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共和国曾经的骄子</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家口探机厂45年兴衰史话</b></p><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凤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连载之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探厂,中国地质事业的功臣</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b></div> <h5> 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地质工作凸显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基础作用。对此,毛泽东在1956年初听取地质部工作汇报后指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质工作要提早一个五年,一个十年计划。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br> 1956年毛泽东主席指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1956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八大会议上提出:“为了发展重工业,必须继续加强地质工作,并且使地质普查工作和重点勘探工作正确地结合起来,争取发现更多新的矿区和矿种,探明更多的矿产储量,以满足工业建设当前和长远的需要”。</h5><h5> 刘少奇同志在1957年接见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说:“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br> 如果说,张探厂在中国地质机械维修制造企业中充当了孵化器的作用,在一次次裂变中成就了共和国地质机械制造业的庞大身躯,那么,张探厂在中国地质机械制造业中一代代产品的问世和应用,就是这个企业献给共和国金子般的忠诚。<br> 张探厂正式服务于祖国地质事业的使命是从1953年设备维修开始起步的。在漫长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r> “一五”期间,主要以钻探设备的大修和零部件的加工为主,1954年底开始仿制前苏联的KAM—500型和KA—2M—300型钻机,直倒195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地质专用机械即100米手把钻机后,终于迈开了自行设计制造钻机的第一步。</h5><h5> 因此,100米钻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地质机械的开端。虽然该机械自动化程度不是很高,结构也颇为简单,但它却是张探厂乃至中国地质机械制造业的一个里程碑。而这个里程碑的立碑人即设计者却是工人中成长起来的工程师——杨瑞。<br> 1958—1959年期间,企业开始仿造前苏联的3NΦ-650和3NΦ-1200钻机,1960年开始仿制ABБ3-100钻机,并改名为DPP-100型钻机,这是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车体钻机,后按照全国的产品分工转交兄弟厂生产。<br> 经过几年的努力,1959年由地质部勘探技术研究设计院组织设计了跃进-600型钻机,交由张探厂试制。首台样机组装成功后运往北京香山象鼻子沟试钻。<br> 这是一台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自行设计的油压钻机,地质部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是李四光部长、何长工副部长会三天两头过来观注试钻的进展情况,并给予试钻技术工人极大的生活关心。</h5><h5> 李四光部长曾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油压钻机,你们要尽快将它试制成功,尽快地送到野外队的手中,尽快为祖国的勘探事业做贡献,往后我们就不用花高价买进口钻机了。</h5> <h5> 朱凤翔从小在红旗楼探矿宿舍长大,探机幼儿园、探机小学、探机中学、探矿机械厂,始终没有离开过探机的怀抱。曾在张家口探机厂铸造车间、机修车间做维修钳工,后调入党委宣传部做宣传和新闻工作,1990年任工具车间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张家口市自学成才者。多次走访张探厂第一任厂长杨义來,建厂80周年时撰写厂史《峥嵘岁月》。担任过探机厂业余文工团总编导,创作过许多歌颂探机厂人和事的文艺作品;担任宣传部新闻组组长期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宣传企业的各类稿件3000余篇,为探机厂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一位对探机厂有着深厚情感的良心作家</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