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忆》前言:寻找“老底子”的余姚味道

莱垛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双城记忆》 胡仲光著</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寻找“老底子”的余姚味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江边拾梦》的散文,讲述了一天清晨,我漫步在姚江南岸时,路遇一位长者结伴而行的故事。长者年过七旬,耳不聋眼不花,除了额头上少许皱纹与两鬓的白发,看上去身子骨十分硬朗。我们边走边聊,热情健谈的他,时而叹息,时而沉思,仿佛在大脑的记忆库里搜寻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老余姚,在江南笋行弄住了整整五十个年头,如今虽然已搬到城外,每天仍骑着三轮车到这里兜一圈,寻找“老底子”的味道。或许,人到了一定年纪总爱回忆,往事涌上心头时会滔滔不绝。说起过去,他显得有点激动,那张刻满岁月沧桑的脸颊,竟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红晕。他指着江北岸修复如初的临江老房与“石蛋”路,地道的余姚土话像冲出“节制闸”的姚江水,滚滚东逝倾泻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余姚城里,要数这一带最热闹、最有味道了。这里地理位置独特,风景优美,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他指着远方,那是余姚城里最大的自然景观——整年绿荫环绕的龙泉山。山上有众多的文化古迹:阳明先生讲学的中天阁,吕文安祠、孙忠祠、严子陵祠,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四位先贤的故里碑,龙泉井、阳明亭、文昌阁等等,山脚下还有座千年古刹龙泉寺……余姚人都以拥有这座龙泉山为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的南麓,是从四明山深处而来、缓缓穿城而过的姚江。这条养育了世代姚江儿女的母亲河与龙泉山一起,像一对恩爱夫妻,相依相偎,守护并滋润着自己的儿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抚摸着通济桥的护栏:“这座桥建于元代,号称浙东第一桥。”通济桥气势磅礴,似长虹卧波,连通着姚江两岸,人们或过桥赶集、或走亲访友,来来往往给姚江两岸传递着人间烟火。在桥的北墩,舜江楼巍峨矗立在城墙之上,重檐朱栏映着天光,像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余姚北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舜江楼与通济桥庄严典雅、遥相呼应,构成了“长虹腾空,跃阁镇流”的独特景观。“那时候,姚江上千帆过,通济桥下船工号子能传三里地,聚贤茶馆里说书人讲王阳明,渔妇听得入迷,连渔网被潮水卷走都顾不上……”长者操着一口地道的余姚方言,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带是余姚城里最大的商埠,姚江岸边常年泊着大大小小船只。每逢捕鱼季节,满载渔货的海船会从海上直接开到这里,这时候江面上渔船密布,叫卖声此起彼伏。“手托光”的带鱼条条“雪白畅亮”,“贼刮老头硬”的红膏抢蟹才几角钱一斤,连“透骨新鲜”的大黄鱼也只要二角六分一斤,若想多买些,跳下船去会更便宜,不过到船上买货的大多是生意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季节性很强,西瓜上市时有西瓜船,冬瓜上市时有冬瓜船,春菜上市时则有大批的“雪里蕻”和“高脚白”。江的南岸是个马路市场,做生意的、赶集买菜的人群熙熙攘攘,每天从清晨要忙到中午。马路市场旁边就是一里路长的江南直街,这条细细长长,典雅古朴的老街,在生意人和赶集人的叫卖声中,演绎着岁月的变迁,可惜现在被拆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指着江北岸,说那里原本也有许多店铺。卖腌菜缸、七石缸的陶瓷店,卖扫帚畚斗、淘箩饭篮的山货店,做烧饼油条、包子馒头的点心店,还有供人歇脚的“宿夜店”等等。特别是春忙时节,近郊的农民会挑着担子来这里摆摊,什么芋艿种,番薯秧,青菜籽、白菜籽……杂七杂八,要什么有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里人特别喜欢清静优雅的环境。每到夜幕降临,这里便会聚集许多人,男女青年倚在江桥边,赏着姚江渔火,打情骂俏谈情说爱;三五老头坐在江边,吹着习习凉风喝着茶,聊天吹牛、打牌下棋,尽享着人间欢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座古城、一条姚江;北城南城、江北江南;舜江楼、通济桥,活生生构成了一幅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长者沉醉在这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中,我也被深深感染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呢喃间,长者带着一丝悲伤与感慨:“只可惜,这都成了‘乱梦’里的事了。当年的火爆场面没了,姚江码头、江南直街不见了,听惯的嘈杂声和喧闹声没了。老县衙、秘图山、荷花池,虞宦街、史家埠头、石子弄,矮墩桥、酱园街、王家墙门……那么多熟悉的名字和地方,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变了。变高了,变大了,但余姚的味道变淡了,变少了。所剩无几的几处老地方、老房子,成了阿拉几个老余姚的寻梦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者佝偻着身躯,渐渐走远……我却在原地傻傻地站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那以后,我也着了魔似的时常循着与老人聊天的线路兜圈子,试图体味“老底子”的余姚味道。然而,年复一年,路上碰的人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年轻,那位长者再也没出现过。但他的“余姚变了。变高了,变大了,但余姚的味道变淡了,变少了。”却像一根钢针深深地扎在我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我总在想:有生之年,我还能为余姚做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让世界目光聚焦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邑,余姚成了改写人类文明史的坐标。考古队员清理出400平方米、厚20-50厘米的稻谷堆积层,经碳14测定,这些碳化稻谷距今7030年,比印度恒河流域的稻作遗存早了整整一千年,彻底改写了世界稻作文明史。更令人震撼的是稻谷的“人工选种痕迹”:遗址中同时出土籼稻与粳稻的碳化颗粒,且颗粒饱满度差异显著,证明余姚先民已掌握“定向培育”技术——这是农业文明从“采集狩猎”迈向“主动创造”的关键一步。干栏式建筑的榫卯工艺,同样刷新了建筑史认知。遗址木构件区,一件长2.3米的横梁上,“燕尾榫”与立柱“卯眼”的契合度误差小于1毫米。这种“以木为骨”的结构智慧,直接影响了后世江南民居“墙倒屋不塌”的抗震设计——宋代《营造法式》中的“铺作层”、明代江南园林的“飞檐斗拱”,皆可追溯至此。河姆渡陶器上的“双鸟朝阳”纹,在明代舜江楼的屋脊砖雕中以“变体云鸟纹”重现;先民“饭稻羹鱼”的饮食传统,演化为今日余姚“杨梅宴”里的“稻花鱼蒸梅干菜”,以及“榨菜节”上用古法制酱的非遗技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浙东学术渊薮”,余姚的精神传承从未中断:东汉严子陵隐居龙泉山,留下“不慕荣利”的隐士精神;王阳明在瑞云楼悟道,“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经明清学者传播,远及日韩;黄宗羲在黄竹浦著《明夷待访录》,其民主启蒙思想比欧洲启蒙运动早了近百年。这些思想如姚江水脉,滋养着老城的文化肌理——至今,龙泉山王阳明讲学处的石壁上,仍能看到清代学子刻下的“致良知”三字,墨迹虽淡,精神未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探求历史本貌,我多次推开档案馆布满铜锈的铁门,在恒温恒湿的古籍库房里,翻阅用蚕丝线装订、带着淡淡墨香的明清《余姚县志》,以及泛黄发脆的民国《姚江建设公报》。最具突破性的发现,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通济桥修缮工料账簿》。账簿用毛笔墨书,详细记录:“每丈桥体用糯米三斗、石灰一百五十斤、桐油八斤,以木杵舂捣千次成膏”。这种以有机物为黏合剂的“糯米灰浆”工艺,比西方同类技术(20世纪初出现的水泥基黏合剂)早了整整六百年。更珍贵的是“工匠名录”,72个名字中,有5人姓氏与当代余姚木雕匠人重合,可见传统技艺的家族传承从未断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地考察时,我带着单反相机,跟随一位研究余姚老城的老先生,对龙泉山四周的古建筑群进行地毯式拍摄。考察中惊喜发现:重建的龙泉古寺大雄宝殿,木构架歪闪角度仅0.8度,与《姚江寺观志》中“百年不倾”的记载完全吻合;大雄宝殿藻井上的“二十八宿”彩绘,颜料采用的正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矿物染料配方,体现了跨越七千年的色彩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老城的巷陌故事让我难以忘怀——武胜门、管家弄、邬家道地、石子弄、酱园街、史家埠头、王家墙门……曾居住在江南直街的85岁唐师傅,颤抖着打开祖传樟木箱,里面是明代传下的木雕模板,其纹样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极为相似,或许承载着先民文化的千年传承。从选料(余姚本地香樟,经三伏天阴干)到雕刻(描纹、开眼、剔毛、修型十二道工序),每一步都藏着祖先的智慧。然而这门好手艺却面临失传,他儿子早已离开余姚,去广州、深圳经商打拼。老人抚摸着樟木箱叹息:现在年轻人嫌这活又苦又累不挣钱,这门手艺传到我这辈,怕是要断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类似的叹息,在与许多老余姚人的访谈中反复出现。在城市化浪潮中,余姚经受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面冲击”。1985年余姚撤县设市以来,老城核心区绝大部分明清民居因年久失修被拆除,熟悉的地名和建筑消失了,“老底子”的纺纱织布、赶庙会、搡年糕、裹汤圆也没了踪影,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纪渐长,手上功夫逐年衰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位资深记者对我说起,余姚以前有过一种叫“犁铧文书”(也称“莲花文书”)的民间田头说唱艺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从上虞流入余姚,光绪至民国年间盛行在上虞、余姚一带,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渐渐失传,成了人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言语间满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市政府北滨江路(舜江楼东则)拆迁工程征求意见会议上,参会者都认为老房子又破又旧已没有什么价值,一致同意拆除变绿地。唯我斗胆提出了相反意见,说这不是一排简单的老房子,这里是余姚老城中心,余姚的地标。现在到处是一样的柏油马路,一样的高楼大厦,分不清是什么地方。只有来到这里,登着通济桥,望着龙泉山,吹着姚江风,看着老房子,想着过去往事,才会真正体味到这是在我们余姚。我们把几千年老县衙拆了,江南直街拆了,成片的老房子拆了,把老祖宗留下的坛坛罐罐都砸了,为什么非要把仅剩的一只小汤勺也摔破?最后,所幸主持会议的最高领导表态,在他任职期间决不拆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明白,拆除的已然拆除,毁坏的已然毁坏,过去已成过去,历史永远无法重来。对我而言,当今唯一能做的,是用笨拙的双手在电脑键盘上多敲打出一些文字。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抢救,当文字与影像成为“第二载体”,那些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技艺与记忆,才有可能在新时代找到传承的缝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萌生了书写的念头。我想通过写作构建一个“三维传承体系”,为余姚老城文化建造一艘“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反复思量,最后确定书名为《双城记忆》。旨在通过挖掘余姚老城不同时期的风貌与故事,展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变迁与延续传承,形成过去与现在的“双城”对话,以唤起人们对这座老城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一方面,余姚老城历史悠久,王阳明、黄宗羲等诸多文化名人在此诞生,孕育出独特的姚江文化。我希望通过文字呈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老城的文化内涵,认识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另方面,随着时代发展,老城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变化,一些传统建筑、民俗逐渐消失。我想以文字为载体,留存老城的历史印记,记录它曾经的辉煌与当下的蜕变,引发人们对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关系的思考,探寻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传承弘扬老城文化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前期,我大量查阅了余姚老城的历史文献,包括地方志、历史档案、名人传记等,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老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情况;同时实地走访老城街巷,观察现存古建筑与历史遗迹,与当地老人交流,聆听他们记忆中的老城故事,收集第一手素材,感受老城的历史氛围与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构思阶段,我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余姚老城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脉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建筑和民俗作为写作重点,构建文章框架。确定以“双城”为核心,将老城的历史与现代进行对比融合,通过描写过去展现其深厚底蕴,通过描绘当下体现时代变迁,形成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过程中,我力求用细腻的笔触刻画老城历史场景,重现古代余姚的繁华市集与文人雅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老城当下新貌,展现现代化街区与古老建筑的共存。叙述中融入自己对老城历史文化的感悟与思考,使文章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情感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稿完成后,我进行了多次修改,调整内容结构,润色文字表述,力求行文流畅生动,更好地传达写作意图。然而,尽管做了大量准备,文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资料收集上,部分关于老城普通民众生活细节的记载较少,导致历史场景描写缺乏足够细节支撑,难以让读者完全身临其境;写作技巧上,“双城”之间的过渡衔接不够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切换略显突兀,影响阅读体验;情感表达上,部分感悟不够真挚深刻,未能充分引发读者共鸣,未能完全传递对余姚老城的深厚情感;整体立意上,对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主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多停留在现象描述,缺乏对内在矛盾与解决路径的深度思考,使文章的思想性与启发性有所欠缺。这些不足,将成为我今后写作中需要重点改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全过程,有幸得到了刘紫燕女士全书策划、构思、资料收集及采访线索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 9 月 27 日 雅趣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目录</p><p class="ql-block">序:姚江滋养的烟火与诗意</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溯源:探寻余姚老城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一、文明曙光:河姆渡的第一粒种子</p><p class="ql-block">二、楚越战乱:社会动荡、地域归属</p><p class="ql-block">三、秦汉设县:历史拐点与行政雏形</p><p class="ql-block">四、防御外敌:朱然主帅筑城</p><p class="ql-block">五、唐宋盛世:城市文明的飞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