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片开阔的草坪上,一组人物雕塑静静矗立,姿态各异,有的握着工具,有的怀抱孩子,仿佛在演绎日常生活的片段。一位穿浅色连衣裙的女子站在雕塑群前,微微仰头,似在凝思。我走近时,看见红色标语牌上写着“人民需要文艺”,字迹鲜红如初。这句话像一记轻锤,敲在心上。原来,这些雕塑不只是美的呈现,更是对生活的礼赞,是对平凡人尊严的铭刻。</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我沿着河岸缓步前行,黑色的护栏后方绿树成荫,仿佛一道天然的画框,将整个园区温柔地揽入怀中。远远地,一块醒目的红色标牌跃入眼帘——“潘鹤雕塑艺术园欢迎您”,字迹端正有力,像是艺术家本人在门口含笑相迎。几尊雕塑隐约立于林间,姿态各异,仿佛在静候访客的到来。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一次寻常的散步,更像是一场与艺术灵魂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转过入口的石墙,一面由不规则石块砌成的墙面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着“广州美术学院 潘鹤艺术馆”的字样,古朴的笔触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右侧,一尊白色的潘鹤雕像凝神执笔,手持画板,目光专注地望向前方,仿佛正捕捉着灵感的微光。他身后的浅色建筑掩映在绿树之间,红砖铺就的小路蜿蜒向前,每一步都像是踏在艺术的脉搏上。我停下脚步,仿佛听见了刻刀与石头碰撞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展板前驻足,左侧是潘鹤先生的肖像,戴着帽子,穿着白衬衫,神情沉稳而深邃,目光仿佛能穿透时光。下方陈列着他的一件雕塑作品缩影,线条刚劲又不失温情。右侧的文字详尽地讲述了他的生平:从少年立志,到成为一代雕塑大家,他用石头与青铜诉说时代的重量。我读着那些字句,忽然明白,这里的每一尊雕像,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他一生信念的延续——艺术属于人民,也扎根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尊母亲形象的雕像让我驻足良久。她头戴宽边帽,怀中抱着孩子,手中握着农具,仿佛刚从田间归来。阳光洒在她宁静的脸上,裙摆的褶皱都透着温柔的力量。她不是神话中的圣母,而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女性的缩影。基座前的铭牌字迹模糊,但那份母爱与劳作交织的深情,早已无需文字说明。我站在她面前,心中涌起一种近乎敬意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尊祖孙雕像静静坐在石凳上。老人留着胡须,神情慈祥,孩子依偎在他身旁,头几乎靠在他肩上。他们之间没有言语,却有最深的依恋。铭牌上写着“Grandpa and Grandson of a Chinese Family”,英文的表述竟也丝毫不减这份情感的东方韵味。我蹲下身,拍下他们相依的剪影,忽然想起自己儿时坐在爷爷膝头的午后,阳光也是这样暖。</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片灌木丛,三尊石雕乐者映入眼帘:一人击鼓,一人舞动,一人弹吉他,动作流畅,仿佛下一秒就会响起旋律。阳光透过树叶,在他们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音符在跳跃。我忍不住轻哼起一段老歌,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艺术本就该如此——不是高高在上的陈列,而是能让人想跳舞、想歌唱的生命回响。</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另一组雕塑正在“演奏”另一支无声的交响曲:一人拉大提琴,一人手持乐器,第三人高举手臂,似在指挥。他们的姿态与周围的树木、蓝天融为一体,仿佛自然本身也在和声。我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闭眼片刻,耳边竟真似有琴声流淌。潘鹤先生曾说:“雕塑是凝固的诗。”此刻,我仿佛听见了那些诗句在风中低吟。</p>  <p class="ql-block">一座高大的女性雕像矗立在圆形基座上,她双手高举花盆,衣褶随风轻扬,神情庄重而温柔。她像在献祭,又像在播种希望。蓝天为幕,绿树为伴,她不像是被观赏的对象,倒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我绕着她走了一圈,每一步都感受到一种静谧的力量——那是美与信念的结合,是艺术对生活的深情回应。</p>  <p class="ql-block">园中多处栏杆上写着“要文艺”“人民需要文艺”这样的红色标语,初看有些突兀,久了却觉得格外动人。它们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提醒: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美,需要慢下来,需要被触动。文艺不是奢侈品,而是心灵的必需品。</p>  <p class="ql-block">在园区入口处,一位女士倚着栏杆微笑,白色花纹连衣裙在风中轻轻摆动,宽边草帽遮不住她眼中的光。她望着那尊巨大的雕塑头像,神情专注,仿佛在与艺术家对话。我悄悄按下快门,不是为了记录她,而是为了留住那一刻的共鸣——当普通人与艺术相遇,眼神里也会闪现出诗意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草帽的女子正对着一尊“老人与孩童”的雕像自拍,背景上“山川影韵”四字清晰可见。她笑容灿烂,姿态自然,仿佛不是在参观,而是在与老友重逢。我走近看了看那尊雕像,人物线条粗犷却极富情感,确有山河的厚重与岁月的回响。潘鹤的作品从不追求精致的完美,而是直击人心的真挚。</p>  <p class="ql-block">阳光正好,一位穿白色蕾丝上衣的女士站在祖孙雕像前,蓝耳环在光下微微闪亮。她没有拍照,只是静静站着,嘴角带着淡淡的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们来到这里,或许不是为了看雕塑,而是为了在这些凝固的形象中,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温情、被忽略的细节、被生活磨平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园区,绿树掩映中的雕塑们依旧沉默,却仿佛在低语。潘鹤用一生雕刻时代,而我们,只需带着一颗柔软的心走进来,便能听见那些石头与青铜里,藏着的滚烫人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