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传承格律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传承格律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杲仁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时在与诗友的交流中,有人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目前是网络时代,文化非常繁荣,艺术呈多样性,为什么要提倡学习和传承格律诗?还有人说:唐朝都过去一千多年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唐诗?这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认识和实践问题,问题的实质就是学习格律诗有没有必要。我想从以下六个方面分别讲一讲学习格律诗的必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格律诗是我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从两个方面讲:一是从文学角度看,中国的汉语言文学,按语音特点分类,大致分为韵文和无韵文两大类。无韵文是不讲押韵的,主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故事、影视等,以散文为代表。韵文是讲究押韵的,主要包括诗、词、曲、赋、联、歌词等,以诗为代表。所以说格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韵文类的典范。二是从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看,格律诗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品质性格、文化趋向和民族特色,是最具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她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最古老的形式,也是最精彩、最精粹、最精美、流传和运用得最广泛、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与艺术智慧的精华和结晶,是流传千余年而长盛不衰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国之称,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深入、持久和广泛地热爱诗。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格律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设计的。 大家知道,每一个汉字,都有形、义、音、韵、调这几个基本要素。其中音、韵、调是汉语与其他语种的主要区别,也是民族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如:qing这组拼音一共包含着26个汉字, 它们共同的发音是qing,共同的韵是ing, 而声调则分为四种(四声),分别是:一声9个字(青)、二声7个字(情)、三声4个字(请)、四声6个字(庆),不同的声调,表示不同的字义。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对仗就是根据汉字的音、韵、调、义这几个要素来设置的。它根据汉字语音声韵的特点设置了押韵;根据汉字语音声调的特点设置了平仄,根据汉字字义、词性、平仄等特点设置了对仗。格律三要素都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设置的。只有把格律与汉字特点联系起来理解,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格律设计原理的科学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格律是根据诗与音乐的关系设置的。诗虽起步于民间,但兴盛于皇宫,规范于朝廷。它不仅具有浏览、吟诵的功能,而且还有合乐而吟、伴乐而唱、随歌而舞的功能。当初的诗就是歌词,它与音乐是密切相连的。后来诗与音乐虽逐渐分离,但在当初设计时仍保留了原来的音乐特性,并且一直流传下来,使诗与音乐始终和谐一致。我们所讲的诗与音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声律上,也就是格律诗中押韵和平仄这两个最主要的要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四,格律是根据美学原理设计的。诗和书画一样,都是求美的艺术,求美是格律诗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一首好诗,至少要讲求十美:抑扬顿挫音律美,平仄互间声调美,成双成对对仗美,错落有致参差美,凝练浓缩语句美,清新文雅词汇美,情景交融诗画美,空灵蕴籍意境美,雅俗共赏情操美,亦庄亦谐情趣美。如果不讲格律,就不会达到十美的要求,就不会写出真正的好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五,随着网络的发展,对格律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诗词创作,从写作到校验,都是手工操作,要投稿得写信邮寄,效率非常低,写诗的人比较少,有的诗刊社往往稿子供不应求,只要内容需要,格律有点问题不要紧,编辑会帮助修改。但现在不行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与诗词创作高度融合,从写作、校验到发稿,都可以网上进行,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所以写诗的人多了,写诗的速度也快了,诗词稿件成倍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像《中华诗词》《诗词月刊》等诗刊,每月出一期,一期只用四五百来首诗,而现在每天都收到几千甚至上万首,多得连看都来不及,于是采取先上网校验的办法,只要有飘红现象,哪怕一个字,就一律枪毙。所以都说现在对格律的要求更严了,标准更高了。所以对刚接触诗的人来讲,我们从一开始,就要非常严格的遵守格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六,中央领导和国家机关对诗词的高度重视,促进了诗词发展。从历史上看,毛主席对诗词的贡献最大。他不仅以诗作剑,留下了多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诗词作品,而且在关键时刻保护了诗词。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造反派要对诗词开刀,毛主席曾愤慨地说过:“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人民喜欢,人民需要。由于毛主席的坚持和保护,才使中华诗词没有受到冲击,并且不断得以发展。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诗词工作,多次在讲话中旗帜鲜明的强调了诗词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中央党校作报告时他曾要求广大干部:“一要学历史,二要学诗词。学历史知兴衰,学诗词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在视察北师大时他讲过:“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总书记还身体力行,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一些作品陆续发表,并且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一字千金的效果。在习总书记的引领下,近年来各级对诗词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2015年9月,中共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两个文件都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其中与诗词有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第一次使用了中华诗词的提法。过去诗词的叫法比较多,现在中央发文统称为中华诗词。二是文件中把中华诗词排在了其他艺术类的最前面(“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我们认为中央的这个排名不是随便排的,是经过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这也充分说明了诗词地位的提升,体现了中央领导和机关对诗词的重视和希望。不仅中央这样,各级地方政府对诗词也越来越重视,组织逐步健全,活动也越来越多(举省、市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总之,学习和传承格律诗意义重大,非常必要。凡是诗词入了门的人都深有体会:不学格律总觉得它影响创作和发挥,学了格律才知道它的意义和重要性。格律是提高创作质量的风帆,不是扼杀创作的桎梏。中华诗词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长盛不衰,严格的格律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span></p>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杲仁华,网名仁者,1954年2月生于山东惠民县兵圣孙武故里杲家村。种过田、教过书、当过兵,团职转业后一直从事和分管滨州市广播电视局政工人事工作,先后担任局人事科长、局长助理、机关党委书记。退休后选择了诗词,近年来创作诗词1000余首,其中600余首在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滨州市关工委诗词宣讲团副团长,《中华诗人》和《北方诗刊》编委,《黄河三角洲诗词》执行主编,已出版个人诗集《仁者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