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7日(补星期一)上午第二节,海丰县大湖实验学校初三(1)班的教室里,一堂以“有序、有趣、有料、有效”为核心理念的化学公开课《催化剂与分解反应》如约绽放。江慧娴老师以实验为舟,以探究为桨,巧妙构建起科学思维的桥梁,将“四有”课堂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节知识的传授课,更是一场科学精神的启蒙礼,为在场师生呈现了化学教学的诗意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课堂伊始,江老师以一段“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的实验视频与“生活中的催化剂”科普短片巧妙导入,瞬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紧接着,她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并梳理分解反应的概念与本质特征,实现知识的温故知新。在分组实验环节,她将全班12名学生科学划分为3个探究小组,每组设实验员、记录员与汇报员,职责分明,协作有序。实验前,她亲自示范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操作流程,细致强调“一查装置气密性、二量试剂用量、三观现象变化”的安全准则,确保探究过程规范而高效。整节课环环相扣,40分钟内完整呈现“情境导入—理论探究—实验验证—总结提升”四大环节,节奏流畅,张弛有度,尽显教学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快看!气泡像小精灵一样窜出来啦!”实验刚一启动,各小组的实验员便难掩激动地欢呼起来。江老师精心设计的“魔棒点氢”趣味实验将课堂推向高潮——当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未加催化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木条悄然熄灭,揭示其分解缓慢;而当木条探入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时,瞬间涌出大量气泡,火星复燃,光芒跃动,学生无不惊叹科学的神奇。在“催化剂专一性”的探究中,学生们反复尝试不同条件下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通过对比气泡生成速率,直观领悟“催化剂具有选择性”这一抽象概念,真正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跃迁。</p> <p class="ql-block">这堂“四有”课堂不仅展现了江慧娴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匠心独运的课程设计,更深刻诠释了“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化学教育真谛。在这里,有序的课堂管理孕育良好习惯,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探索热情,有料的知识延伸涵养科学素养,有效的实践训练促进能力成长。未来,大湖实验学校将持续推进“四有”课堂建设,让每一节化学课都成为科学梦想的起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究的道路上勇敢追光,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探究的追梦人”的育人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