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周前刚从法国回来,满肚子的黄油面包,恰逢北京画院美术馆有齐白石、吴昌硕、八大山人、徐渭和丰子恺的国画、漫画展,换个口味,抽空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国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注重写实和视觉冲击,更讲究“意境”、“气韵”和“笔墨情趣”,欣赏中国画没有标准答案,你的感受就是最真实的。</p> <p class="ql-block">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p><p class="ql-block">-﹣徐渭</p><p class="ql-block">写意画的概念始于宋代,元代得以成熟,但小写意与大写意含混而未分,至晚明徐渭,大写意画方得大成,清初八大山人则将大写意画推向简远冷逸的极致。徐渭以狂草入画,下笔似风雨飒然,恣肆的泼墨是他心中明珠委地、壮志难酬的悲歌;八大山人以极简的笔墨,凝结着故国之思,其笔下白眼向天的游鱼、立于危石的孤鸟,都如同他的自我写照。徐青藤与朱雪个,一位外放一位内敛,"青藤雪个"异质同源,承载了大写意画源头最为激荡与深沉的情感力量。</p> <p class="ql-block">看国画,以心感受,感受画的整体气韵是什么?是宁静、旷达、雄浑、清雅,还是哀愁?看构图布局,关注留白、视角和虚实结合;看主题内容,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理解画家的意图;探究内涵 -—“神交古人”,国画是综合艺术,画上的题诗和印章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观诗书画印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孤松</p> <p class="ql-block">鹿🦌</p> <p class="ql-block">幽溪行舟</p> <p class="ql-block">徐渭——竹石水仙图</p><p class="ql-block">款题:</p><p class="ql-block">杜若青青江水连,鹧鸪拍拍下江烟。湘夫人正苍梧去,莫遣一声啼竹边。青藤道士。</p><p class="ql-block">钤印:</p><p class="ql-block">天池山人(白文)鹏飞处人(白文)青藤道士(白文)</p> <p class="ql-block">缶庐铁笔</p><p class="ql-block">老梅天矫化作龙,怪石槎材鞭断松。</p><p class="ql-block">青藤老人画不出,破笔留我开鸿濛。</p><p class="ql-block">-﹣吴昌硕</p><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笔挟风雷。吴昌硕以其深厚的金石书法功底入画,运笔如铁,铿锵有力,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雄浑厚重、朴拙古艳的全新气象。其笔下的沉雄线条、古艳设色与宏阔构图,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产生了关键影响,促使齐白石突破了八大山人冷逸的画风,在金石气韵与乡土生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荔枝图</p><p class="ql-block">款题:少青仁兄属,俊卿。</p><p class="ql-block">妾生原在闽粤间,六月南州始荐槃。肉嫩色娇丹凤髓,皮枯棱涩紫鸡冠。咽残风味清心渴,嚼破天浆沁齿寒。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过长安。此诗相传荔精所作,缶又记。</p><p class="ql-block">钤印:吴昌石(朱文)俊卿大利(白文)</p> <p class="ql-block">芭蕉</p> <p class="ql-block">萍翁造化</p><p class="ql-block">樵歌何用苦寻思,昔者犹兼白话词。</p><p class="ql-block">满地草间偷活日,多愁两字即为诗。</p><p class="ql-block">-﹣齐白石</p><p class="ql-block">"草间偷活",正是齐白石的生命底色,亦是他笔下"造化"的真髓所系。这源于尘俗泥土深处的盎然生机与纯真诗意,皆来自最平凡的微花细草、寻常瓜果中拾得、悟得,再经其妙手淬炼升华。白石老人诗、书、画、印四艺皆精。其诗真挚朴素,其书凝重拙厚,其印平直刚健,与他笔下老辣明艳的花木、鲜活生动的草虫气息相通、骨肉相连。正因如此,他得以脱略形似,直抒心源,于传统大写意花鸟的天地外另辟蹊径,成为后世仰止的巨峰。其心既怀有"恨不生前三百年"为古人磨墨理纸的赤子之诚,亦蕴含"逢人耻听说荆关"而自开门牖的孤行气概。</p> <p class="ql-block">丰子恺先生不仅仅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还是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是上海中国画院实至名的首任院长,其漫画也是现代中国画。他继承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以简笔水墨的形式表现日常琐事,讲究以书入画,强调画中有诗,追求画外之意,韵外之致,作品简洁明快,平实隽永,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丰子恺先生漫画中的诗意使人们感受到美的意境,那么,他作品中的谐趣则使人们领略到幽默的魅力。高层次的幽默是大智慧的体现,丰子恺先生以哲人的眼光洞穿世事,洞察人性,直击本质,他以充满谐趣的漫画作品,令人在会心一笑之中增长智慧,超越苦难,对抗虚无。谐趣的背后是深刻的哲思,他描绘人间万象,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记录世情世态,更是借此表达他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认知,启发人们感悟人生的意义。青年时期的他曾经慨叹人生犹如无常的火宅,想画一本《无常画集》,马一浮先生说:"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丰子恺先生犹如醍醐灌顶,顿觉无限清凉。</p><p class="ql-block">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更是家喻户晓,令人常读常新。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大概缘于他作品中充溢着的诗意、谐趣与哲思。</p><p class="ql-block">"诗画一体"是中国艺术的特色之一。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史也称"无声诗史"。丰子恺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其艺术语言突破了古代文人画的陈旧图式,但是,他绘画中的盎然诗意,是对传统中国画诗意内核的良好继承。这位诗心烂漫的文人,一生酷爱中国古典诗词,许多经典诗句烂熟于心,其漫画作品既有古典诗词的生动阐发,也有现实生活的诗意表达。诗,既是丰子恺先生的创作素材,也是他的艺术本色。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坛盛行摹古之风,丰子恺以他对人间情味的诗意表达,一举突破泥古的怪圈。"诗意"来自他对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新意"来自他对艺术真谛的深刻领悟。</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丰子恺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北京画院和丰子恺研究会共同主办"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以志纪念。相信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先生对众生的大爱,对人间的深情,更能领略其心灵世界的无限清凉。</p><p class="ql-block">应芎</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不复含有那种加味了。</p><p class="ql-block">——丰子恺 《子女》</p> <p class="ql-block">好一个“豁然开朗”,就是一个“别有洞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