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山河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读《刻舟求剑》,只觉得那个楚国人傻得可爱。湖心坠剑,岸边寻觅,这岂不是天底下最徒劳的事?那时我以为,寓言讽刺的是一种愚蠢的逻辑。</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才悚然惊觉,我们何尝不是那个楚国人?在岁月的急流里,那柄坠下的剑,可能是一次怦然的心动,也可能是一段无法挽回的友情,一个未曾选择的未来。我们固执地在记忆的船舷上刻下深深的印记,一起躲过雨的屋檐下,那句没说出口的道歉,那个微风拂面的黄昏。我们以为只要回到那个“坐标”,一切就能失而复得。</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忘了,船在行,水在流。我们一次次折返,在人生的旧码头徘徊打捞,最终只能望着流淌的河水怅然若失。失去的,永远找不回来了。不是因为剑不在了,而是因为掌舵的你我,早已不是当年的少年。刻舟求剑,刻下的是对过往的痴缠,求而不得的,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学会了更“高明”的活法。既然铃声刺耳,便干脆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全世界都听不见那喧嚣的真相。这便是掩耳盗铃的放纵。我们对自己撒谎,对内心的空洞与不安视而不见,用忙碌、喧闹或麻木来掩盖问题。这是一种清醒的沉沦,一种对自我责任的放弃,仿佛闭上眼睛,黑夜就不会来临。</p><p class="ql-block"> 有时,世界会递给我们一双看似华丽的鞋,它标准、精致,代表着“成功”与“合群”。为了穿上它,我们开始削足适履。我们削去锋芒,磨平棱角,藏起天真,努力将自己塞进一个并不舒适的模子里。每一步前行,都踩在隐忍的疼痛上。我们将就着,换得一份表面的安稳,却在深夜里听见那个真实的自己在无声呐喊。</p><p class="ql-block"> 更有时,我们艳羡别处的风景,模仿着他人的步态,踏上了邯郸学步的旅程。我们学着他人的谈吐,追逐着流行的活法,最终却迷失在别人的影子里,连自己最初如何走路都已忘记。这种从众,让我们获得了群体的认同,却付出了丢失自我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原来,课本上的成语,早已为人生备好了注脚。我们半生奔波,所历悲欢,不过是温习了一遍中国的成语。它们不是冷冰冰的典故,而是我们生命剧本的提纲。</p><p class="ql-block"> 生活,确是一场风雨里的穿梭,烦恼从未停歇。人生,也确是一场困顿中的跋涉,迷茫总相伴随。真正的智慧,在于一场“超脱”与“觉醒”。</p><p class="ql-block"> 看得开,是雨亦是晴。 不是否认风雨的存在,而是领悟风雨本身亦是风景的一部分。刻下的印记不必抹去,但我们可以调转船头,欣赏前方水光潋滟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放得下,是云又是雾。 不是强迫自己忘记,而是松开那双紧捂耳朵的手,坦然聆听所有的声音。放下对那双“标准之鞋”的执着,才能找到让自己步履轻盈的草鞋。</p><p class="ql-block"> 看得破,是有也是无。 是看透所有外在形式终将消散的幻象,从而回归内心。不模仿他人,不艳羡别处,方能听见自己灵魂独特的节奏,走出属于自己的,哪怕笨拙却真实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成语勾勒出我们迷路的模样,而觉醒,则始于看懂这张地图之后,勇敢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向。千帆过尽,终会发现: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狂风暴雨,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自此,风雨声入耳,亦成清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