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方志论坛于9月25日至27日在郑州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共征集论文134篇,经专家严格评审,精选90篇汇编成册,凝聚了全国方志学界的思想精华。来自河南、江苏、浙江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史、方志、档案、党校、社科院、图书馆等部门,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郑州大学等17所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原,共襄盛举,见证了一次思想与文献的深度对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人论文《宗谱(志)编纂的实践与思考》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分享,并被录入论坛论文集,</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中国地方志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郑州 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论坛”在紫荆山宾馆隆重启幕。我早早步入会场,推开那扇厚重的玻璃门,挑高的大厅映入眼帘,水晶吊灯洒下柔和光芒,映照在绿色桌布上,泛出温润如玉的光泽。大屏幕上滚动着“活化文献·传承创新:河南方志文献与中原文化”的主题字样,庄重之中流淌着文化的温度。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志同仁陆续抵达,低声交谈,如同老友重逢,又似奔赴一场久违的文化之约。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陈星与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文学的致辞铿锵有力,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我们不仅是在召开会议,更是在唤醒沉睡的文字,让方志从泛黄纸页中走出,走进今日的阳光与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9月25日下午两点,我准时抵达大会报到处。手中会议手册轻巧却厚重,一页页翻过,日程安排清晰细致,每一项议程都如钟表齿轮般精准嵌合,预示着一场严谨而深情的学术对话即将展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会议座位表</p> <p class="ql-block">报到处设在大厅一侧,金色长城背景墙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白色展板上印着论坛名称,红底白字的“报到处”格外醒目。我领取证件,轻轻别在胸前,心头涌起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我不是过客,不是旁观者,而是这场文化对话的亲历者与参与者。工作人员递来一叠资料,指尖触到纸张的粗糙质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肌理,听见了方志在岁月中低语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会议手册握在手中轻若无物,却沉甸甸地承载着思想的重量。封面是淡雅的山水画,仿佛从某卷古籍中拓印而来,透出千年文脉的气息。我翻至议程页,目光落在“交流发言”名单中自己的论文题目上,心头一热。那些伏案疾书的深夜,那些翻检旧志的枯燥时光,终于在此刻获得了回响——文字不再孤独,思想有了回音。</p> <p class="ql-block"> 紫荆山宾馆静卧于一片浓密的秋色之中。建筑现代却不张扬,红底白字的“紫荆山宾馆”在秋阳下格外醒目。我驻足门前拍下一张照片,行人匆匆,车流不息,而我却仿佛立于时间的岔路口——一侧是喧嚣都市的节奏,另一侧是即将开启的文献之旅。这座宾馆宛如一座静默的渡口,载着我们驶向中原文化的深处,驶向那些被岁月封存却依然鲜活的记忆之河。</p> <p class="ql-block">会场内,红色幕布垂落,大屏幕上的标题庄重而温暖。我们端坐于整齐的桌前,神情专注,如学生,亦如朝圣者。发言者一字一句,讲述的是方志,却仿佛在诉说河南的山河、血脉与呼吸。有人低头记录,笔尖沙沙作响;有人凝神倾听,目光深邃。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文献在纸页间轻轻翻动的声音,那是历史在低语,是文化在延续。</p> <p class="ql-block">讲台上,一位学者正阐述河南方志的当代价值。他身后的大屏幕写着“活化文献·传承创新”,灯光打在他身上,宛如舞台追光。台下,茶杯冒着热气,文件摊开在桌角,无人走神。我们不是在听一场报告,而是在参与一场文化的接力——将散落的记忆串成链条,将沉默的文献唤醒为声音。</p> <p class="ql-block">当屏幕上浮现“河南方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时,会场骤然安静了几秒。这不是回避,而是直面。有人皱眉沉思,有人频频点头,有人提笔疾书。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不回避缺憾;它敢于在文献的缝隙中寻找光,在批评中校准方向,在反思中走向更深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翁有为教授登台时,全场肃然。他以“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河南方志文献研究”为题,声音沉稳,如从地底涌出的清泉,涤荡人心。屏幕上那行字——“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河南方志文献研究及其重要价值”——宛如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对“地方”二字的重新理解。原来,每一页方志都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土地的呼吸、族群的记忆、文化的基因。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一方水土的续写者。</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中排靠前的位置,凝视着大屏幕上翁教授的名字与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那一刻,我蓦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翻开地方志的情景:泛黄的纸页,模糊的字迹,却让我第一次真正“看见”了自己的家乡。那些名字、地名、风俗,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血脉相连的回响。如今,我坐在这里,不再是被动的读者,而是主动的对话者、记录者、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我的论文《宗谱(志)编纂的实践与思考》也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分享。那些琐碎却珍贵的田野调查、族人口述、老宅翻检的片段,终于在这一刻被倾听、被回应。我的论文被收入那本淡雅的论文集,封面是山水画,墨色氤氲,恰如我们心中那幅尚未完成却始终在绘制的文化地图。</p> <p class="ql-block">9月27日上午,按照主办方安排,我们走进河南省博物院与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阳光穿过玻璃穹顶,洒在展柜之上。那些陶罐、青铜器、玉衣、石碑,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方志的另一种书写方式——用泥土、铜锈与玉片,记录着中原大地的呼吸与心跳。下午闭幕时,雨已停歇,天空澄澈如洗。我站在商都路博物馆门口,回望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忽然顿悟:我们编的不是志,而是时间的渡船,载着过往的记忆,驶向未来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精品展览琳琅满目,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切片,是方志之外的另一种叙事。它们静默陈列,却以形制、纹饰与材质,诉说着文明的延续与变迁,与会者驻足凝视,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匠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地图之上,崇国标注的位置清晰指向今嵩县。这一方土地,曾是古国所在,也是我多年来一直研究探讨的地方,如今在方志与考古的双重映照下,重新浮现出历史的轮廓,让人不禁感慨:地名是记忆的锚点,而方志,正是打捞沉没时光的舟楫。</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色泽斑斓,马匹昂首,仕女含笑,骆驼负囊穿行于丝路幻影之中。它们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唐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在方志之外,以色彩与形态补写了时代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又见唐三彩,釉色流淌如梦,仿佛凝固了盛唐的风尘与喧嚣。一匹骏马扬蹄欲奔,一名乐伎低眉拨弦,它们不言不语,却比文字更直观地诉说着那个开放而辉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祭天金简静静陈列,金光微闪,字迹清晰。这不仅是帝王的祈愿,更是唐代礼制与信仰的实证。它从嵩山深处出土,如今与方志并置,成为文献与实物互证的典范,昭示着历史书写的多重维度。</p> <p class="ql-block">陪葬的陶房精致小巧,门窗俨然,庭院错落。它不仅是冥世居所的象征,更是汉代民居形制与生活图景的缩影。在方志记载之外,它以实物形态还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会议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商城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紫荆山宾馆房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