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绵阳

玉兰飘逸

<p class="ql-block">这一回来,正值秋日。车行渐缓,窗外的景致,便一层一层地铺展开来。先是些矮矮的山,蓊蓊郁郁的绿里,已然点染了些许焦黄的、赭红的颜色,像是哪位不拘小节的画师,将调色盘里剩余的颜料,信手那么一抹,反倒有了种斑驳陆离的韵味。山脚下,那涪江的水,却是不管这些的,只静静地流着,颜色是那种含着沙的、沉沉的碧,仿佛一位见惯了兴衰的老人,眼神里是浑然的平静。江面上横着几座桥,新的、旧的,钢铁的、石头的,像一道道绷紧的弦,将这城市的今与昔,微妙地牵连在一起。远远望去,城里的高楼,一幢一幢,从江岸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玻璃的幕墙反射着午后有些慵懒的太阳光,竟有些晃眼。这便是我又一次见到的绵阳了,一个将山的沉静与水的灵动,将历史的厚重与科技的新锐,如此不着痕迹地糅合在一处的城。</p><p class="ql-block">既说到绵�,便不能不说说这涪江。中国的许多古城,大抵都是依着水生的。水是血脉,是气息,是商贾往来的通衢,也是文人墨客灵感的源泉。这涪江,从雪宝顶那皑皑的冰川一路奔泻下来,到了绵阳地界,性子便磨得平缓了。它不似长江的浩荡,也没有黄河的桀骜,它就那么安安分外地环绕着、滋养着这一方水土。我总觉着,一个地方人的性情,多少是受了本地山水的熏陶的。你看这涪江的水,平日里温婉得如同蜀地的女子,可一旦夏汛来临,那浊黄的激流,却也有一股子冲决一切的悍勇。我想,绵阳人的骨子里,大约也藏着这般外柔内刚的劲儿罢。是这水,哺育了最早的“涪县”,见证了金牛道上的人喧马嘶,也映照过唐宋时绵州城头的明月。</p><p class="ql-block">说起绵阳的历史,总不免要带上些苍茫的调子。它地处蜀道之要冲,北望关中,南扼巴蜀,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那险峻的剑门关,离此并不算远,三国时姜维屯兵拒钟会于关下,那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仿佛还能顺着山谷间的风,隐隐传来。这土地,是浸过鲜血的。然而,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从不单一。就在这烽火连绵的间隙,文化的种子,却也在悄然生长。最不能绕过的,自然是那位一千八百年前的诤臣与学者——杨雄。他虽是成都人,却在绵阳的富乐山下读过书,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子云亭,便静静地立在此处。我总想象着,一个清瘦的身影,如何在这青山绿水间,摒绝俗务,覃思深虑,写下那玄奥的《太玄》与宏博的《方言》。那亭子如今想来是修缮过的,少了些古意,但立在那片土地上,依旧能让人感到一种思想的重量。那是属于古代四川的、一种内向而深沉的探索精神。</p><p class="ql-block">这文脉,到了唐代,便愈发地昌明起来。诗仙李白,少年时便在这附近的江油青莲乡度过。虽说青莲现属江油,但地理风物,总归是这一片山水所育。他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浩叹,那“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奇险,其气象的雄浑与想象的瑰丽,怕不正是这蜀地山水,特别是这涪江流域的崇山峻岭所赋予的么?他的诗魂,是这片土地最骄傲的产出。还有那位与李白交厚的杜甫,虽一生颠沛,却也在这蜀地留下了无数诗篇。他笔下的绵州,是“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的堂皇,也是“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的感伤。安史之乱的烽火,将一代诗圣逼到了这西南一隅,而绵州,便成了他乱世漂泊中一个暂时的避风港。他的诗句,为这座城镌刻下了沉郁顿挫的底色。</p><p class="ql-block">唐宋以降,绵阳虽不再是那般星光熠熠,但文化的细流,却从未断绝。它更像一个沉稳的守护者,将那些历史的碎片,一一收藏起来。譬如那汉平阳府君阙上的石刻,那碧水寺摩崖的造像,虽历经风雨剥蚀,那线条与轮廓里,依然透着一股子汉唐的雄浑气魄。它们默然矗立,不言不语,却比任何史书都更能诉说时间的久远。我想,这便是绵阳的底蕴了。它不像西安、洛阳那样,有着帝王都城的赫赫声威,它的历史,是散落在寻常巷陌里的,是融在涪江流水里的,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才能从那现代都市的喧嚣底下,分辨出那一声悠远而苍凉的叹息。</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中国被卷入近代化的洪流,绵阳的命运,也迎来了一个急转弯。它的战略地位,再一次凸显出来,但这一次,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关隘争夺,而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工业布局。上世纪五六十年,那是一个火红的、也是充满理想与牺牲的年代。“三线建设”的号角,如同一声春雷,惊醒了这片沉睡已久的土地。一时间,天南地北的口音,汇聚于此;无数的工程师、技术工人,怀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豪情,告别繁华的沿海城市,来到这西南腹地。他们依山傍水,凿洞建厂,将一座座关乎国防与重工业的厂矿,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锲进了这大山深处。</p><p class="ql-block">长虹,这个名字,便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之一。它从一个生产机载火控雷达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转型为家喻户晓的电视机品牌。记得我幼时,谁家若能添置一台“长虹”牌的彩电,那便是了不得的体面事了。那红彤彤的商标,仿佛一个时代的符号,象征着从无到有的创造,也象征着一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我曾在一些老照片里,见过那些早期建设者的面容,黝黑、消瘦,但眼神里却有一种灼人的光亮。那是一种信仰的光。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建起了工厂,也建起了一种与过往截然不同的生活秩序。学校、医院、俱乐部……一座座“厂矿社会”拔地而起,形成了绵阳独特的城市肌理。可以说,绵阳的现代骨骼,是由那一代人的青春与汗水浇筑而成的。它对中国工业的贡献,是沉甸甸的,是写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的厚重一笔。</p><p class="ql-block">然而,时代的风向,总在不停变换。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沿海城市凭借地理优势迅猛崛起,许多内陆的三线企业,却因体制的束缚与市场的冲击,陷入了困境。绵阳,也经历了一段沉寂与阵痛。曾经的辉煌,仿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但这座城市,似乎天生就有一种韧劲。它没有沉溺于过往的荣光,也没有在转型的迷茫中失措。它在等待,也在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于是,“绵阳科技城”的横空出世,便显得水到渠成。这仿佛是一次命中注定的回归与飞跃。当年那些深藏于山坳里的军工技术与科研人才,成了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火种。国家的一声号令,这片土地再次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一次,不再是“山、散、洞”的隐蔽,而是“创新、开放、引领”的张扬。</p><p class="ql-block">我特意去城西的高新区走了走。那里的景象,与老城区迥然不同。道路是崭新而宽阔的,两旁的花木修剪得一丝不苟。一栋栋造型现代、充满设计感的科研大楼和孵化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偶尔驶过的车辆,也多是安静的电动汽车。这里的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种专注而高效的气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这些听起来便觉得高深莫测的名字,是这座科技城的灵魂与引擎。它们所代表的,是共和国最尖端、最核心的科技力量。在这里,讨论的是粒子、是流体、是宇宙的奥秘,是关乎国家竞争力的前沿技术。</p><p class="ql-block">这真是一种奇妙的融合。你想,一边是李白、杜甫吟咏过的青山绿水,是香火绵延的寺庙与道观,是慢悠悠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的市井生活;另一边,则是实验室里不眠的灯光,是计算机屏幕上飞速滚动的数据流,是科学家们关于未来世界的激烈争辩。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理性,在这座城市里,并非格格不入,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一种动态的平衡。这让我想起涪江的水,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推动涡轮、产生光明的巨大能量。如今的绵阳,不正是这样么?它的外表,或许不如一线都市那般时尚炫目,但它的内核,却涌动着创造未来的澎湃动力。</p><p class="ql-block">夜幕渐渐落下,我回到酒店的窗前。远处的山峦已成黛黑色的剪影,而城里的灯火,却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涪江两岸,灯光勾勒出桥梁与建筑的轮廓,倒映在墨色的江水中,流光溢彩,宛如梦境。这灯光里,有寻常人家的温暖,有商业街市的繁华,更有那些科研院所里,为着一个数据、一个公式而彻夜不熄的、冷静而执着的白光。</p><p class="ql-block">又来绵阳,我仿佛读到了一本厚重的书。这本书,封面是现代化的炫目,扉页上题着李白的诗句,而内容,则从远古的传说,写到三线的奋斗,再写到科技的远征。它不像有些城市,只有崭新的一页,让人一览无余;它的每一页,都沉淀着时光的包浆,需要用心去摩挲、去体味。</p><p class="ql-block">江风拂面,带着秋夜的微凉。我忽然觉得,这座城,像极了那涪江中的一块巨石,任流水千年万年地冲刷,它既不随波逐流,也不顽固拒斥,只是稳稳地立在那里,让水流过自己的身体,磨去棱角,变得温润,而自身,也因为这流动,被赋予了新的形态与意义。</p><p class="ql-block">这,便是绵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