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有个李一氓

自由行

<p class="ql-block">  车行过彭州城区的街巷,虽然柏油路在车轮下铺展成流动的寻常日子,直到右侧一方素雅的平房合院撞入眼帘,才让我眼前一亮:灰瓦覆顶,木门轻掩,门楣上“李一氓故居”五个字静静悬着,像一枚落进时光里的印章,骤然唤醒了记忆深处的熟悉感——几年前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时,这个名字曾在书页间反复出现,带着烽火岁月的厚重,如今竟以这样亲近的姿态,立在眼前的市井烟火里。</p><p class="ql-block"> 停下车,推开那扇不设阻隔的木门,仿佛踏入了两个时空的交界。院内草木葱茏,几株绿植增添了故居的年代感,还将下午的阳光筛成细碎的光斑,落在故居展柜里泛黄的文稿与老照片上。文字记载着李一氓的生平:1903年生于这片土地,早年负笈上海,在沪江大学与东吴大学的书声里埋下革命的种子;1925年经李硕勋、何成湘介绍入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前途紧紧系在一起。展墙上的南昌起义示意图旁,标注着他曾任国民革命军南昌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履历,那支穿越枪林弹雨的队伍里,他以笔为刃,也以谋为盾;长征路上的草鞋与马灯静静陈列,仿佛还带着陕北黄土的温度,诉说着他随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主持根据地建设的日夜;抗日战争时期创建新四军的档案里,字里行间皆是硝烟中的坚守;新中国成立后,那本驻缅甸大使的工作日记,又记录下他在外交舞台上的从容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心生敬意的,是故居西侧专门开辟的“文化展区”。这里没有枪林弹雨的壮阔,却藏着另一种力量——李一氓作为“党内文化人”的底色。在玻璃展柜里,1920年代出版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传》译稿字迹工整,扉页上的批注还带着青年的热忱;泛黄的《流沙》《巴尔底山》刊物叠放在一起,油墨味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他以文字为号角、唤醒民众的岁月。讲解员说,晚年的李一氓将毕生收藏的古籍、文物悉数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与地方图书馆,“不留一件私产”,这句话让展柜里的每一页纸、每一件藏品,都成了他“以文化报国”的最好见证。</p><p class="ql-block"> 走出故居,看夕阳正斜照在门楣的题字上,忽然想起,彭州西北二十公里处,便是同为巴蜀文化名人的艾芜故居——两位跨越时空的先辈,一位以革命与文化书写人生,一位以文学描绘时代,竟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或许,这便是这片土地的厚重之处:它不仅藏着市井的烟火,更藏着先辈们用热血与才华浇筑的精神坐标,等待着每一个愿意驻足的人,去读懂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读懂“初心”二字的重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