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站在这岷江之畔的都江堰。江风拂面,水声轰鸣,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脚下是跨越了两千两百多年时光的宏大工程。那一刻,言语显得苍白,唯有从心底涌起的、层层叠叠的感动和起起伏伏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p> <p class="ql-block">导游小张介绍说: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按照“深淘滩、低作堰”和“因势利导”、“遵循规律”的原则,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千古传承的都江堰上,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折服。 这折服,献给那些早已湮没于历史尘烟中的古人类智慧与辛劳。我的目光越过“鱼嘴”分水堤,看它将桀骜不驯的岷江一分为二,内外两江,因势利导,宛若天成。我行走于“飞沙堰”,想象着李冰父子如何精妙地利用弯道环流,让沙石在此处自动排走,完成了堪称神迹的自动清淤。再望向那作为进水咽喉的“宝瓶口”,更是惊叹不已——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战国时代,先民们竟是以火烧水浇的原始之法,生生在玉垒山上凿开了一道宽二十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缺口!据说,先人们整整用了八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是水利工程,这是一部刻在大地上的无字天书,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最壮丽的实践。它没有一道拦河大坝的雄伟逼人,却以无比的智慧与谦逊,引导着水、驯服着水、利用着水。这智慧的光芒,穿越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至今依然照耀着这片土地,让我们这些两千年后的来者,唯有深深鞠躬,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赞叹。 赞叹这宏大工程所发挥的、绵延千年的巨大作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史书上的记载,此刻化作了眼前沃野千里的生动图景。都江堰,它不是一个冰冷的遗迹,而是一位至今仍在辛勤工作的“活”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它让狂暴的岷江化作了温柔的滋养,灌溉了成都平原千万亩良田,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巴蜀儿女。从古至今,它见证了无数王朝的更迭,却始终默默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将灾难化为福音。这份功绩,何其宏大!这份恩泽,何其深远!它不像长城那般用于隔绝,也不像金字塔那般用于象征,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纯粹是为了生民福祉,为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这种实用主义的伟大,更显其胸怀的博大与光芒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最终,所有的情感都汇聚成一股暖流,化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感动。 我为伟大祖国的秀丽江山所感动!抬头远望,青城山云雾缭绕,如黛如烟;俯首近观,岷江水碧绿清澈,奔流向前。这山水之间,不仅有造物主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更被先辈们赋予了充满智慧与汗水的人文之魂。</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将这江山打理得更加富饶、更加宜居。都江堰,就是这秀丽江山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创新求索精神的永恒丰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真正的强大,是与自然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离开都江堰时,心中满载而归。我带走的,不只是相机里的风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一江碧水,流淌千年;一座丰碑,屹立不倒。这就是都江堰,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生生不息的脉搏与传奇。</p><p class="ql-block">(2025.09.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