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600多年前的商人播种五谷,畜牧渔猎,铸造青铜,琢玉烧陶;往来交通,商业贸易。在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商代先民形成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p> <p class="ql-block"> “大邑商”以青铜为礼器,以文字为记载,创就灿若群星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处极易被忽视的角落,面积不大的窖藏坑复原模型里,层层叠叠摞满了铅锭。这些铅锭出土于刘家庄北地H25窖藏坑。出土时共293块,总重3404千克。商代晚期青铜业鼎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一枚只有核桃般大小的陶制人头,“刻画”出三千多年前殷商人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殷墟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夏及商早期玉器传统,下启西周玉器的先河,经200多年生产实践,提高了设计水平和雕琢技术,创作很多精美工艺品,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安阳苗门甫北地M229出土的“铜鸮卣”,纹饰清晰流畅,盖面饰有鸮兽面纹,盖面中心有一个庑殿式钮,造型大方,属于难得一见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1899年,甲骨文首次在安阳市小屯村被发现,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周易》发源地,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一片甲骨惊天下”,是对殷墟博物馆藏品屯南甲骨的高度评价。这片牛肩胛骨上发现单字93个,字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记录了商王多次关于田猎是否灾祸的占卜。</p> <p class="ql-block"> 这片甲骨字多且美观,出过邮票当过封面,是明星甲骨。</p> <p class="ql-block"> 刻辞,卜骨很多,但嵌绿松石的迄今只此一件。</p><p class="ql-block"> 3600多年前的一天,商王带领他的军队去召塞巡视,他们进入麦山山麓,捕获了一只长有锋利尖角的猛兽兕(犀牛)。商王对下属官员“亚”进行了赏赐,并将此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镶嵌上珍贵的绿松石。于是便有了这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一片甲骨,一些符号。让我们触摸到了3600多年前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戍嗣子”铜鼎,方唇,折沿,立耳,兽面纹。通高48厘米,重21.5千克。三个蹄形足上扉棱很有趣。它最傲人的就是內璧上的铭文,这是目前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铭文之最。西周青铜铭文记功记事比较多,但商代则很少见,大多是刻个名。这件鼎上铭文三行三十字,记录九月丙午日,商王在宗庙大室赏赐给戍嗣子贝二十朋(朋可理解为两串)戍嗣子因此铸了这件鼎以祭祀父亲癸,并刻上族名“犬鱼”。鼎铭文与甲骨文相似,象形度高,笔画精致。可惜内璧铭文确实难拍,见到拍不到。</p> <p class="ql-block"> 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礼器之一。在商代是最具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核心器具。</p> <p class="ql-block"> “乍册兄”铜鼎,1987年安阳殷墟郭家庄50号墓出土。侈口,口上有拱形立耳,束颈,分档。足上粗下细,器身厚重。整器饰满花纹。整体看,如三个象面,足则为象鼻。内壁口沿下有铭文三个字“乍册兄”。通高22.4厘米,重2.3千克。</p> <p class="ql-block"> “世界的商文明”展厅,没有文物陈列,只有图片和文字。因为本该在这里的文物都流浪在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 殷墟文物的盗掘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抗战和內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有47个国家约200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文物总数达164万件。</p> <p class="ql-block">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殷墟考察。</p> <p class="ql-block">(2025.9.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