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怎么被玩坏的

波洛

<p class="ql-block">人类文明数千年。工业文明300年。现代文明100多年。科技文明2、30年。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不过20几年、13、4年。退回到上世纪末,满大街还都有一道风景——照相馆。想留影,得掐着预算,还要耐着性子等上10来天,才能拿到那几张薄薄的照片。想多照点洗点,还得考虑荷包的厚度。</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摄影的至尊地位,照相馆消失得无影无踪,胶片巨头纷纷遁土,摄影从高高的祭坛上被请下来,成为和汽车师傅一样人人皆备的手艺。</p><p class="ql-block">只有这样,到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双重普及的当下,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和存在,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朋友圈”这个新生事物,满打满算,也只有13、4岁,还是个少年。就已经“老了”,快过时了,被很多先知先觉的高智者呼吁该淘汰了,仿佛再玩“朋友圈”,就成了弱智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互联网公众号、微博,时不时就有文章报料,现在都没人玩微信朋友圈了,退圈、退群成为时尚了,云云。明里暗里批还在坚持发朋友圈的都是傻B,不发的退群的才是人间清醒。</p><p class="ql-block">“朋友圈”的存在,真的就已经一无是处了吗?</p><p class="ql-block">答案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人与动物界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活过了就活过了,而人类需要“记事”,把经过的事记录下来,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为了探索“记事”的方法,人类作出过多大的努力呢?</p><p class="ql-block">最早是“结绳记事”,到甲骨文、竹简的出现,再到造纸术的发明,文字的产生与变革。再从单纯的文字记录,到照相术的发明,图像记录、实时影像,立体呈现,四维时空。这是一条多么艰难而了不起的探索之路?</p><p class="ql-block">单是文字的载体的演变,就大费周章。先是龟甲,然后是竹简、木简,然后是丝帛,然后才是纸张。</p><p class="ql-block">而照相术的发明者是法国人路易.达盖尔,于1839年公布他的银版曝光法。然而,传统照相术成本多昂贵呀,始终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直到本世纪初数码照相术取代传统照相术。这之间,时间已经过去了160年哪。</p><p class="ql-block">于今之即,我们好不容易掌握了便捷的摄影技术和方法,不需要胶片,不需要暗房,不需要显影定影,瞬间就可以定格真实,立等可取,立此存照。这样的技术和呈现的跃迁式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革命性重塑,为什么那么快就遭人唾弃,甚至斥之为弱智者的乐园了呢?</p><p class="ql-block">反复思虑之后,我分析可能包括但或许并不限于以下这几方面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人们的生活,在思想观念上和行动上日益碎片化、原子化,退回个体小圈子和心理封闭的退行性变化十分显著。因此对于来自外在的刺激,甚至包括亲友的信息,一概表现出排拒的心理,不想接收。</p><p class="ql-block">第二,与第一条相呼应的,是人们的朋友圈内容日益狭窄,手机镜头永远对着自己,视野范围永远不超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如果有点个人爱好,一技之长,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还好一些。如果啥都没有,天天就发点吃喝拉撒,发呆发懵,日子一久,能不遭人厌倦吗?</p><p class="ql-block">第三,三观不合。他人在你的朋友圈找不到共鸣、认同、从思想到情感都觉得疏离。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同学群、同事群、同乡群、战友群、退休群。建群之初,群情激奋,久而久之,愈发凉薄。</p><p class="ql-block">第四,无休止、无巨细的转发、转发。基本没有自己原创的内容。朋友圈成了二道贩子,传声筒和代言渠道。这样的朋友圈,只会日益显现出脑萎缩症状,很难持久吸引眼球。</p><p class="ql-block">第五,以发布广告为主。在上面推销产品、拉生意、发展客户。</p><p class="ql-block">上面几点,都日益背离了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功能和需求,那就是互通信息,扩大认知面,开阔眼界,在思想上互相碰撞启迪。</p><p class="ql-block">手机和相机的镜头,当然可以对准你自己,甚至使对准自己成为朋友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能让对准自己成为唯一。使你个人永远是你朋友圈的核心。这样做,朋友们会觉得你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个心胸狭隘装不下大千世界的人。一旦对你产生这样的看法,那么你再发什么,都会被认为你是在炫耀,在无病呻吟,在顾影自怜。且你的注意力、兴奋点,必然与现实脱节,不具有观赏性,没有交流价值。</p><p class="ql-block">镜头,实在是我们心灵和眼睛的延伸,是我们思想和体验的载体。</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镜头,永远要留出足够的时空,对准客观外部世界,火热的现实生活,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镜像,成为生活的抓拍者和记录者,以弥补文字记载、文学描写之不足。</p><p class="ql-block">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也是客观外部世界存在和价值的发现者、发掘者和忠实记录者。</p><p class="ql-block">自然风光很美。但风景之外,更能反映生活底色和复杂丰富性的是人文摄影,即时摄影,街拍,镜头下的人生百态,普通人求生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常言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p><p class="ql-block">“朋友圈”除了对焦你自己,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外,更多的对准生活,对准社会人生,展示你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度思考和洞见,传递愉悦和启迪,也许就不会还未成年就被玩坏,会更有生命力,会成长为集思想、文学、记实、捕捉、发掘和影集为一体的新型载体而焕发出不可替代或缺的顽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2025.9.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