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州,说远并不远,航班仅不到两个半小时,但却因种种原因让我足足“等”了五个年头才得以成行。早就从各种媒体中得知,贵州是全国少见的全省都可称之为“旅游胜地”的地方,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成见”,8月26日出发花了八天七晚时间去走了一趟,归来后的感受就是一句话:贵州,山水风光的旖旎、人文历史的独特、气候环境的适宜以及美酒佳肴的诱惑,确实有吸引力,把这些记下来发出去,无一不能给你的“朋友圈”添彩攒赞!哈哈😄</p> <p class="ql-block">贵阳夜即景</p><p class="ql-block">面对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贵阳美食,恐怕任何游客都没有抵抗力。甫抵贵州的第一顿就大快朵颐了本地有名的陈氏人家豆米火锅。用四季豆熬制的浓汤锅底,加贵州特有的糟辣椒(不吃辣则不用加),越熬越香,豆香浓得能粘牙,下锅的食材从荤到素均可,且素菜都是免费。</p><p class="ql-block">经此一餐,拓展了我对贵州美食的认知:原来不仅有如酸汤黄牛肉之类,还有众多美食可选——孤陋寡闻了!</p> <p class="ql-block">“胃口袋”得到满足后,余兴未减,随意逛在华灯初上凉风习习的贵阳青云路步行街上,老城区与时尚潮融为一体,当地人和外地人摩肩接踵,处处凸显出这一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特色街区的吸引力,这是贵阳市对外展示的文旅融合的示范。</p> <p class="ql-block">在不远处的南明河桥上,观赏贵阳标志性的古建筑甲秀楼,浓浓夜色下用现代光影技术还原古楼流光溢彩的景色,可谓一绝。始建于1598年明代时的甲秀楼,是贵阳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它取“科甲挺秀”之意,以激励身处偏僻之地的贵州学子要科举进取。</p><p class="ql-block">飞赴贵州的第一晚,能欣赏到贵阳的夜即景,不错!</p> <p class="ql-block">黄果树瀑布群</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在前些年,大多数人去贵州旅游,都是加入当地旅行社所谓的“结伴游”,实际上就是组织几十个游客乘大巴车的团队游,实在不愿意以此方式游贵州,这也是我虽有计划但却迟迟没有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两年贵州旅游市场拓展出小车包车业务,可以自定行程、包车服务,机动方便,收费合理,除自驾外我最认可这种旅行方式。</p><p class="ql-block">这辆七座MPV,将陪伴我们完成“行贵州”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黄果树”三个大字迎面扑来,告诉我们慕名已久的黄果树景区即将到达。</p><p class="ql-block">黄果树瀑布群是贵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由黄果树大瀑布,以及陡彼塘瀑布、银链坠潭瀑布等18个雄、奇、险、秀各具特色的大小瀑布,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在群山深谷中形成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旅游的热门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果树瀑布群分天星桥、大瀑布和陡坡塘三大收费景区,我们因时间关系选择了前两个参观。</p><p class="ql-block">天星桥景区满眼尽是蠕动的人群,难以驻足观景和拍摄。等到豁然开朗时,眼前竟是一处宛如九寨沟的那些平静柔美的“海子”。</p> <p class="ql-block">身处瀑布群景区中,如此平静的水面其实很少,更多的是湍急夺路汹涌澎湃的山谷溪水。</p> <p class="ql-block">路过能吸足眼球和镜头的银链坠潭瀑布,山谷中只有它的涛涛吼声和汹涌之势,哪有如其名的优雅之形?</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中国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远处看去由瀑布激起的如雪沫样的水雾,直冲天空,近处感知其那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惊心动魄,而待到最近处竟把自己置身于纷飞的细微小水珠之中了!</p><p class="ql-block">果真,实地观赏与影像观看就是不一样,想到那种“在家看看照片和视频就如同去过了一样”的说法,不禁哑然失笑了。</p><p class="ql-block">观后意犹未尽:如果以黄果树的18种各具特色的瀑布为主,设计标识分段参观路线,摒弃与之相关不大的景点,是否更好?这当然是见仁见智了。</p> <p class="ql-block">游完大瀑布,就近住宿在安顺市。</p><p class="ql-block">做行程安排时闹了个笑话,以为这个“安顺”就是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的“安顺”呢!其实不是且差得很远,此“安顺”是地级市,是个历史文化古城,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果树瀑布群就在其域内;彼“安顺”则是川西南的安顺场镇,听起来两地似乎相关,实际上一个在四川,一个在贵州。</p><p class="ql-block">不过还是有收获: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据《史记》记载就在如今的安顺市地域内。</p><p class="ql-block">既来之,则特地去了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逛了一圈,古里古气,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小七孔古桥</p><p class="ql-block">“1、2、3、4、5、6、7”,自左向右,能数出7个被绿植遮掩着的桥孔,这是贵州旅游路线中的又一经典景区。</p><p class="ql-block">小七孔古桥建于1835年的清道光时期,是当时黔南地区通往广西商旅的交通要道。古桥呈拱型,腹部有七个小孔,方便雨季如遇山洪可经桥孔过水,技术精妙,结构玲珑,桥下潭水碧绿,两岸古木幽郁,小七孔风景区因此桥扬名。</p> <p class="ql-block">如今小小的小七孔古桥景区,涵盖了古桥、古树、绿水,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当晚留宿在紧邻景区的小镇,小镇仅一条一眼就能看到头的街,两边都是餐厅和民宿,街面卫生有序,特别是“石磨豆腐酸汤鱼”一菜有味,佐以仅供景区的“小七孔酱香酒”,👍一个!其间,还亲自下“场”捶打了一份手工制作的当地名小吃“青稞酥”。</p><p class="ql-block">至此完美结束了一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加榜梯田风光</p><p class="ql-block">包车在贵地黔乡驰骋,走的基本都是国道高速。国家开发西部地区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解困脱困,据此贵州全省都早已形成高等级公路网络,因贵州又是多山地区,公路几乎都是绕山穿洞而建,汽车往往都是在高架上行驶,途中就有免费的“路景”可观赏了。</p> <p class="ql-block">加榜梯田,位置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世代居住这里的苗族先民们在深谷两岸开造出绵延十多公里的梯田,若以旅游角度说,属于小众景区,团队游基本不去,但说到梯田的规模气势,线条优美,实在极具魅力,几乎将天下梯田的精华都附于一身,赴黔东南地区游玩,如不来此处,会很遗憾!那些依山而就,并随山形坡度而变化的大小梯田,与散落其间的苗乡吊脚楼,相辉映竞融合,能让远道而来的我们感叹到人与自然的和诣之美,“世外桃源”,不过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老妹身临其境,来了一出“远山的呼唤”,尽情抒发了回归自然,传递希望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加榜梯田主要集中在加车村周边,很巧,我们去的日子,正逢加车村的“新米节”。新米节,本是苗乡的一个传统祭祀日,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将收割的前夕举办,以纪念苗族先民们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壮大的艰难历史过程,现在已演变为传统节日传承至今。因各村寨的稻谷收割具体时间并不相同,于是约定俗成,当有寨子过节了,就会主动邀请附近村寨过来共同庆贺,于是这一天就如同过大节大聚会一般,各村寨都会组织芦笙表演队,代表本寨与他寨竞相斗歌斗舞。</p><p class="ql-block">这样过节的氛围在内地是看不到的:离景区几公里开外的山区公路上就不断有涌向加车村的男女老少,他们身着民族服装,上年纪的人喜悦安闲,少男少女们则神采飞扬,尤其是少女们,个个头戴银冠银饰颈挂银圈银链,用最好的衣物扮装自己,让我们看得目不暇接;离村口愈近,接踵而来的各村寨的芦笙表演队,演出激情愈发高涨,直至抵达村里的芦笙场。</p> <p class="ql-block">芦笙场上,来自各村塞的芦笙队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劲地吹、疯狂地跳,仿佛要把这激情的笙曲吹向远方、吹向未来!</p><p class="ql-block">受此感染,老者也举着相机,窜前钻后地抓拍沉浸在节日喜庆的人们及其场景。</p> <p class="ql-block">清纯朴实的苗族新生代,默默地给他们祝福,希望他们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他们的未来是走出大山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前面沉浸在梯田观赏拍片中,直到路人提醒寨里今天芦笙舞结束后还“吃席”,即寨里出资摆席款待,愿意去吃的都可去吃。二话不说,立即去凑热闹。可惜只赶上最后一桌,而且已是残席,只能以水代酒,敬了未走的已有多分醉意的老乡,不过还来得及尝了两口黄牛肉,味道还不错!哈哈😁</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的《半山居》,昨晚的住宿地。</p> <p class="ql-block">也幸亏住在半山腰,离开景区的清晨,山间升起了薄雾,漫山梯田被裹了进去,如入仙境,如是丹青,加榜梯田将永留记忆。</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特色</p><p class="ql-block">这又是一个小众的旅游去处——岜沙苗寨。</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岜沙苗寨早在1999年就被主流媒体报道过,我也是在那时对它古老的传统特色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即男人携带火枪、镰刀剃发和村民祭拜古树。这次能有机会行走黔东南,当然不容错过前去一探。</p><p class="ql-block">村口小展室陈列的图片,第一眼就催醒了脑中深处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自认为拍到了大山深处寨子的原生态。</p><p class="ql-block">汽车顺黔东南九万大山的东麓盘山而上,至海拔600米左右,到达岜沙苗寨。第一张照片拍的就是傍依山脉的古村及其鳞次栉比的苗家吊脚楼。</p><p class="ql-block">岜沙苗族与黔东南地区的其他苗族迴然不同,他们自称祖先是远古蚩尤三儿子的后裔,逐鹿中原蚩尤战败后,先祖经千年辗转藏到了贵州大山深处,世代以狩猎和农耕为生。现存的传统也与其曲折磨难的先人经历相关:生存环境恶劣,男人枪刀不离身;为体现男人的英武,首先从头部就注重——头顶仅留头髻并打“英雄”结;崇拜大树,以得到森林的荫庇。</p><p class="ql-block">这次不惧车马劳顿,前来参观现存寥寥无几的仍保留浓郁古老传统色彩的村寨及其民俗文化,应该是无憾了。</p> <p class="ql-block">在寨门附近,有一座当年为北京修建伟人纪念堂而敬献了六棵古香樟树的纪念亭,周围古树参天,环境幽雅,这是岜沙苗寨人引以为荣的地方。岜沙苗民世代都种植香樟树,寨里的一棵千年古樟就被村民们奉为“风水树”、“护寨树”和“神灵树”,甚至人离世都是以树葬为习俗。</p> <p class="ql-block">晒谷场拐弯处走来肩扛猎枪、身姿纠纠的二位岜沙枪手,他俩正要赶去为游客展示岜沙传统,真是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能如此近距离与“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枪手”合影,实属不易,不过付了20元矿泉水钱!哈哈</p> <p class="ql-block">又一枪手加入,三位枪手神态认真地摆出了表演造型,“三个火枪手”阵容齐了。</p> <p class="ql-block">闲逛在寨子各处,随眼即是吊脚楼,有的房间还挺大,注意到其间辟有山民居家传统的火塘。</p> <p class="ql-block">给我们的印象是,自古而今,芭沙苗寨不变的是男人晒谷,女人印染等农事家作,变化的是住房条件、出行工具和日常衣着,村民生活也在“与时俱进”。</p> <p class="ql-block">找到“岜沙枪手人家”饭庄就餐,店名应了村寨传统,老板的儿子拿出两支火枪以展示其也是枪手部落的新一代传人。</p> <p class="ql-block">“啪、啪”两声枪响,既告知大家参观岜沙苗寨颇有收获,也“代言”古寨邀请大家前往。哈哈😊</p>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鼓楼</p><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深“藏”在黔、湘、桂三省交界的深山谷底,想象得出,若干年前侗族同胞刀耕火种的生活艰辛。2014年开始了由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今年三月总书记到此考察过,难怪进寨的山道路宽平坦,寨门修建得壮观且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逛在寨中“主干道”上,粗瞧两边,商铺林立,游人如流,街景与城市商业步行街别无二致;细看之下,高低错落的房屋都是原汁原味的古寨民居,只不过下面是店上面家,前面是铺后面“烟火”,民族特色与现代商业结合得比较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肇兴是有“故事”的古寨。</p> <p class="ql-block">侗寨以鼓楼群和花桥最为著名,寨民都是陆姓侗族,分五大房族,称之谓“团”,分别取名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各团都建有自己的鼓楼,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成为侗寨的主要景观。</p> <p class="ql-block">每座鼓楼的不远处都有花桥与之相邻。</p> <p class="ql-block">桥下小溪潺潺,桥上夜灯映照,真可媲美江南小镇了。</p> <p class="ql-block">请想一下,如你攀上附近的山坡上,俯瞰古寨的夜晚,会给你什么样的观感呢?</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印象</p><p class="ql-block">前方薄云缭绕的群山里面就有一个贵州旅游的热门景区,号称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全寨共有约1500户原住居民,近100%都是苗族,名不虚传的“千户”。</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受到烈日下整日都在不停表演的仪式欢迎:一杯恭喜酒,表达了苗族热情好客的美好祝福,与崇尚情谊。只是看到表演者们在阳光的炙烤下,表情木然,舞姿呆板,丝毫没感受到“热情好客”的美意,心中好大不忍——何必如此呢?</p> <p class="ql-block">与山融为一体巨大的此地苗族妇女标志性的银质头冠,矗立在景区入口,成为各路游客的“见面礼”。</p> <p class="ql-block">这里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一条白水河穿寨而过,寨内傍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绵延成片,气势恢宏,仅看到这些最纯粹的自然美景,就令人感叹不己:景区热门,毫不夸张!</p> <p class="ql-block">远景拉近,画面虽然没有了透视感,但却通过挤压空间形成视觉上的某种冲击力,此法更加突出了拍摄现场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西江苗寨街道似乎被三大“街景”占满了,一是当地各类特色名吃食铺;二是为游客旅拍提供各种苗族服饰装扮;三是随处可见装扮好了的游客,6000余人千户寨原住民,基本被客流“淹没”了。</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就是这样打扮好自己,在苗寨里或随意闲逛,或坐与某处“发呆”半天,再或到处找景点拍片留美照发“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偶然抬头在屋顶上有这么一位在拍照,顺手抓拍下来。</p> <p class="ql-block">一汉一“苗”,深入交流,哈哈😀</p> <p class="ql-block">千户苗寨,商业市面基本集中在街道两边,而大小民宿都建在山坡上面,台阶无数,弯曲成径,偶然也会有点小意外,你看这幅画面:狗类看不懂人类,心想你在干嘛呢?</p> <p class="ql-block">看到此处标识,我们这辈人就会哑然失笑:还有这样取名的?但这很能吸引年青人。</p> <p class="ql-block">坡上的小店民宿,网购日常必需的各类物资,主要靠快递小哥用骡马递送,见此算是开眼界了:因地制宜,一切方便客户。</p> <p class="ql-block">夜幕慢慢降临,这时刻的千户苗寨,灯光犹如星星洒落在山谷,漫山遍坡,伴着逐渐朦胧的民居和吊脚楼,安宁而梦幻。</p> <p class="ql-block">郎德上寨风情</p><p class="ql-block">郎德上寨,早在1985年就作为黔东南首个领略苗族风情的民族旅游点率先开放,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唯一的少数民族起跑点,寨子通过悠久的苗族的传说及历史、特色显著的吊脚楼群、绚丽夺目的苗族银币、苗族十二道拦路酒和芦笙歌舞等民俗风情展演,吸引着中外游客。</p><p class="ql-block">眼前就是群山环抱着的郎德上寨。</p> <p class="ql-block">进郎德上寨,首先有十二道拦路酒款待(寨子每天中午十一点左右会举行迎客仪式),然后才沿石板小路走到寨子中央的芦笙场,欣赏苗族民间歌舞。</p><p class="ql-block">仪式将至时,参加接待的都是寨民,会暂时放下手中活计,换上民族服饰,各自从田间、小店及家中赶往芦笙场,为游客们献上一场无需特地准备就能熟练自如表演的传统民族歌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郎德上寨保存有基本完好的元末明初建寨以来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游客在此可以参观到原汁原味的苗族村寨。</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的老妇人。</p> <p class="ql-block">时辰将到,芦笙场已坐满了游客,寨老(寨里民选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已就坐,演出即将开始。</p> <p class="ql-block">有报幕,有“序曲”。</p> <p class="ql-block">芦笙悠扬,舞姿优美。</p> <p class="ql-block">有苗族新歌也有苗族老曲。</p> <p class="ql-block">也有舞蹈的“特写”,哈哈😁</p> <p class="ql-block">还有互动,还喝了一口。加上寨门口迎客的一口,共计两口米酒了。哈哈😁</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全场参与下的共舞(共转)。</p> <p class="ql-block">老妹的凝视,是否在回望从千百年磨难中走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曾经的黑暗、盼来的光明、经历的变革、今天的阳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