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四国之旅(五)德国-1

沈志静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3日,今天开启<b>德国</b>行程:上午“<b>无忧宫</b>”入内参观、下午<b>柏林</b>市内(柏林墙遗址、马恩广场、柏林大教堂、勃兰登堡大门)。</p> 昨晚入住的酒店 丰富的酒店自助早餐。 早餐后,9点出发,前往<b>德国波茨坦无忧宫</b>。<div><b>波茨坦</b>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应该是:1945年,<b>美英苏</b>在这里签订了影响深远的《<b>波茨坦宣言</b>》,使得<b>德国</b>分为<b>东德</b>和<b>西德</b>。</div> <b>波茨坦会议</b>选择在这里召开,是因为二战结束后攻克<b>柏林</b>时,城市遭受了严重破坏,难以找到适合开会的场所,而<b>波茨坦</b>却幸免于难。 中午11点半到达无忧宫,预约11点40分入内参观。<div>据说宫门外的这座风车磨坊⽐皇宫年纪还⼤。</div> <b>无忧宫</b>,18世纪德意志王宫和园林,位于<b>德国波茨坦</b>市北郊,为<b>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b>模仿<b>法国凡尔赛宫</b>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或“莫愁”,整个王宫及园林面积为90公顷。 <b>波茨坦</b>还因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于199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原因为:<b>无忧宫</b>的宫殿与公园,可视为<b>普鲁士</b>的<b>凡尔赛宫</b>。 进入<b>无忧宫</b>,首先映入眼帘便是正殿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金属制的鸟笼样的亭子,好有艺术感。 <b>无忧宫</b>的辉煌是从著名的<b>普鲁士皇帝</b>开始兴建,1774年,<b>腓特烈大帝</b>下令将这片当时的“沙漠之山”开垦成葡萄梯形露台。<br> <b>腓特烈大帝</b>爱好艺术,他自己亲自起草设计这座<b>无忧宫</b>,之后在这里度过了从35岁到74岁的大半个人生。此外大帝酷爱作曲,还曾在<b>无忧宫</b>里接见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家<b>巴赫</b>。 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进入宫内参观,首先来到长方形的接待大厅,大厅四周有10对顶部镀金的灰泥大理石科林柱, 厅里的一尊战神雕像是法王路易十五送来的礼物,大厅门上方的浮雕,描述了神话中酒神的传说,配合了葡萄园秀丽景色。 接着经过一条长廊,长廊的墙壁用华丽的金丝镶嵌,长廊两边展示了雕塑和油画,这是展示腓特烈大帝的部分收藏品的小展厅。 经过<b>腓烈特大帝</b>的书房兼卧室,房内装饰比较简洁。屋顶是12星座组图。墙上挂着<b>腓特烈大帝</b>的画像, 安东葛拉夫(Anton Graff)<b>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b>,1781。这是瑞士肖像画家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也是被公认为<b>腓特烈大帝</b>最精确的肖像作品。<b>腓特烈大帝</b>六十八岁。<br> 接着走到达宫殿的<b>音乐厅</b>,空间布置得高雅别致,璀璨辉煌。音乐厅的屋顶就用金丝织的蜘蛛网和葡萄藤。腓特烈大帝常在音乐会上表演长笛演奏。 宫殿装饰极尽奢华。 除了军事才能,<b>腓特烈大帝</b>的兴趣爱好广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国王。他热爱音乐,尤其是吹长笛,创作了121首长笛奏鸣曲、四首长笛协奏曲、一部交响曲和多首咏叹调,所有这些作品都保持着他一贯悠扬豪迈的风格。 经过摆满意大利油画的客房。 走过摆满意大利油画的客房,就到了椭圆的大理石厅,这是皇家会客厅,也是无忧宫的中心。 拱顶白色镶金的格子图案绘画与地板上意大利大理石镶嵌花卉图案相互呼应。圆顶是仿梵蒂冈万神殿顶部开窗的成功范例。拱顶上有不少小爱神的浮雕,小爱神弹着乐器,翘着小脚丫,十分可爱。 最后一个是以法国大文豪<b>伏尔泰</b>的名字命名的房间,这个房间因其装饰丰富而得名“花房”。在黄色为底色的墙板上,绘制了精美的木雕, 这些木雕有猴子,仙鹤、鹦鹉、鹳鸟、鲜花、花环和水果等图案,给房间带来了欢快和自然的感觉。 好像欧洲各国皇宫里的床榻都是那么的窄小。 <p class="ql-block"><b>无忧宫</b>不仅是<b>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b>的行宫,也是他逃避宫廷纷争的避风港。在这里,他可以远离政治斗争,享受宁静的生活。 如今,无忧宫成为了一个历史遗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那份18世纪的奢华与宁静。</p> 中午时分走出<b>无忧宫</b>,<b>无忧宫</b>虽然不大,但设计巧妙,采用狭长式建筑风格,使得宫殿从正面看起来非常雄伟。尤其是两侧的环形走廊,简洁而不失庄重,岁月的痕迹更增添了其历史的厚重感。<br> 虽然时已正午,宫门入口处等待进宫参观的人流却依然络绎不绝。 转过正殿,踏入无忧宫花园。 正殿朝花园面,这面只有窗没有门,花园其实是后花园,正殿为晚期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 在宫殿正前方是一个偌大的喷水池,微风吹来,水珠四散,一副自然和谐的景象。 <b>腓特烈大帝</b>热爱艺术,喜欢法国文化,因此无忧宫在法文的意思是无忧无虑,目的是希望这座宫殿让人置身其中,能因欣赏周遭的美景而忘却烦恼。 王宫依小山丘而建,小山丘顶为正殿。正殿下巨大的巴洛克风格的花园顺坡而建,形成六层梯形露台,左右两侧扩展,还有大型观赏花园。 宫殿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瑰丽的首相厅,天花板上装潢富有想象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宫殿前有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 ,两侧和周围由翠绿丛林烘托 。 宫殿前的喷泉正在阳光下喷射,水花四溅,犹如仙境 欧洲台地式花园里种植葡萄树别具一格,大喷泉四周修剪整齐的绿树和花草颇俱法式园林风味。 花园内散布着大量古希腊罗马神话主题的大理石雕像,如阿波罗、维纳斯等,与喷泉、凉亭相映成趣。 曾是德皇夏宫的<b>波茨坦</b>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湖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见证了<b>腓特烈大帝</b>的辉煌时代,也吸引了无数游客。<br> <b>无忧宫</b>旁的历史风车是德国最著名的风车之一。这座风车不仅为园区增添了趣味,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向游客展示其历史和谷物加工的过程。 <b>无忧宫</b>参观结束,午餐后乘车前往<b>柏林</b>市区。<b>柏林</b>,这座在二战中遭受重创的城市,如今大部分建筑都是战后重建的,展现出了独特的现代风格。<br> <b>德国</b>在二战期间被<b>美苏英法</b>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b>美英法</b>三国占领区合并为<b>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而<b>苏联</b>占领区则成立了<b>德意志民主共和国</b>。在此情况下,<b>柏林</b>也因为被四国分别占领而分裂,<b>美英法</b>三国管制下的西部称为<b>西柏林</b>,与<b>苏联</b>控制下的东<b>柏林</b>相对峙。 <p class="ql-block">战后的经济恢复发展中,<b>西柏林</b>得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援助,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因而吸引了大量的<b>东德</b>人民通过<b>西柏林</b>逃往<b>西德</b>。</p> <b>民主德国</b>在受到了巨大损失之后,在1961年采取了建筑隔离墙的办法阻止<b>东德</b>公民进入<b>西德</b>,而这道防护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b>柏林墙</b>”。1961年修建<b>柏林墙</b>成为冷战象征。 <b>柏林墙</b>截断了大量的公路、铁路,甚至连湖泊也停止通航,使<b>西柏林</b>完全与<b>东柏林</b>隔离开来,成为<b>东德</b>境内的一座孤岛。 从1961年<b>柏林墙</b>建立以来到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28年的时间,被捕的人数达到3221人,而成功逃往<b>西柏林</b>的人数也不过只有5043人,人民在这期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现今只有少数几处还能看到<b>柏林墙</b>的残迹,1990年9月28日,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长达1316米的<b>柏林墙</b>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形成了今日的东边画廊,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 其中较为醒目的一幅《<b>兄弟之吻</b>》是迪米特里·弗鲁贝尔1990年创作的柏林墙涂鸦, 其他著名的作品有:Gunther Schaefer的《<b>祖国</b>》,Gehard Lahr的《<b>柏林-纽约</b>》等, 现存的<b>柏林墙</b>分为几小段,都作为历史遗迹保留下来,最长的一段也不过只有1公里长,它见证了<b>德国</b>的分裂与统一,它就像一道无法消除的伤疤。 <b>柏林墙</b>,是上世纪两大政治势力角逐的产物,是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象征。这道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的象征。 <b>柏林</b>是<b>德国</b>的首都,<b>柏林</b>经济、文化事业均非常发达。我们在这感受到欧洲都市的繁华喧嚣,重温欧洲大事件的辉煌历史。 漫步柏林市中心街头。 在<b>柏林</b>的市中心居然看到“<b>锦江饭店</b>”。 <b>亚历山大广场 </b>位于<b>柏林</b>东部<b>卡尔·马克思大道</b>与<b>卡尔·李卜克内西街</b>交会处的<b>亚历山大广场</b>,是<b>柏林</b>著名的地标之一。 在广场上,最显眼的地标建于1969年,高<b>368米</b>的<b>柏林</b>最高建筑——<b>柏林电视塔。</b> <b>电视塔</b>后面,是建于1270年,红砖结构的<b>圣母教堂</b>,也是<b>柏林</b>的第二老教堂。教堂旁的花园中央为<b>海神喷泉</b>, 花园的另一边,是著名的<b>红色市政厅</b>,自1869年建成后就是<b>柏林市政府</b>所在,这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十分漂亮。 <b>红色市政厅</b>以西,就是<b>柏林</b>最古老的<b>尼古拉街区</b>,及最古老的尼古拉教堂,在尼古拉街区旁的施普雷河边花园中还有<b>马克思</b>和<b>恩格斯</b>塑像。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b>“<b>博物馆岛</b>”坐落于<b>柏林</b>市中心,是全世界游客甚至<b>柏林</b>本地人都十分热衷参观的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之一。 我们走入位于<b>柏林</b>东北部<b>施普雷河</b>与<b>哈弗尔</b>河交汇处的“<b>博物馆岛</b>” 所谓<b>博物馆岛</b>,并不是整个岛都是博物馆。而是五座博物馆都集中于<b>施普雷岛</b>的最北端。<b>施普雷岛</b>则是被分开的<b>施普雷河</b>环绕的一个天然小岛。 列入本项<b>世界文化遗产</b>的有<b>柏林老博物馆、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及佩加蒙博物馆</b>。<b>柏林博物馆岛</b>上的建筑群是一组独特的文化遗产。 岛的最南端,紧邻<b>宫殿大桥</b>和<b>柏林大教堂</b>的是<b>老博物馆(</b>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着<b>卢斯特花园</b>。 <b>柏林旧博物馆</b>由普鲁士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于1823年至1830年间设计建造,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隶属于<b>柏林国立博物馆系统</b>。该馆是<b>博物馆岛</b>上最古老的博物馆,1999年作为博物馆岛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博物馆</b>主体为长方体建筑,正面有由18根爱奥尼亚式柱组成的柱廊和8根柱子宽的阶梯。 阶梯两旁有两尊雕像,分别为“<b>亚马逊女战士</b>”和“<b>屠狮者</b>” 18根柱子上方对应有18只鹰。二战时期,<b>旧博物馆</b>曾遭到盟军轰炸,战后按原样修复。 <b>旧博物馆</b>的后面是<b>新博物馆</b>,新博物馆的东侧,是<b>旧国家美术馆</b>,也称作<b>旧国家画廊</b>。 <b>柏林大教堂</b>建造于1894年~1905年,位于<b>德国柏林市博物馆岛</b>东端,菩提树大街上,是威廉二世皇帝时期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纪念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柏林大教堂</b>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人们搭起临时的棚子来保护大教堂。修复工作从1975年开始直到1993年。<br> 阳光下,广场上喷泉边出现了靓丽的彩虹。 <b>柏林大教堂</b>,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与<b>国会大厦</b>共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其宏伟的外观与精致的内部装饰,无不透露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 <b>国会大厦</b>作为<b>柏林</b>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建筑魅力。 <b>德国国会大厦</b>位于<b>柏林</b>市中心,体现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是<b>德国</b>统一的象征。 站在战后重建的<b>德国国会大厦</b>面前,眼前不禁浮现前<b>苏联</b>电影《<b>攻克柏林</b>》的经典场景,不胜唏嘘。 <b>国会大厦</b>在<b>二战</b>中遭受到严重毁坏。1945年4月30日,<b>苏联红军</b>把红旗插上<b>国会大厦</b>的屋顶(图片为网上截图),宣布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94年至1999年,<b>诺曼·弗斯特爵士</b>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b>国会大厦</b>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b>柏林</b>著名的<b>勃兰登堡大门</b>前。 <b>勃兰登堡门</b>位于<b>德国柏林</b>市中心<b>菩提树大街</b>与<b>6月17日大街</b>交汇处,最初作为柏林城墙的城门,因通往<b>勃兰登堡</b>而得名。 如果说<b>勃兰登堡门</b>是<b>柏林</b>的标志,而坐落其上的雕塑更是该门的象征。由四匹青铜马拉着的胜利战车是<b>哥特菲尔德·斯查多</b>1793年的作品,该雕塑自诞生之日起也是命运坎坷。 <b>勃兰登堡门</b>的庄严肃穆、巍峨壮丽充分显示了处于鼎盛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国都的威严。 <b>勃兰登堡门</b>前的广场上,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观光游客和当地民众分享着祥和快乐的时光。 和平的环境来之不易。 离<b>勃兰登堡门</b>南侧不远,便是<b>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b>,该碑位于柏林市中心原<b>纳粹宣传部</b>旧址。通称浩劫纪念碑。 在纪念碑下,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氛围。这里没有文字标识,每一个长方体水泥块代表着一个被害的犹太人亡魂,他们在无声中哭诉。 纪念碑于2003年4月1日动工兴建,在2004年12月15日完成。在2005年5月10日开幕。同年5月12日,开始对外开放。 <b>欧洲犹太人被害纪念碑</b>静静地矗立着,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战争带来的民族苦难。 “历史上的悲剧曾真实发生,未来仍有再次上演的可能。我们必须铭记这一切。” <b>德国</b>在面对纳粹历史时的深刻反思与自省,以及在国际社会所赢得的尊重,体现了该民族对战争罪行的真诚忏悔和反思的精神。 愿世界和平,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车行途中路过<b>柏林胜利纪念柱</b> 黄昏时分离开柏林,今夜宿柏林周边小镇。 当晚9点左右入住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