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翔特别奉献《共和国曾经的骄子》连载之十二

塞北风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共和国曾经的骄子</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家口探机厂45年兴衰史话</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凤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连载之十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探厂,中国地质事业的功臣</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div> <h5> 1968年张探厂开始与地质仪器公司设计院合作,这一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使新产品开发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研制出SG18、SG23管型钻塔。这种钻塔较之传统的角钢钻塔相比,具有重量轻、易安装、负载大的特点。该产品于1975年经国家地质局鉴定、定型,开始批量生产。随后又发展了SG13、SGZ23直塔和SGX13、SGX17直斜两用塔,以及AG11-30、AG13-20、AG33-65A型塔,使之形成系列。<br> 1970到1973年间,张探厂还研制生产了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水流平稳的200/400螺杆泵,试制成功了DY-75分流式油压千斤顶,后又对该产品做了系列化设计,先后生产出DY-20、DY-40、DY-75、DY-150四种机型。<br> 1973年,张探厂和勘探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成功了JU-1500钻机,1978年通过部级鉴定并投入生产,该机型是XY-5型钻机的原型,XY-5型钻机后荣获国家银牌产品,在国家深孔地质岩心钻机中占有重要地位,后在国际投标中战胜西方国家,一举打入国际市场。<br> 张探厂的生产经营形势越来越好。</h5><h5> 1977年厂党委书记申杰代表企业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张探厂被命名为“大庆企业”。紧接着,河北省工业学大庆会议、河北省地质局工业学大庆会议、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都以同样的方式对企业进行了表彰。<br>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5年间,张探厂在为祖国的地质事业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发社会产品,1963年开发了铸铁井壁管,成为支撑张探厂20多年的主导产品,1976年试制成功了3600吨人造金刚石六面顶压机,成为全国金刚石企业的抢手货,产品供不应求。在历史上还曾批量生产过插床、车床、牛头刨、龙门刨、滚齿机等金属切削设备,以及锅驼机、鼓风机、离心泵、螺杆泵、桥式起重机、兰克夏、考克兰、5M立式锅炉等杂型设备,满足了我国各个时期的建设需求。<br> 在60-70年代的特殊背景下,张探厂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精神,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在1968-1981的十多年时间里,接受了六五式双管三七高射炮的军品生产任务,负责10种部件和全炮模锻件的生产及总装工作。先后共生产高炮641门,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该生产线于1981年5月封存。<br> 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分水岭,那么,从1979年开始,张探厂之前所走过的路就是一条旱涝保收的计划经济之路。但是,从这一年开始,改革开放大势所趋,迫使企业不得不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直到1981年,企业开始出现了亏损,在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国民经济调整和宏观调控,国家压缩了地质事业的投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产任务不足,开始在小规模、低效益的路上艰难地探索。<br> 1992-1993年,企业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终于找到了维系企业生存的出路,靠着金刚石压机市场的火爆,一举成为全国金刚石压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时间,客户排队等候,产品供不应求。两年间企业共生产762台而且全部售出,1992年销售收入首次破亿,达到1.17亿元,1993年销售收入实现2.2亿元,创造了企业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被国家评定为大型二类企业,被列为国家机械工业企业500强之列。<br> 张探厂的抽油杆产品就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典范。它是完全靠质量和信誉成功打入石油系统,并成为唯一石油系统外部甲级供应商资格和中石化网络一级供应商资格企业。这项产品还通过招标方式取得了美国第三大石油机械采购公司威德福的供应商资格,产品远销北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尼、印度、缅甸、文莱、阿曼、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br> 然而,市场经济是无情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好转,并不能代表企业会一路坦途。随着国内金刚石压机的市场饱和,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经营形势下滑,而且这一轮来得更加猛烈。1995年后,由于任务严重不足,企业半数职工退养、下岗。1996年甚至出现了拖欠职工工资和退休职工退休金的状况。 <br>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探厂尽管使尽了浑身解数,摸索了无数个摆脱困境的方法,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拼命地挣扎,但终究没能改变一路下滑的命运,企业已无力回天了。<br> 人们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企业还是不是那个有着无数光荣传统,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受到朱德、邓颖超老一辈革命家关怀,受到李四光、何长工、孙大光、朱训等老领导高度重视的企业;还是不是让当年全国文联参观团激动不已,让郭沫若、叶浅予、吴作人、沈从文、田间、邵宇、蒋光等文学艺术大家将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企业;还是不是用那个靠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荣获了许多国家银质奖、部优、省优奖的明星企业。</h5> <h5> 朱凤翔从小在红旗楼探矿宿舍长大,探机幼儿园、探机小学、探机中学、探矿机械厂,始终没有离开过探机的怀抱。曾在张家口探机厂铸造车间、机修车间做维修钳工,后调入党委宣传部做宣传和新闻工作,1990年任工具车间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张家口市自学成才者。多次走访张探厂第一任厂长杨义來,建厂80周年时撰写厂史《峥嵘岁月》。担任过探机厂业余文工团总编导,创作过许多歌颂探机厂人和事的文艺作品;担任宣传部新闻组组长期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宣传企业的各类稿件3000余篇,为探机厂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一位对探机厂有着深厚情感的良心作家。</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