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的美篇

胡杨

<p class="ql-block">  北美红杉,中美友谊的绿色桥樑</p><p class="ql-block">杭州”都市快报”9月27日报道“53年前尼克松送来的红杉树苗己长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破冰之旅不仅在国际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给杭州留下了珍贵的友谊象征—北美红杉。</p> <p class="ql-block">北美红杉是柏科红杉属的常绿巨型乔木,仅存于美国西海岸狭长地带,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树种之一‌,成年树高通常60-110米,最高记录达116米(相当于40层楼),胸径可达6米,树围超过8米,‌寿命‌可达2000年以上。在美国红杉代表国家精神。</p> <p class="ql-block">送生命力顽强的美国红杉、红松作为礼品是基辛格博士的主意。他认为其它礼物无法抗住岁月的磨砺,最终会消失得无人知晓,而这些树会在中国茁壮成长,永不消失,象征着中美友谊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1972年1月,4株红松和1株红杉由美国空运至上海虹桥机场,随机附带种植养护的英文资料,通过检验检疫后,由时任市园林局局长李云萍率技术人员用专车接回杭州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4株红松、1株红杉,最终只有红杉活了下来。扦插技术使红杉得以繁殖开来。植物园的技术人员精心养护,树边建屋,专人值守,夏日炎炎,喷雾降温,帘子遮日,悉心照料。植物园将红杉的二代、三代移植到开濶的坡地上,和其它外來树种种在一起,辟为“友谊林”。</p> <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9日,尼克松第二次访问杭州。</p> <p class="ql-block">当天傍晚,尼克松前往杭州植物园探视他十年前赠送的红杉树。</p><p class="ql-block">为此事,二周前我随趙嘉福主任一起去植物园打前站。园管局保卫科的老王同志领我们去看红杉的母本,就长在植物园办公室附近的坡地上,树下的水泥牌写着“美国红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杭州时赠送”。那里种植的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园内大大小小有几百株红杉,都是母本的后代。母本十年了,大约七、八米高,长势都不太好,许多枝叶发黄,专家看了也无法治愈。据说引种到舟山的长势好,可能更适应那里的气候环境。 不过尼克松看到母本从二米四长到七米四五还是很高兴。当他获悉我国大江南北有十八个省市引种成功时更加髙兴。他握着谭伯禹总工程师的手,对园林职工的辛勤栽培表示感谢。他走到迎候在那里的植物园职工跟前,亲切地同他们握手,并对大家说,红杉树可以活两千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向红杉一样,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1993年4月11日尼克松第三次访问杭州,又去看了红杉树。1982年看过,这次再访,可见象征着中美友谊的红杉在他心头的位置很重。</p><p class="ql-block"> 为了此访,4月7日我约市园管局施局长一起去察看红杉树。长在植物园入口处的一棵最粗最高。在新辟的杜鹃园附近的八、九棵红杉,都没有先前看的那棵粗壮。我定下来还是让尼看前一棵,只是周围环境要整一整,把破旧的铁絲网拆除,代之以钢管护栏,拔拔草,剪剪枝,施局长答应给植物园俞主任拨3000元。</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访时,看到施局长拨的3000元起了作用,破旧的铁絲网给拆了,二个水缸移走了,杂草除得干干净净,新做的栅栏,红的油漆分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施局长向尼克松介绍,红杉己在全国18亇省市繁殖开来,总计4万多株。在浙江的舟山和新安江地区长势更好,建德红杉林有50亩,最大的胸径45cm,15米高。尼克松凝视着红杉,撫摸着红杉,他邀大家和红杉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当晚的宴会上,万学远省长祝酒以红杉树为题讲了一段欢迎的话。</p><p class="ql-block">尼克松在致答词时说,21年前我与周恩来共植的红杉树,有二点值得一提。一是此树繁殖到了中国18亇省市,有4万多棵了。另一点大家也许知道得不多,红杉产于加州,加州太平洋沿岸红杉林中有二千多年树龄的红杉。我希望杭州的红杉也能活二千多年,更希望中美友谊长长久久。</p> <p class="ql-block">杭州植物园内的北美红杉已从最初的2.4米生长至18米高,胸径达30厘米,并成功结出可育种子‌,其后代已扩散至中国多地。</p> <p class="ql-block">9月26日上午,“红杉之情代代相传”中美友谊之树—尼克松红杉纪念活动在杭州植物园举行。正如记者所说,此次纪念活动恰逢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召开。中美友谊的绿色桥樑—北美红杉作为生态文明与国际交流的象征,与大会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高度契合,成为本届大会期间最具情感温度的话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