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汤淡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2日,我们一行走进铁路游击队纪念馆前的广场,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灰白相间的建筑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重,圆形徽章静静悬于门楣之上,像一枚沉甸甸的记忆印章。台阶两侧绿意悄然生长,仿佛在诉说那段硝烟中仍不灭的生机。一位女子站在广场中央,双手交叉于胸前,目光低垂,不知是在追思,还是在等待什么人。我站在她不远处,没敢打扰,只是默默感受着这份肃穆——历史从不曾远去,它就在这砖石之间静静呼吸。</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高耸入云,像一把刺向苍穹的剑,顶端的雕像手持步枪,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浮雕上刻着疾驰的火车、奔走的身影、夜色中的信号灯,每一刀痕都像是在复述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广场铺着碎石,踩上去沙沙作响,仿佛是铁轨旁风吹过煤渣的声音。天空阴沉,却压不住心中的敬意。站在这里,我不由得挺直了背脊——有些名字或许已被岁月模糊,但他们的身影,永远立在这片土地的风里。</p> <p class="ql-block">景区导览图挂在入口一侧,清晰地标出了每一条小径、每一处展馆。枣庄铁道游击队的红色文化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园区串联起来。我顺着路线慢慢走,目光扫过“地下联络站”“秘密渡口”“飞虎练场”这些名字,仿佛看见那些穿着粗布衣裳的人,在月色下悄悄传递情报,在铁轨上拆卸枕木,在枪声中疾驰而过。这不只是地图,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的通行证。</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前,我们一群人笑着合影留念。大家戴着红帽子,笑容灿烂,像一团团跳动的火苗。有人比着胜利的手势,有人紧紧靠在一起,仿佛这一刻的欢乐,是对那段艰苦岁月最温柔的回应。我站在其中,忽然觉得,纪念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传承——我们笑得越灿烂,就越是对他们牺牲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走廊深处,一面浮雕墙静静矗立。画面里,有人攀上疾驰的列车,有人在夜色中挥动信号灯,还有人背着伤员穿越芦苇荡。光影交错间,那些人物仿佛随时会从墙上走下来。金属护栏冷冰冰的,可我的心却热了起来。原来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他们也曾是会累、会痛、会害怕的普通人,只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p> <p class="ql-block">这条走廊很长,墙上的照片和文字讲述着一段段尘封的故事。有人叫洪振海,有人叫王志胜,他们不是将军,也不是元帅,只是铁路边的工人,却用智慧和胆识,在敌人的铁路上打出了一片天。我边走边看,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头顶的灯光柔和,照在地面上,也照进了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室内展览区,一辆黑色蒸汽火车静静停驻。红漆的车头在拱形天花板下泛着微光,轮子压着轨道,仿佛随时会鸣笛启程。碎石铺地,踩上去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我仿佛看见游击队员悄悄爬上车顶,剪断电线,卸下军火,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时,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这列火车,不只是展品,更是那段惊险岁月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一组雕塑定格了矿井下的瞬间。五位工人站在岩石之间,有人握着铁锹,有人叉腰沉思,有人低声交谈。他们的表情坚毅,衣服上沾满煤灰,可眼神里却有种不屈的光。这里曾是他们战斗的另一条战线——没有枪声,却同样危险;没有旗帜,却同样热血。他们用汗水和脊梁,撑起了后方的支援力量。</p> <p class="ql-block">昏暗的矿洞里,灯光从头顶斜照下来,勾勒出三名矿工的身影。他们弯着腰,一镐一镐地挖着煤炭,肩头压着沉重的担子。地上的碎石和煤块散落着,空气里仿佛都能闻到潮湿与辛劳的气息。我站在展柜外,看着他们被汗水浸透的背影,忽然明白:战争从不只是前线的厮杀,还有无数人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扛起整个民族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内,黑白照片一张张挂在墙上。那些面孔陌生又熟悉,有的穿着旧式军装,有的裹着粗布棉袄,眼神却出奇一致——坚定、无畏、带着希望。玻璃柜里陈列着几支老式步枪,枪管泛着冷光,像是仍在守卫着什么。我蹲下身,看着照片下方那一行行小字,读着一个个平凡却伟大的名字,心一点点沉下去,又一点点燃起来。</p> <p class="ql-block">茅草屋前,三人围站在一起。一人拿着铁锹,一人双手交叉,还有一人正说着什么。木推车上装着编织篮,地上散落着煤块和石子。背景墙上投影着模糊的影像,像是老电影在缓缓播放。这一幕,不是战斗,却比战斗更真实——它是日常,是坚持,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人们如何彼此依靠、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摆着锄头、镰刀、陶罐、算盘、灯笼和布料。这些东西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可每一件都带着生活的温度。它们不属于战场,却属于那个时代。我忽然想到,游击队员也是从这样的生活中走出来的——他们也曾种地、算账、提灯夜归,只是当国家危难时,他们放下了锄头,拿起了枪。</p> <p class="ql-block">一幅画定格了战场上的紧急时刻。人们肩挑背扛,在爆炸的火光与浓烟中奔跑。火车翻倒在轨道旁,火焰冲天,可没人停下脚步。他们的脸上写满紧张,却也写满决心。那一刻,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没有退路,只有前进。这画面让我屏住呼吸——原来最动人的英雄主义,就藏在这些奔忙的身影里。</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黑白照片,展台上陈列着手榴弹、迫击炮弹和防毒面具。这些武器沉默地躺在那里,却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力量。标签上的文字简洁而沉重,记录着它们曾经历的战场与岁月。我不敢伸手触碰,只是静静看着——它们不是炫耀武力的工具,而是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中,一挺重型机枪静静陈列,三脚架稳稳撑住枪身,弹链垂落,子弹散在边缘。绿色的弹药箱在一旁守候,像一位沉默的老兵。这武器曾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也曾保护过无数生命。如今它安静了,可那份重量,依然压在每一个注视它的人心上。</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柜像一座微型军械库,步枪、手枪、手榴弹挂满墙面,机枪与炮弹陈列下方,假人模特穿着旧式军装,仿佛随时准备出发。灯光打下来,每一件武器都清晰可见,也让人看得心惊。这不是炫耀武力,而是在提醒:我们今日的安宁,是用多少这样的装备、多少人的牺牲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幅画中,士兵们高举红旗,步伐整齐地向前行进。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是连绵的队伍和山林。他们的眼神坚定,脚步有力,仿佛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这画面没有硝烟,却充满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是无数人愿意为之献身的理想之光。</p> <p class="ql-block">展厅天花板呈放射状展开,中央一抹红色如火焰般悬挂。几位游客缓步而行,有人驻足读展板,有人轻声交谈。灯光柔和,地面洁净,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安静的敬意。在这里,历史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可以走进、可以感受、可以对话的活生生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鲁南非遗展览体验馆”的金色牌匾悬在黑铁门上方,雨水刚停,石板地上还映着天光。青砖与绿植静静守候,仿佛在等待下一个走进来的人。我推门而入,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想在这份古朴的宁静里,找寻那些未曾断裂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砖石建筑矗立眼前,拱形门洞上方金匾高悬,厚实的墙体仿佛仍记得战火的灼烧。一人正拾级而上,白衣在灰暗天色下格外醒目。这条路,曾有多少人走过?他们带着使命,带着信念,也带着对未来的期盼。如今我们走在这里,不只是参观,更是在接续那段未完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