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文脉 红韵启章——晋城市红色文化讲师团成立大会暨乙巳年秋季论语会讲在孔庄书院举行

燕福彬

<p class="ql-block">  秋雨如丝,斜斜地织过孔庄的山坳,将黛色的峰峦晕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9月27日,恰逢孔子诞辰2576周年,晋城市孔庄书院内文脉与红韵交织,孔庄书院乙巳年秋季论语会讲暨晋城市红色文化讲师团成立大会在此启幕,宛如雨雾中悄然绽放的双璧,温润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  晨雾尚未消散,书院的孔子像前已然肃立着村民与书院人员的身影。九点二十八分,随着司仪邢红亮一声轻柔的召唤,家祭仪式正式拉开帷幕。满怀敬意的祭奠,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回应,倾诉着对至圣先师思想光辉的追慕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箴言,仿佛隐匿于静谧的空气之中,与众人的呼吸相互交融。</p> <p class="ql-block">  十点整,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浅浅的光影。来自晋城、阳城、沁水、高平、陵川五县的参会者隆重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每个人的神情都带着一份虔诚与庄重,衣袂在微凉的秋风中轻扬。伴随着悠扬的古乐声,众人鞠躬行礼,动作整齐而有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与力量,仿佛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传承。郭院长用浑厚的声音诵读祭文,那文字如同从历史深处传来,字字铿锵,句句入心,将孔子“仁爱”“礼教”的思想再次播撒在这片浸润着文化气息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仪式结束后,书院门前的石阶上,参会者们并肩而立,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身后的飞檐、门前的古柏与一张张满含热忱的脸庞一同入框,将这份珍贵记忆永久留存。</p> <p class="ql-block">  掌声在梁间回荡,红色文艺展示为会场注入了鲜活的活力。孔庄村的舞蹈队员们身着彩衣,舞步轻盈如林间雀跃的飞燕,将乡土的质朴与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协会艺术团表演者登台,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军民鱼水情》选段的字正腔圆引得台下阵阵喝彩,“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的旋律回荡在讲堂,让红色基因在悠扬的唱腔中悄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三十分,书院讲堂内已然座无虚席。在主持人郭建强的引导下,会议正式开启。晋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苗祥计宣读了晋城市红色文化讲师团成立的决定,他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宛如在文化传承的沃土里埋下一颗坚实的种子。秘书长陈泽亮宣读讲师团班子成员名单,那些名字与他们所肩负的使命一道,被铭刻进红色文化传播的全新篇章。随后,苗会长组织召开了讲师团第一次大会。讲师团成员登台与参会者交流探讨,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中,为讲师团的未来描绘出一幅清晰的蓝图。</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山间袅袅炊烟与饭菜的香气相互交织。参会者们享用着简朴的午餐,闲话家常、交流心得。在欢声笑语中,文脉的温润与红色的热忱愈发浓郁。午后一点三十分,《论语》会讲准时举行。苗会长、郭院长与嘉宾们围坐在一起共同诵读,手指轻轻拂过典籍,深入论道,将“仁”“礼”“信”等古训与新时代的红色精神紧密相连。“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诲,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相互呼应;“见贤思齐”的劝诫,恰似红色讲师团传承精神的自觉追求。雨丝再次轻轻敲打窗棂,仿佛也在静静地聆听这场跨越古今的思想对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虽源于不同时代,但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此刻实现了最动人心弦的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会讲在余兴未尽的交流中落幕。参会者们陆续踏上返程,山间的云雾又渐渐聚拢,却遮不住书院内留存的暖意。孔庄的秋雨终将停歇,但文脉的流淌不会止步,红色的基因已然扎根。这场秋雨里的盛会,既是一次对传承的致敬,更是一次奋进的启程,让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红色精神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出无限生机。</p> <p class="ql-block">  《贺晋城红色文化讲师团成立》</p><p class="ql-block">乙巳秋分百花娇,太行中条锦旗飘。</p><p class="ql-block">丹水沁河赤浪涌,耄耋愚翁唱红谣。</p><p class="ql-block">七一宣言惊华夏,八一巨雷掀赤涛。</p><p class="ql-block">更喜十一普天庆,神州处处尽舜尧。</p><p class="ql-block">登台不为名和利,红色基因育新苗。</p><p class="ql-block"> 阳城县毛主席像章陈列馆 恭贺</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