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赏析】从"卡皮巴拉"到"峨眉山野猴子":教育者的反思与警醒——读子秋杂文《嗨!卡皮巴拉》赏析

尘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李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尘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217743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图: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子秋老师的原文链接在评论区</p> <p class="ql-block">读完这篇杂文,我不禁想起在学校里看到的那些场景。作为老师,我时常看到一些学生在面对欺凌时选择"忍气吞声",美其名曰"不与一般见识";看到一些同事在面对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时,选择"逆来顺受",还自诩为"情绪稳定"。这篇文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中这种普遍的"卡皮巴拉式生存"。</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它将一个网络流行现象与社会批判巧妙结合。作者先是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水豚的"淡定"形象,那种眯着眼睛、慢悠悠泡在水里的姿态,任由小鸟在背上蹦跳,乌龟在头顶晒太阳,甚至面对鳄鱼也只是懒懒地瞥一眼。这种描述让人忍俊不禁,但随即笔锋一转,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追捧水豚,恰恰是因为在它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个被生活磨平棱角、习惯低头、甚至学会自我安慰的驯化版人类。</p><p class="ql-block">文章中那些"卡皮巴拉们"的表现,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算了,撕破脸多不好"、"忍一忍,毕竟是一家人"、"吃亏是福"……这些话语背后,是对冲突的恐惧,对改变的畏惧,是对自身权利的放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忧虑:当我们教导学生"情绪稳定"时,是否也在无意中培养着他们的"卡皮巴拉人格"?我们是否在告诉他们,面对不公应该选择沉默,面对欺凌应该选择忍耐,面对压力应该选择自我安慰?</p> <p class="ql-block">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说某某某学校一个学生被同学长期欺负,他从不反抗,也不告诉老师。当问他为什么不站出来保护自己时,他说:"老师,我不想惹麻烦,忍一忍就过去了。"读到这句话时让我心惊。这些个孩子才十几岁,就已经学会了"卡皮巴拉式"的生存哲学。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一代人?是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改变现状的公民,还是习惯低头、逆来顺受的"社会垫脚石"?</p><p class="ql-block">作者对"佛系"与"卡皮巴拉"联姻的批判尤为犀利。他指出,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转移——将应对压力的责任完全推给个体,而非鼓励集体去反思和改变产生压力的环境。这让我想到教育领域:当我们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抗压能力不足",而忽视了教育体制、评价机制本身的问题时,我们是否也在重复这种"卡皮巴拉式"的思维?</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我们告诉他们要学会"情绪管理",要"积极乐观",要"抗压能力强",但我们很少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系统会给学生带来如此巨大的压力?为什么我们的评价体系如此单一?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元的发展路径?我们只是在教他们如何成为一只"情绪稳定的卡皮巴拉",而不是如何去改变这个让他们感到压力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文章中提到,卡皮巴拉之所以不反抗,是因为"既然自己无力抗衡,与其浪费体力和这些家伙周旋,倒不如躺平接受它们的欺凌,至少还能落个'好脾气'的名声"。这种心态在我们的社会中何其普遍!面对职场的不公平,我们选择忍气吞声;面对社会的不公,我们选择视而不见;面对权力的压迫,我们选择低头顺从。我们告诉自己这是"成熟",是"智慧",是"与世无争",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精致的自我安慰,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和投降。</p><p class="ql-block">文章结尾的比喻令人深思:"与其做一只逆来顺受的卡皮巴拉,倒不如做一只会呲牙咧嘴的峨眉山野猴子。"这提醒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还能愤怒,还能抗争,还能说"不"。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学会"情绪稳定",更能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愤怒,敢于对不公说"不",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块谁都能踩两脚的"社会垫脚石"。</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鼓励学生质疑权威,挑战常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希望他们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顺从的"卡皮巴拉",而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批判精神、有行动勇气的公民。我告诉他们,愤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不公的麻木;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冲突的回避;抗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抗争的放弃。</p> <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的剖析,更是对当代社会心态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逆来顺受,而在于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改变现状的勇气和行动。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卡皮巴拉",而是更多敢于"呲牙咧嘴"的"峨眉山野猴子"。</p><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在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不失去对不公的愤怒;如何在追求和谐的同时,不放弃对真理的坚持;如何在学会包容的同时,不忘记对底线的坚守。我们要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对一切逆来顺受,而是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思考;真正的"与世无争"不是对一切漠不关心,而是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澄明;真正的"智慧"不是对一切妥协退让,而是在复杂现实中找到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反思当下流行的"卡皮巴拉文化",警惕它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温度又有锋芒的人,既有包容之心又有抗争之勇的人,既能与世界和谐相处又能坚守自己底线的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卡皮巴拉",而是更多敢于"呲牙咧嘴"的"峨眉山野猴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