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何香凝与毛泽东、周恩来:跨越政党的革命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廖鹏程/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何香凝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始终坚守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成为连接国共两党的重要桥梁。她与毛泽东、周恩来的友谊,超越了政党界限,是基于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共同追求。这种情谊始于大革命时期,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岁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典范。本文通过梳理何香凝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交往历程,展现这段跨越政党的深厚情谊如何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画卷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革命洪流中的初识与共鸣(1920—1930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与周恩来的早期渊源</p><p class="ql-block"> 何香凝与周恩来的友谊始于黄埔军校时期。当时,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而何香凝的丈夫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核心人物,全力支持国共合作。两家人往来密切,邓颖超与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同年同月同日生,邓颖超因此亲切称何香凝为“妈妈”,周恩来也感慨“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1925年廖仲恺遇刺后,周恩来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并险遭蒋介石势力暗算,身染血迹归家,彰显了对廖家的深切关怀。</p><p class="ql-block">2. 与毛泽东的初次合作</p><p class="ql-block"> 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何香凝作为妇女代表出席,毛泽东则以湖南代表身份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毛泽东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何香凝应邀发表讲话,二人共同推动工农运动。尽管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十年未见面,何香凝始终公开支持共产党人的革命主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愤然辞去国民党职务,卖画为生,并积极参与营救被捕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民族危亡中的相互支持(1930—1940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何香凝赠礼与毛泽东的回信</p><p class="ql-block"> 1937年初,廖承志抵达延安后,何香凝托人带给毛泽东一套狼毫湖笔、个人《画集》及廖仲恺的《双清词草》。彼时蒋介石正悬赏捉拿毛泽东,何香凝的赠礼既是母爱的寄托,更是对共产党的坚定支持。毛泽东深受感动,亲笔回信道:“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信中多次强调“斗争”,彰显二人精神共鸣。</p><p class="ql-block">2. 周恩来智救廖承志与统战情谊</p><p class="ql-block"> 长征期间,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分裂路线被诬为“特务”,险遭处决。1936年,周恩来在黄河边发现被押解的廖承志,当晚佯装严厉训斥,实则巧妙说服张国焘“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这一机智营救,为何香凝保全了独子,也深化了周、何之间的信任。抗战时期,何香凝创建“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周恩来则多次通过秘密渠道与她联络,共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建设新中国中的合作与尊重(1949—197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共商国是与政治认可</p><p class="ql-block"> 1949年,何香凝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北上,毛泽东亲设宴席欢迎。她在政协会议上坦言:“孙中山的理想在毛主席领导下得到实现……今日我们要做新民主主义工作者”。建国后,何香凝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开展侨务工作,被侨胞誉为“华侨慈母”。</p><p class="ql-block">2. 生活关怀与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与邓颖超对何香凝的关怀细致入微。1958年,周恩来夫妇出席何香凝生日宴会,邓颖超将糖果装入衣袋“带给孩子们”,何香凝笑着打包点心相赠。1961年,周恩来在政协礼堂为百位老人集体祝寿,亲自为83岁的何香凝拾起手杖,称百老年龄相加“八千岁”,现场温馨感人。</p><p class="ql-block">3. 临终托付与历史承诺</p><p class="ql-block"> 1972年何香凝病危时,向周恩来提出与廖仲恺“死则同穴”的遗愿。尽管当时推行火葬,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特批土葬,郑重承诺:“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的要求应该满足”。何香凝逝世后,灵柩运至南京与廖仲恺合葬,周恩来安排邓颖超、廖承志等护送,完成其夙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情谊的内涵与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基于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 何香凝与毛、周的情谊根植于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追求。毛泽东赞她“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周恩来称她“革命为党,牺牲为国”,均是对其革命气节的认可。</p><p class="ql-block">2. 统一战线中的典范作用</p><p class="ql-block"> 何香凝作为民主党派领袖,始终拥护中共领导,而毛泽东、周恩来则以真诚尊重回报。例如,毛泽东破例为何香凝《喜鹊牡丹图》题词“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周恩来为其修改讣告称呼的提议(“先生”改为“老人”),均体现超越政治界限的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3. 个人情谊与历史进程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从黄埔初识到南京合葬,何香凝与毛、周的交往往往与中国革命关键节点交织。廖承志的营救、1937年赠礼、重庆谈判期间的声援等事件,均显示个人情谊如何助推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香凝与毛泽东、周恩来的友谊,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基石。无论是毛泽东“多做工作以为答谢”的承诺,还是周恩来“把先生改成老人”的深情,都映射出共产党人与民主党派人士肝胆相照的优良传统。这段情谊不仅是个人交往的佳话,更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生动实践,为今日处理政党关系提供了宝贵启示:唯有以人民为中心,以真理为纽带,方能超越歧见,共铸历史伟业。</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