和亲路远,青冢情深:昭君博物院光影记录

人尃草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昭君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以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为基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遗址为依托的一座遗址型博物院;也是以昭君出塞佳话及其王昭君墓系列纪念性设施为主体,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展示和游览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是首个全面展示昭君出塞为代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专题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45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2021年3月起向公众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昭君墓遗址是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昭君博物院文物保护和昭君文化研究的新高地。2006年,王昭君墓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考察王昭君墓遗址,挥毫题写了《谒昭君墓》七绝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首诗后被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墓前,为王昭君墓遗址增添了深邃意境。王昭君墓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昭君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昭君出塞”“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设有《昭君出塞展》《匈奴与中原展》《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展》三大陈列展览。展出北方系青铜器、陶器、昭君年画等文物1600件(套),展陈文物类型多样、独具特色,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亲文化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彰显了昭君文化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包容性、互助性。</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谒昭君墓》</p><p class="ql-block">董必武</p><p class="ql-block">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p><p class="ql-block">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墓被称为“青冢”,‌核心原因是其墓上植被常年保持青翠,尤其在秋冬季节与周围枯黄草木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独特现象得名于“青”指草色、“冢”指坟墓的直白描述。‌‌1‌</p> <p class="ql-block">和亲铜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昭君墓墓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墓表,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筑、石柱上刻写文字,标明为某某人的墓神道,所以称为墓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墓表在汉代就已存在,现在分列矗立在昭君墓神道两侧的墓表,高约9.5米,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宝玮、北京文物局古建专家王世仁研究员精心设计,河北曲阳匠人细致雕刻而成,全部选用北京密云花岗岩材料,每个熟表重约45吨。墓表的下方为方形墓座,墓座上即有两只首几相邻的老虎,作力镇墓之兽,护卫萎道。墓表的柱身平面为四角呈弧形的正方形,往身上刻着凹槽。往身上面为二虎围柱,二虎两尾相交、寓意和亲之意。两虎相顶的石板,用来书写文字,墓表顶部为汉阙,它保留了原来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如木柱、木枋、斗拱、椽子等构件、充分体现了汉代建筑的特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