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家拳百年薪传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涓水河畔的郭家桥,晨雾里总带着几分筋骨的韧劲。当第一缕晨曦穿透樟树林,青砖灰瓦的院落里便响起浑厚的 “ 喝 ” 声 —— 那是李家拳的习练者正在扎马步,脚掌如老树根般抠进泥土,臂膀绷成拉满的弓,每一寸肌肉都在诉说着百年未断的拳魂。</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末年,李家拳的祖师爷金钩柳胡子因时局动荡,隐居于洞庭湖畔的君山寺内,这里云雾缭绕,静谧清幽,恰是武学顿悟之地。他将多年的实战经验与对武术的深刻理解相互融合,精心创编出一套全新的拳法。此拳法兼具南派武术的刚猛与灵动,招式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精妙细腻之处,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无尽的变化与智慧,仿佛是一部书写着武林传奇的无字天书。他将这套拳法命名为 “ 金鈎大縺拳 ” ,江湖人敬其侠义,又称“ 南侠拳 ” 。</p> <p class="ql-block"> 1851年太平天国战火燃起,金钩柳胡子再也坐不住。他出山投身义军,战场上长枪破阵、拳脚毙敌,可硝烟终究吞噬了太多。战友散尽,他亦成了乱世中的孤舟,辗转流落湘潭。正是这次漂泊,让 “ 金鈎大縺拳 ” 与李家结下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湘潭县李家是当地望族,少爷李笃庆、李二盘自幼痴迷武术,四处寻访名师而不得。偶遇金钩柳胡子时,见他虽布衣破衫,却自带凛然之气,细探之下才知是传说中的“ 南方怪侠 ” 。兄弟俩当即跪地拜师,磕得额头见血。金钩柳胡子见二人眼含赤诚,天资过人,便应允传艺。</p> <p class="ql-block"> 往后数年,李家后院常有拳脚破空之声。金钩柳胡子从站桩马步教起,到拳路心法倾囊相授,李笃庆稳如磐石,练得“ 观音坐莲”、“ 炉内捡柴” 等防守招式滴水不漏;李二盘灵似飞燕,“ 双龙下海 ” 、“ 鸿门挥手 ” 等进攻招法练得迅猛凌厉。待兄弟俩能独当一面,金钩柳胡子却要走 —— 他怕自己过往身份连累李家。临行前,他攥着兄弟俩的手嘱咐:“ 此拳当护百姓、传后世。” 李家兄弟含泪应下,自此将“ 金鈎大縺拳 ” 以“ 李家拳 ” 之名悄然传开,在一代代人的打磨中,成了防身护院的硬功夫。</p> <p class="ql-block"> 岁月在拳师的骨节上刻下年轮,也让李家拳的招式愈发沉厚。时光流转到民国,李二盘嫡传弟子郭家桥张海池一脉,出了个张建农。这位后来被称呼“ 张老师 ” 的四代传人,不仅痴迷李家拳,更懂时局变迁。由于特殊年代的原因,让李家拳后两路拳谱遗失。他见传统套路难适新境,便结合实战与健身需求改良,并将拳谱、心法编为《祖拳新编》,亲手交到弟子手中。可谁也没料到,《祖拳新编》成了李家拳仅存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张建农(1923—2011)</p> <p class="ql-block">晏清辉(1962)</p> <p class="ql-block"> 接过这火种的,是张建农最得意的弟子——晏清辉。这位1962年出生在郭家桥的女传人,8岁便跟着师父练拳,后由张老师引荐,师从石舜炎,期间习得李家拳、太极拳(陈氏、杨氏)、器械(刀、枪、棍、凳、剑、锏等)、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导引术等)。18岁独立授拳时,已在省、市级武术比赛中崭露头角。随后几年,通过晏清辉等人的不懈努力,李家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郭家桥因此而获得全国“武术之乡”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 得知李家拳遗失两路,晏清辉便暗下决心:“ 一定要把祖师的东西找回来。”此后数年,她踏遍湘潭城乡,逢老人便问 “ 是否识得李家拳”。功夫不负有心人,遍寻不获的完整拳谱,竟然藏在七旬家公张洪深老人的记忆里。老人的五个哥哥都是李二盘弟子,他自幼耳濡目染,一招一式全刻进了脑海里!在家公的帮助下,晏清辉终将李家拳一招招复原。</p> <p class="ql-block">张洪深(1933—2024)</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晏清辉,已是国家一级拳师、郭家桥李家拳掌门人。作为“全国先进文化站”的创建者,她时刻把李家拳的传承发展放在心上,披星戴月,几十年如一日,带着弟子们潜心习练,一招一式,言传身教:眼似铜铃身似燕,脚似撩钩手似箭,真莫真,假莫假,交手做虎打;攻守始于眼,思于心,起于手,发于腰,达于梢。晨光中翻飞的衣角,暮色里沉稳的马步,成了武术传承中最动人的风景。她一刻也不愿停下脚步,把李家拳融入校园体育课,让孩子练出精气神;带进单位健身课,让上班族卸下疲惫;甚至带领李家拳走向国际,让传统武术走出国门。那套 “ 大架高桩、刚柔并济 ” 的拳法,在她手中既保留着金钩柳胡子当年的侠气,又多了几分新时代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当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牌匾挂到李家拳专业委员会工作室时,晏清辉携众弟子行了个标准的抱拳礼。年轻人的动作虽不及老拳师沉稳,却多了几分朝气 ——在李家拳第六代弟子中,有龙佳威开设武馆培养新秀,带着李家拳斩获国际武术大奖;有张博毅用短视频记录拳术,用新媒体扩大李家拳的影响;有冯红卫积极发展协会,引领全民健身。郭家桥的晨雾里,不再只有老拳师的 “ 喝 ” 声,还多了年轻人爽朗的笑声,百年拳术,正以新的姿态拥抱未来。</p> <p class="ql-block">晏清辉、张博毅、龙佳威(从左至右)</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郭家桥的田野,风吹稻浪时仿佛还能听见拳风呼啸,夕阳下的晒谷场,似乎仍有马步扎出的浅坑。李家拳的招式或许会随时代演变,但那份“ 德技双修 ” 的初心,那种“ 刚劲实用 ” 的风骨,早已像老樟树的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当月光洒在练拳人的身上,拳影晃动间,是百年传承的坚守,更是中华武术生生不息的脉动。 </p><p class="ql-block"> (撰稿:敖 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