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载再聚首

邓序森

<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我们从芷江一中高中毕业,转眼已六十三载。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健在者皆年逾八旬,最小的八十一,最长者八十八。回望1959年秋,我们初入校园,四班二百余人,意气飞扬;谁知迎面便是三年自然灾害,饥馑岁月中多少同窗含泪离校归乡。至1962年高考,仅余六十余人坚持到底。十年前首次重聚,尚有三十余人笑语盈堂;而今岁月如刀,仅存十二人再度相逢。年年有故人西去,召集人龚进维感慨道:“且看我们谁能活到九十九?或许一人不剩,也可能还剩两三人。”此言令人唏嘘,却也道尽人生无常、情谊绵长。</p> <p class="ql-block">龚进维,此次聚会的召集人,亦是班中热心肠的代表。他为人热忱,乐于助人,始终以温情维系着同窗之情。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身体康健,一年四季坚持游泳,寒暑不辍,宛如岁月的征服者,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令人由衷钦佩。</p> <p class="ql-block">我生于1940年正月十六,亲历战火纷飞的年代。1945年,年仅五岁的我目睹了芷江上空的中日空战,日军飞机轰鸣而至,狂轰滥炸,山河震颤。谁能想到,一个在战火中蹒跚起步的孩童,竟能穿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安然坐于今日的同窗宴席之上?历经沧桑,犹得相见,实属不易,亦是幸事。</p> <p class="ql-block">张重莲,班中的老大姐,温厚慈祥,一如当年。她总是默默关心他人,乐于伸出援手,那份无私与善良,早已深植于同窗记忆之中。她的存在,仿佛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共同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张家壁,八十八岁高龄,是我们敬重的老兄长。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却未曾磨灭他的精神气度。他静坐言笑间,自有长者之风,令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龚进维与龚润国两兄弟,皆已年过八旬,携手出席此次聚会,成为全场瞩目的长寿象征。兄弟同堂,情谊深厚,不仅是血脉相连的见证,更是时光馈赠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舒代茂同学依旧健在,只是身形清瘦如昔。虽瘦,却精气神十足,谈吐间仍见当年风采。岁月带走了丰腴,却未曾夺去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毛兆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一日两餐酒,笑称“有福之人”。他举杯畅饮,笑声朗朗,仿佛酒中藏有青春的密码,饮一口便回溯十年光阴。</p> <p class="ql-block">朱梅初,素来福泽深厚,面容安详,言笑温和。他不争不躁,却始终被好运眷顾,如今依然康健,是众人眼中真正的“有福之人”。</p> <p class="ql-block">杨世元,八十五岁,堪称班中健康之冠。步履稳健,思维清晰,目光炯炯有神。他不仅是岁月的幸存者,更是生命的强者,令人由衷赞叹。</p> <p class="ql-block">龚润国,龚进维的胞弟,兄弟二人并肩而坐,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相似的痕迹,却也镌刻出同样的坚韧与豁达。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动人的生命诗篇。</p> <p class="ql-block">朱苡卿,当年班里的小老弟,如今也已白发苍苍。他曾是众人呵护的少年,如今却成了追忆往昔的讲述者。时光流转,角色更替,唯有那份纯真的同窗情,始终未改。</p> <p class="ql-block">李瑞春,班中的小妹妹,温柔婉约,一如当年。她静静坐着,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她的笑容,仿佛仍停留在那个青涩的校园午后,成为我们共同记忆中最柔软的一角。六十三载风雨兼程,今日重逢,虽人已稀,情愈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