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号,是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先农坛建筑群为馆址的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先农坛和故宫是同一时期建造的,1991年正式开放,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教育科普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制作:闲庭信步</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9430962</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5日</p> <p class="ql-block">进门处的萧墙(影壁墙)</p> 太岁殿院落 <p class="ql-block">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陈列“中国古代建筑展”涵盖中国建筑发展历程,建筑技艺、城市发展等主题,镇馆之宝是从隆福寺迁来的“星空藻井”和“盘龙藻井”。</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又称太岁坛,是北京先农坛内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古建筑群,位于坛内西南侧,始建于永乐八年(1420年),为农坛建筑最大的单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及东西配殿,占地面积9.070平方米,太岁殿采用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顶,木构架形制与故宫太和殿类似。</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前曾全祭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祇,后逐渐形成正殿祭太岁、配殿祭月将的完整祭祀体系。</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的七彩斗拱与和玺彩绘彰显皇家建筑等级。</p> <p class="ql-block">1987年修缮后太岁殿内陈列《中国古代建筑殿》,现存明代彩绘及乾隆时期琉璃瓦铭文,是研究明清祭祀礼制与官式建筑技艺的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的东西配殿各11间,保留早期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檐角</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前的檐角和香炉</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复原陈列,精美的殿顶。</p> <p class="ql-block">供奉的太岁神牌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藻井是隆福寺万善正觉殿的藻井,又称“天宫藻井”现为太岁殿的核心展品。</p><p class="ql-block">1976年地震后,被移至北京古代建康博物馆修复保存。</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天宫澡井”(星空藻井),</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的展出的藻井名曰“天宫藻井”,天宫藻井(星空藻井),以“天圆地方”为理念,共6层结构由榫卯拼接而成。</p><p class="ql-block">其第四层以上为“天宫楼阁”,包括四大天王守护神像,顶部为星宿图,绘有1400多颗星辰,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艺术的认知和艺术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六层榫卯结构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藻井的四大天王守护神像</p> <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建造的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次间藻井。</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龙图腾</p> <p class="ql-block">上为侗族鼓楼,下为建于唐中和四年始建(884年)的飞英塔。</p> <p class="ql-block">上为广西三江的程阳桥,下为建于北宋年间的晋祠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经的大木建筑</p> <p class="ql-block">斗拱(料拱)</p> <p class="ql-block">北京商号挂檐板,</p> <p class="ql-block">北京四合院砖雕门楼</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脊兽装饰依次是:骑兽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p> <p class="ql-block">石雕佛像为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的造像,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佛像底部 刻有“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闫慧端为皇帝皇太后造像”字样。</p> <p class="ql-block">琉璃构件</p> <p class="ql-block">上为精美的木雕牛腿,下为雕花木窗。</p> 拜殿 焚帛炉 <p class="ql-block">拜殿是太岁殿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明清两代皇帝祭拜太岁神的穿殿。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重要展区,以明代构建技艺和隆福寺藻井等文物著称。</p> <p class="ql-block">拜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年间(1531年)随太岁殿专祭功能确立,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大规模重修。</p> <p class="ql-block">拜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覆黑色琉璃瓦绿剪边,前置月台,保留明代《营造法式》,八架椽屋结构,木构架与太和殿相似,七彩斗拱与金龙和玺彩绘彰显皇家等级。r</p> <p class="ql-block">拜殿的“蟠龙藻井”是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为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隆福寺卢比殿保存,一整块金丝楠木雕琢的俯冲盘龙为核心,展现了明代木雕工艺与天文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蟠龙藻井全图</p> <p class="ql-block">“蟠龙藻井”中间有一条巨大的蟠龙,口衔轩辕镜,四周环绕十六条小金龙,口含珠宝,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采用浑金木 雕技艺,黄龙居中,其余为蓝、白、紫色的龙纹。</p> <p class="ql-block">高颐阙石刻(东汉人25一220年),汉代石刻仿木构建筑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焚帛炉为砖仿木结构,建于明代,用于焚烧祭祀用品。</p> 神厨建筑群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分两个院落,分别是神厨和宰牲亭,神厨院落是存放先农牌位和准备牺牲的场所,由神版库、神库、神厨以及井亭组成。</p><p class="ql-block">神厨院落正殿为神版库,是存方先农牌位的场所,西为神厨,是祭祀前准备祭品的地方,东为神库,是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宰牲亭位于神厨院落西侧。</p>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太岁殿西侧,是存放先农神排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建筑面积3791平方米,南北长67.7米,东西宽56米,建筑群内陈列“先农坛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井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p> <p class="ql-block">神版库,位于神厨建筑群的核心区域,是祭祀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建筑结构严谨,采用传统的皇家建筑风格,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与太岁殿、拜殿等建筑共同构成完整的祭祀体系。</p><p class="ql-block">神版库,建筑面积342.4平方米,进深13.17米,面阔五间,是存放先农神牌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作为祭祀礼仪的关键环节,神版库还原了光绪十八年(1902年),皇帝祭祀先农的埸景,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农耕文明和自然神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亲祭礼服</p> <p class="ql-block">神版库的武舞生服主要在仪式表演时穿用。</p> <p class="ql-block">皇帝亲耕木犁</p> <p class="ql-block">皇帝祭祀所用供品</p> <p class="ql-block">禾辞鼓是清代皇帝在先农坛举行耕耤礼时使用的打击乐器。用于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此鼓为宗教议式的法器,用于宗教活动。包括召唤神灵,净化空间及伴奏法事。</p> <p class="ql-block">大驾卤簿导盖,是清代皇帝出行的最高形式,皇帝亲祭先农耕躬耤田,出行仪式采用大驾卤簿,导盖专为皇帝导行蔽日之用。</p> <p class="ql-block">神库、神厨为东西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筑面积均为27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存放祭祀用品和祭祀前准备祭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内展示的石磨等。</p> <p class="ql-block">宰牲亭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神厨院外西北方,重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61.3平方米。面阔五间20.13米,进深三间12.98米,是祭祀坛内各处神灵宰杀牺牲之处。</p> <p class="ql-block">宰牲亭</p> <p class="ql-block">宰杀牺牲之槽</p> 先农坛祭坛 天神地袛坛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祭坛</p><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祭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仙龙神坛是一个正方形砖石结构的坛台。</p> <p class="ql-block">祭坛呈正方形,边长均为15米,高1.5米,四面出壁,均为八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天神地祇坛</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设地祗坛,与天神坛共同组成祭祀体系。</p> <p class="ql-block">2002年,部分地祇坛遗存恢复原位,现存石龛分布于内坛南门外,并保留至现代。</p> <p class="ql-block">该区域限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