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 (住院见闻和体会)

理智

<h5>在病房窗户拍的油城晚霞</h5> <h1> 2025年9月22日,我因胸闷气短有一段时间,已经到了整晚憋得无法睡觉的地步。于是,吃过早饭,早早来到油田总医院,挂了心内科专家号。说实话,这次检查前老感觉自己先天体质好,又长期坚持锻炼,总以为没啥问题,所以就自以为是。接诊专家是心内科主任王海斌,我并不认识,他仔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后,说需要住院观察治疗。并在当天就安排我住了院。<br> 我从16周岁当兵到退休,工作了44年。身体一直不错,但住院也有过几回。一回是1975年在部队时到陕西省军区办事,回来摩托车翻车把我压在扁兜下,被旁边的行人救起送回部队,部队医院只是简单检查说无大碍,给点消炎止痛药,只住了两天就让出院了。回去仍然痛得难受,喘口气都特别艰难,好在那年22岁,已经当兵6年,一个星期就顶过去了。直到2018年老同志体检,才知道断过一根肋骨,估计是那年断的。第二回是非典那年,在二医院由总医院张少华主任做了鼻甲肥大手术,住了3天就出院了。第三回是2020年10月,在总医院做了颈椎手术,主刀医生是我当兵时老连长的姑爷,解放军301医院海归博士,油田总医院老副院长张振家协助一块完成,效果还是可以的。<br> 疫情期间,很少出门,社区让我体检也不去,一晃3年多过去了,才发现情况比较严重。<br><p> 最近几年,听到过一些对总医院的议论,无非是说他们医疗水平下降,服务态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我曾经被总医院聘请为社会医德医风监督员,也起到了一点点作用。听到这些传闻,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没用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还是觉得总医院整体水平在提高。比如说我皮肤过敏,两次都是找皮肤二科苗军副主任看的,很快都治愈了。</p></h1> <h5>当年被聘为总医院社会义务监督员时与医务人员交流</h5> <h5>总医院的聘书一直珍藏着</h5> <h5>早上7点刚过,挂号处就排了不少人</h5> <h5>早晨6点半,食堂开始服务</h5> <h1> 这次从办理住院手续到进入病区,所有医护人员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照料。说话和蔼可亲,治疗认认真真。主管大夫吴全胜副主任医师更是细心呵护。25号,我做了血液造影,是王海斌主任亲自操作。说3支主动脉有两支堵塞40%、50%,有一支已经达到90%,说要下一个支架,征求我的意见,我二话没说同意。前后也就是40分钟完成。支架下去后,症状初步得到了缓解。估计一两天就能出院了。<br> 也许是季节原因,我住院这几天,病房人满为患。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有的病情很严重,说明中国确实提前进入老年社会。<br> 我住的病房有3张床。第一天进来,有一位油田带传奇色彩的老人。他1953年参加工作(那年我刚出生),在北京军委空军司令部大院当过电话兵。我在部队也是搞通信的,说起来还是同行。后来在北京一家汽车公司工作,到了行政17级别,应该说前程无量。可为了解决家属子女户口和就业问题,舍弃了北京优厚的待遇,与别人对调来到油田,只是在科级单位工作,级别变成了八级工。好在3个子女都在油田工作,也都很优秀。老人马上就90岁了,非常健谈,体质也不错,我住进的第三天就出院了。我知道类似老人这样的情况在油田数以千计。我在塔里木会战时,曾经听到原石油部主要领导讲话,其中就说,华北油田虽然人多油少,矛盾突出,困难很大,但人才比那个油田都多。说的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br> 老先生出院后,又来了鄚州一位农民,比我小几岁,性格比较急躁,亲家开着厂子,效益很好,天天来探望。两个女儿、儿子、孙子、媳妇也都轮换着来,看到他们其乐融融,我真的很羡慕甚至有点“嫉妒”。亲家说他在20年前42岁时一次下了5个支架,后来又下了6个。当时是河北省“冠军”,划归雄安新区后,说廊坊有一个下了12个,他只好“屈居亚军”, 他们乐观豁达的态度,对我启发很大。<br></h1> <h5>鄚州来的那位农民,小孙子下了班还和奶奶一起来看望</h5> <h1> 前天来了一对老夫妇,是苟各庄的,也划归了雄安新区。老太太75岁了,说已经是第6次来检查住院。来后一直很紧张,昨天血压高到了180,我看他们舍不得买好吃的,于是回来给他们炒了个肉菜送去,还做了一盆蛋花疙瘩汤。看他们老用买饭的塑料碗喝水,我说长期用对身体不好,于是给他们送了两个茶杯。</h1> <h5>老太太拿塑料碗喝水</h5> <h1> 住院这几天在与他们聊天倒是得到不少信息。农村现在结婚仅彩礼至少要20万,对于家境不富裕的,是一笔很大的负担。还有就是很多农民在农村盖了漂亮的二层“小洋楼”,但女方要求必须在城里有房子,那怕户型小点。说实话,城市生活确实比农村方便,不论是上学、看病、就业、文化娱乐都比农村要强。但如果在城市没有稳定的职业,每年各种费用,如水电费、取暖费、物业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农村40上下找不上媳妇的男性很多,确实是个社会问题。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身体好都不闲着,都在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他们说,只要看到土地,看到自己种出的庄稼、蔬菜取得丰硕的成果就特别高兴,有点毛病也忘记了。这与城市一些退休老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喜欢写作、摄影。遇到一些老友总是劝我,别写了,别拍了。我倒不这么想,我觉得人不是累死的,是闲死的,气死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那些作家、艺术家、终生院士、教授,以及那些早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都长寿,与他们的性格、经历和吃过苦、一直工作到老有很大关系。<br> 病房走廊锦旗很多,但五花八门,不太规范。当然,这就不是我关心的问题了。<br> 这次住院虽然短短几天,但明显感觉到,总医院的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设备也比较先进。特别是一大批年轻的专家、业务骨干顶起了为职工、百姓看病治病、保驾护航健康的大梁,服务也更加规范,态度也更加诚恳,感到非常温暖和欣慰。<br></h1> <h5>护理人员在交流业务技能</h5> <h5>医生在认真查房</h5> <h1> 住院几天,听到最多的话“还是共产党好,我们这个国家好。退休人员能报销90%,农民也能报销一半以上。”一般家庭能够承受,都很满足。<br> 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肯定是越来越差,但我想人的精神不能差,乐观性不能差,爱好不能少,特别是对党、对社会要有一个感恩的心更不能少。<br> 知足常乐,这也是这次住院最大的收获吧。<br>(2025年9月27日中午)<br></h1> <h5>自己“在党五十年”证章是在任丘市委庆祝建党103周年会上由市委书记亲自给我颁发的</h5> <h5>母亲留下的银针100支,这是最短的一支,是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h5> <h5>2023年被中石油集团授予“最美石油五老”</h5> <h5>为学生讲党史</h5> <h5> 李海生 笔名理智,革命老区山西省左权县人,1953年4月生,1969年8月毕业于左权中学,同年12月参军,1970年9月入团,1973年9月入党, 1978年退役到中石油华北油田,在部队4次获嘉奖。参加过华北、塔里木石油会战。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高级政工师。曾担任华北石油管理局副处级纪检监察员,中国石油监察学会华北油田支会秘书长,二级单位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等职。中国石油作家协会、河北省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退休前后担任华北油田关工委委员,华北油田曲艺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华北油田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华北油田老年摄影协会副会长、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两弹一星“筑窝”神秘功勋部队,8342是其中使用代号之一)“战友服务协会”顾问、54师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等社会职务。2013年6月被华北油田文联授予“华北油田文化艺术特别奖”称号。2018年被评为中石油”离退休系统宣传思想工作优秀通讯员”,2019年获河北省关工委先进个人,2023年被中石油授予和聘为“最美石油五老”和“关心下一代石油五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家、省部、厅局级发表各类文稿240余万字,摄影作品百余幅,多篇文稿、摄影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出版长篇小说两部,其他专著4部。有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有的文章被作为外教教材使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