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群艺馆参加看展学习2025.9.27

玉如意.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蓝绿色渐变的背景如湖光山色般铺展,扑面而来的是那句醒目的“新时代新气象”。红色大字灼灼生辉,像一束光,照亮了这场艺术的集结——第三届武汉地区中青年美术作品展。我们市群艺馆一行人驻足片刻,仿佛被这股蓬勃的气息裹挟,正式踏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展板前,绿意流淌,像春日初醒的林间。一张张青年艺术家的面孔浮现眼前,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名家,而是扎根于这座城市、用笔墨诉说生活的同路人。有人擅长水墨氤氲,有人钟情色彩奔放,有人执着于人物神态的捕捉。我们一边看,一边低声交流:“这些作品,有温度,有呼吸,不是空洞的技巧堆砌。”</p> <p class="ql-block">  前言静静地立在那里,黑字映在绿底上,像一片静水映出天光。展览聚焦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16位创作者,80余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综合材料……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回应这个时代。有人画市井烟火,有人绘山河气象,有人以抽象笔触叩问内心。我们读着,心中渐渐清晰:艺术,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又如此深邃辽远。</p> <p class="ql-block">  一幅水墨人物吸引了我。成年人裹着厚衣,俯身护着身边的孩子,墨色浓淡之间,是无声的守护。那不是宏大的叙事,却让人心头一暖。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最动人的力量——在细微处见深情,在平凡中见永恒。</p> <p class="ql-block">  旁边一位老者坐在椅上,手握红柄工具,笑意从眼角皱纹里溢出来。他像是街角修鞋的匠人,或是院中打铁的师傅。那抹红色成了点睛之笔,点亮了整幅画,也点亮了生活本身。我们常说“工匠精神”,可真正的精神,不就藏在这份专注与笑意里吗?</p> <p class="ql-block">  转过身,一片山峦静静铺展。绿与黄交织,淡蓝的天光洒落,山体起伏如呼吸。没有人物,却仿佛有人在其中行走。这山,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心灵的归处。我们站在这幅画前,竟有片刻的放空——城市喧嚣被隔在门外,只剩宁静与深远。</p> <p class="ql-block">  一位男子坐在椅上,短裤、书籍、瓶罐散落脚边,神情沉静。黑白灰的色调,像一段无声的独白。他不是在表演思考,他就是思考本身。我们这群人里有人轻声说:“这不就是我们下班后,最真实的样子吗?”</p> <p class="ql-block">  两位男子并肩而立,一个抽烟,一个插兜,黄底衬托出他们松弛的姿态。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契的并肩。那种熟稔与亲密,不靠动作张扬,却从每一个线条里渗出来。我想,友情大概就是这样——无需多言,站在一起,就是答案。</p> <p class="ql-block"> 圆形构图中,一位女性静静凝视前方,乌黑的发,深邃的眼,背景是明黄与飞鸟。那飞鸟像是思绪,自由而不可捉摸。她不笑,也不悲,只是存在。她的平静里有种力量,让人不敢轻易打扰。</p> <p class="ql-block">  另一幅侧脸肖像,红衣男子立于黄圆之中,面容沉静。色彩极简,却极具张力。我们常说“画如其人”,可有时,画更像是一种理想——沉稳、内敛,又不失热烈。</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一位老人为另一位老人梳头的画面。动作轻柔,神情专注。没有语言,却满是温情。我们一群人站在这幅画前,久久未语。或许,岁月终将带走许多,但这样的瞬间,足以让时间停驻。</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安全帽的工人,短袖、宽裤,双手插兜,笑容坦荡。那不是表演的乐观,而是从生活重压中长出的自信。他的身后没有工地,可我们仿佛听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碰撞声。这笑容,是对生活最有力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一块布满孔洞的石头,缠绕着几株绿植,静默中透出生机。它不美,甚至有些粗粝,可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人想起生命的韧性。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可有时,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三幅竖幅国画并列而挂,花鸟相映,荷香浮动。粉色的花、栖枝的小鸟、盛开的莲,每一笔都透着传统笔墨的雅致。我们市群艺馆常年做民间美术推广,见多了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此刻却被这份文人式的静谧打动。</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子手持彩伞,条纹衣、花外套,背景隐约有城市轮廓。她不张扬,却自有一份现代生活的从容。那把伞,像她内心的色彩,在灰调的世界里悄然绽放。</p> <p class="ql-block">  两组人物相对而立,光影柔和,姿态自然。他们像是街头偶遇的旧友,又像沉默对话的亲人。没有戏剧性,却因真实而动人。我们常说“艺术要创新”,可有时,最难得的,是把平凡画得不平凡。</p> <p class="ql-block">两人牵手行走,一人跳跃腾空,黑衣勾勒出动态的韵律。画面极简,却充满生命力。有人笑着说:“这不就是我们组织活动时,大家放松下来的样子?”我们都笑了,是啊,艺术,原来一直藏在我们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  一位穿长袍的男子,双手交叉,神情肃穆。传统笔墨,庄重气质,左侧还有竖排题跋。这幅画像是一封写给时光的信,提醒我们:有些东西,不该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  山峰巍峨,蓝绿黄交织,小路蜿蜒向远。那山,不只是风景,更像一种召唤——关于探索,关于未知,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话。我们看展,看的何止是画?分明是在看一个个灵魂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  粉红的天空下,山峰陡峭,林木茂密。那粉,不是甜腻的少女粉,而是一种暮光中的温柔。神秘,却不阴郁。我们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山风低语。</p> <p class="ql-block">  工人们在绿色背景中忙碌,安全帽、工作服,动作各异。这不是宣传画式的歌颂,而是平视的记录。他们不是符号,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市群艺馆常办职工美术展,此刻更觉共鸣:劳动者,本就该被看见,被描绘。</p> <p class="ql-block">  三位老人手持物品,黑白灰调子下,是日常的琐碎与真实。他们或许在买菜,或许在闲聊。画面没有悲情,只有一种朴素的尊严。我们常说“老龄化”,可他们的眼神里,分明写着“我还活着,且活得认真”。</p> <p class="ql-block">  白衣女子立于绿植间,手捧书本,望向远方。阳光洒落,绿鞋轻巧,像一首散文诗。她不疾不徐,仿佛在说:生活再忙,也别忘了抬头看太阳。</p> <p class="ql-block">  一位老人坐椅,另一位扶立身旁,题字飘于上方。那线条,那墨色,都在诉说陪伴的重量。我们这群人里,有人轻声说:“父母老了,最怕的不是病,是孤单。”话音落下,展厅一时安静。</p> <p class="ql-block">两位传统服饰人物,白灰衣衫,橙黑点缀,似在行走交谈。那头巾、那衣褶,每一笔都透着匠人般的细致。我们看的不仅是画,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人,一坐一立,拐杖在手,背景是抽象的墨迹。粗犷的线条里,有岁月的痕迹,也有温情的流淌。他们不年轻了,可他们的关系,依然鲜活。</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中植物葱茏,阳光斑驳,桌椅静候。这不只是画,更像一个梦——关于家,关于休憩,关于慢下来的可能。我们市群艺馆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拥有这样一方艺术庭院。</p> <p class="ql-block"> 大幅水墨花枝繁茂,黑白灰之间,层次分明。没有色彩,却比色彩更丰富。我们站在画前,仿佛听见了花开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女子立于窗边,绿外套、花裙,手触窗帘。光线柔和,氛围宁静。她不回头,却让人想驻足。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剩下光影与心事的轻语。</p> <p class="ql-block">  几朵白粉花绽于枝头,绿叶相衬,背景浅淡。简洁,却动人。我们常说“少即是多”,这朵花,便是最好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牡丹盛放,粉白相间,层层叠叠。</p> <p class="ql-block">  期待11月再来看这位老师的个人展!</p> <p class="ql-block">  感恩遇见,感谢良师益友,🈶幸能在杨老师工作室👂🏻樊教授面对面艺术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