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绘秋光 溶洞探秘

小草无名

<h1>  若说大自然以 “鬼斧神工” 雕琢万物,那么溶洞便是深深隐藏在自然界的一部 “天书”。探秘溶洞的过程,既是翻阅这部远古典籍,也是亲手感受、触摸亿万年前的自然奇观 —— 京东大溶洞发育于特定地质岩层,更因悠久的形成历史,号称 “天下第一古洞”。</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9月21日,凌源市作家协会“牧秋笔会”最后一天。这场以文字为魂的盛会,未困于案头墨香,反倒为会员们铺了条特别的“时空航道”——暂别纸页间的故事,赴平谷山林之约,亲手翻开京东大溶洞这本沉淀十五亿年的“地质奇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溶洞藏于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东侧,2500米的洞体像群山捧着的“地下明珠”。刚近洞口,便见钟乳石如银帘垂落,石笋似玉柱拔尖,石幔若彩绸轻展。“蓬莱仙境”裹着缥缈雾气,“水晶宫”泛着璀璨流光,连“孙悟空师徒”的灵动、</span>“盘丝洞”的诡异、“擎天柱”的巍峨,都凝着亿年时光的印记。最妙是深处的地下暗河,水波映着钟乳光影,乘一叶扁舟划过,桨声轻晃间,恍若闯进了地球的记忆褶皱里。</h1> <h1>  迈过洞口那刻,秋阳的暖意像被无形“时空门”挡在身后——洞外是秋高气爽的微凉,洞内却是沁到骨子里的清凉,十几度的温差间,凉意顺着脚尖漫上来,像触到山涧清泉,半点没有“地下深渊”的凛冽。正沉醉这份舒爽,眼前忽亮:千万年凝结的钟乳石在灯光下“醒”了,有的如飞禽振翅欲起,有的似走兽伏地小憩,有的像琼楼玉宇错落排布,一幅幅“地质画卷”在眼前铺展。会员们忙着举手机打卡,围着形似“寿星”的钟乳石争论“像不像”,自然的鬼斧神工驱散了凉意,只剩满心的惊叹与敬畏。</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忍不住伸手轻触钟乳石,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粗糙,反倒带着玉石般的温润感。下一秒,一股凉意顺着指尖窜遍全身,像接通了 “时空信号”—— 脑里的地质知识翻涌,仿佛跟着指尖穿越到亿万年前,终于读懂这本 “奇书” 的密码:喀斯特溶洞从不是凭空出现,是有溶蚀力的水,以亿万年为笔锋,在石灰岩上一笔笔溶蚀、雕琢出的奇迹,每寸洞壁都藏着水与石的私语。“水滴石穿” 与 “水能溶石” 这两个成语,在这里找到了最准确的答案 —— 不是美丽的传说,而是水用亿万年时光 “以柔克石” 的坚持,成为触手可摸的真实存在。</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深处走,钟乳石、石笋、石柱的秘密更清晰:含碳酸钙的地下水从洞顶裂隙渗出,水珠落下前,水分蒸发,碳酸钙便留在洞顶,以每年0.1-0.2毫米的速度慢慢长成一排排“冰溜子”般的钟乳石;没挂住的水珠落洞底,碳酸钙堆积成向上生长的石笋;若二者够幸运,千万年“相望”后终将相连,化作顶天立地的石柱。灯光下,浮云似的钟乳、初绽的石笋、丛生的石柱,都是时光写就的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洞时,秋阳依旧灿烂,回望溶洞竟生了不舍。原来最好的风景从不是“看过”,而是“感受过”——这沉默的溶洞,用十五亿年时光与我们对话。站在这份壮阔前才懂,人类的岁月虽短,却因这场遇见,多了与天地对话的厚重。而自然的时光之笔与人类的文学之笔相撞,终将迸出火花,把这份感动写进字里行间。</span></h1><p class="ql-block"> 2025,09,27,初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溶洞照片回放</b></p> 与“寿星”合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欢迎交流 感谢转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