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白水塘畔的晨光</b></p><p class="ql-block"><b> ——35年前国兴中学求学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 1990年的秋天,我攥着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在海口琼山的泥泞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当那座屋顶带着五个三角形尖顶的教学楼从荒草里冒出来时,车夫喊了声“国兴到咯”——这是我与海南省国兴中学的第一面。</p> <p class="ql-block"><b>荒草里的校园:苦乐掺半的“安家记”</b></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学校还裹着筹建的热气,白水塘畔连正经的校门都没有,只有一条被“三脚猫”(三轮摩托)轧出深辙的土路。我们首届新生拖着行李走进校园时,两座教学楼刚刷完漆,空气中飘着油漆和青草混合的味道,而承诺的宿舍只盖好了一栋,我和三十多个男生被临时安置在科学馆四楼的大教室。</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摆满了上下两层的陆架床,几十个男生挤在一起,晚上睡觉连隔壁铺同学的呼吸声都听得清清楚楚。最头疼的是洗澡——整栋楼只有两个卫生间改的澡堂,近百号人下晚自习后排队,常常要等到熄灯铃响才能冲个凉水澡。遇上断水的日子更热闹,班长会领着我们拎着水桶,往隔壁村庄的水井跑,一路踩着野草,听田埂里的青蛙叫,水桶晃出的水花溅湿裤脚,倒成了课后最鲜活的乐子。</p><p class="ql-block"> 科学馆的细节倒藏着巧思。正面墙上嵌着黎锦纹样的浮雕,老师说那是“大力神”图案,守护着我们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孩子;屋顶的五个三角形,象征着五指山——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圆黎族师生的“大山情结”。我们常在课间趴在走廊栏杆上,数着屋顶的尖顶,猜着哪个方向是家乡。</p> <p class="ql-block"><b>晨光里的课铃:比太阳起得早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 国兴的作息像上了发条。每天清晨五点半,班主任就会拿着哨子在楼道里喊,“起床!集合!”我们揉着眼睛套上蓝白校服,踩着露水往操场跑。几十个班级列队站好,校长王越丰先生偶尔会来领跑,他穿着和我们一样的球鞋,喊口号时声音洪亮,身后跟着几百个少年的脚步声,震得荒草里的蚂蚱四处跳。</p><p class="ql-block"> 早读课最是热闹。教室前后门都开着,风裹着青草味吹进来,把朗朗书声送得很远。我们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同学,来自五指山的黎族同桌阿明,普通话里带着口音,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总把“是”读成“斯”,我们笑着纠正,他却挠头说“老家的山风吹多了,舌头转不过弯”。可他数学好,晚自习时总把草稿纸推给我,用铅笔在错题旁画小太阳,“别着急,慢慢来”。</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的付出比晨光更早。陈汉平副校长常坐在教室后门的小板凳上听课,下课后会叫住我,把我错题本上的疏漏一条条讲清;英语老师从东北师大毕业,怕我们听不懂,每节课都提前写满两大黑板例句,晚自习时五六个老师挤在教室后排坐班,谁有问题举手就有人来,课桌间的过道里总挤满问问题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每周还有一节特殊的“劳动课”。我们拿着镰刀去清理校园边缘的荒草,女生蹲在水沟边拔草,男生扛着锄头挖排水沟,汗水滴在泥土里,却没人抱怨——后来校长说,这是“把荒地变成校园,也把娇气磨成志气”。现在想起那时的场景,总记得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每个人的校服上都沾着草屑,却笑得比晚霞还亮。</p> <p class="ql-block"><b>课桌上的梦想:从白水塘飞向远方</b></p><p class="ql-block"> 1993年夏天,我们毕业了。毕业典礼那天,校长给我们每个人颁发毕业证书,他握着我的手说:“你们是国兴的第一届初中生,要记得白水塘畔的时光,更要记得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争光。”我看着身边的同学们,有的哭了,有的笑着互相拥抱,心里满是不舍。</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考上了国兴的高中,再后来,我离开了海口,去了更远的地方上学、工作。但每当想起初中时光,总记得那座带着五个尖顶的教学楼,记得课间跳皮筋的笑声,记得老师在作业本上画的小笑脸。那些藏在白水塘畔的少年心事,那些简单又纯粹的快乐,成了我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曾把教室当宿舍睡觉的学生,有的成了家乡的教师,有的成了公务员,还有人像阿明那样,带着国兴教给的“踏实”,在更远的地方扎根。</p><p class="ql-block"> 去年回母校,土路已成宽阔的柏油路,旧教学楼翻新后仍保留着五个尖顶,只是操场上的少年换了模样。站在当年排队打水的地方,突然想起35年前那个秋天,车夫喊的那句“国兴到咯”——原来那声吆喝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这群少年,从白水塘畔出发,奔向远方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