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制图: 紫百合(孟惠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237588</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师分会名誉会长楮康龄讲述抗战故事</b></p> <b>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系列稿件十四</b> <p class="ql-block"><b>曾参加抗美援越战斗和保卫核试验基地、三师分会名誉会长楮康龄</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每当这个日子临近,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母亲已经离世多年,但她生前无数次讲述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穿着灰色军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老百姓的新四军战士形象,却永远鲜活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是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是他们,在我还是襁褓中婴儿时,用自己省下的口粮救了我们全家;是他们,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人民军队无比崇敬的种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母亲口中的逃难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我出生于1944年春天的上海,为了逃过日本鬼子的屠刀,母亲抱着我回老家四明山里避难,那正是浙东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母亲常说,我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浙东部队——老百姓亲切称呼的"三五支队"。</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啊,日本鬼子的刺刀就在我们的面前闪着寒光。"母亲说这话时,眼睛里总会泛起泪花。她粗糙的手掌无意识地摩挲着我的头顶,仿佛要确认我真的还活着。"要不是朱同志他们,我们娘俩早就埋在山沟里了。"</b></p> <p class="ql-block"><b> 母亲口中的"朱同志"名叫朱子光,是新四军三五支队的领导。关于他的故事,我从会记事起就听了无数遍,以至于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一个身材瘦削但目光炯炯的年轻军人的形象。他总是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腰间别着一把旧手枪,说话带着浓重的浙东口音。</b></p><p class="ql-block"><b> "那天,日本鬼子突然进村..."母亲的声音低沉下来,窗外的雨声让她的讲述更显悲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刺刀下的生死逃亡</b></p> <p class="ql-block"><b> 那是1944年的深秋,日军对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大扫荡。当时我才六个月大,父亲为了养家在上海帮工。母亲独自一人抱着我,跟着村民们往深山老林里逃命。</b></p><p class="ql-block"><b> "子弹就在耳边嗖嗖地飞,"母亲描述那天的情景时说,"我死死地抱着你,生怕一松手就会把你弄丢。"她的手臂上久久留着一道道疤痕,那是逃亡时被树枝划伤的。</b></p><p class="ql-block"><b> 日军放火烧村,浓烟遮蔽了半个天空。母亲抱着我躲进了一条山涧,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枪声和惨叫声,吓得浑身发抖。她把我紧紧搂在怀里,用身体为我挡住可能飞来的流弹。</b></p> <p class="ql-block"><b> "有个老婆婆跑得慢,被鬼子追上了..."母亲说到这里总是哽咽得说不下去。后来我从其他长辈那里得知,那位老婆婆被日军用刺刀活活挑死,就因为她不肯说出新四军的下落。</b></p><p class="ql-block"><b> 母亲带着我在山涧里躲了一天一夜,没有食物,连口水都喝不上。我因为饥饿哭闹不止,母亲怕哭声引来日军,只好把手捂着我的嘴。就在我们几近绝望时,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b></p><p class="ql-block"> <b> "是朱同志,"母亲回忆道,"他像只山猫一样轻巧地过来,看到我们娘俩时,眼睛瞪得老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雪中送炭的救命之恩</b></p> <p class="ql-block"><b> 朱子光发现我们时,母亲已经因为饥饿和惊吓几乎虚脱。他二话不说,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块黑乎乎的杂粮饼和一小包盐。</b></p><p class="ql-block"><b> "快吃,大嫂。"朱子光把饼掰成两半,大的一半递给母亲,"孩子太小,不能吃这个,我带你去找部队,何司令那里有米汤。"</b></p><p class="ql-block"><b> 母亲后来告诉我,那是她吃过最香的一顿饭。杂粮饼又硬又涩,但在生死边缘,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朱子光看着我们吃完,又拿出军用水壶让母亲喝水。</b></p><p class="ql-block"><b> "慢点喝,别呛着。"他轻声叮嘱的样子,母亲记了一辈子。</b></p><p class="ql-block"><b> 天黑后,朱子光带着我们穿过密林,来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那里有十几个新四军战士,还有几位像我们一样被救出来的老百姓。谭启龙政委和何克希司令员也在那里,他们正开会研究着什么……。</b></p><p class="ql-block"><b> "何司令看到你,立刻让人煮了米汤,"母亲说,"他自己却啃着野菜团子。"那碗稀薄的米汤,成了我婴儿时期最珍贵的营养食品。</b></p><p class="ql-block"><b>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三五支队的战士们轮流照顾我们这些老百姓。他们自己吃糠咽菜,却把省下来的粮食分给老人和孩子。朱子光每次执行任务回来,总会带些野果或鸟蛋给我们。</b></p><p class="ql-block"><b> "这小子,将来准是个当兵的好材料。"他常这样笑着对母亲说,用手指轻轻戳我胖乎乎的脸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山洞里躲了半个多月,直到日军扫荡结束。这期间,新四军不仅保护我们的安全,还教妇女们识字,帮老人们挑水砍柴。谭启龙政委经常坐在石头上给大家讲抗日形势,何克希司令员则亲自教年轻人使用武器进行操练。</b></p><p class="ql-block"><b> 母亲常说,那段时间虽然艰苦,却是她一生中最温暖的记忆。"那些当兵的啊,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先紧着老百姓吃。"她柔弱的手抚摸着家里那个补了又补的搪瓷碗——那是新四军临走时送给我们的“宝物”。</b></p><p class="ql-block"><b> 战争结束后,我们家回到了被烧毁的村庄。新四军派人帮我们重建房屋,朱子光还特意来看望过我们几次。母亲总想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但他从来不肯接受。</b></p><p class="ql-block"><b> "留着给孩子,"他总这样说,"等这小子长大了,让他来当兵报效国家。"</b></p><p class="ql-block"><b> 1955年,朱子光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消息传来时,母亲哭得几乎昏厥。她把新四军送给我们的搪瓷碗——郑重地交给我:"记住,你的命是新四军给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传承红色基因</b></p> <p class="ql-block"><b> 1961年,我十八岁。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当我穿上军装站在母亲面前时,她颤抖的手整理着我的军装,泪水夺眶而出:"好啊,好啊...朱同志要是能看到该多高兴..."</b></p><p class="ql-block"><b> 在部队的岁月里,我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和新四军的精神。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山洞里那碗救命的米汤,想起朱子光省下的那块杂粮饼,想起谭启龙、何克希等首长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身影。我自豪的隐姓埋名执行在大漠戈壁保卫核基地的任务,我勇敢地参加了“秘密出兵援越抗美”的战斗。</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新四军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每当我看到电视上播放抗战老兵的采访,听到那些熟悉的浙东口音,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讲述的美丽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不仅是我家的救命恩人,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正是千千万万像朱子光这样的军人,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b></p><p class="ql-block"><b> 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有责任将这份记忆传承下去。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新四军的精神永不褪色,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楮康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审核 潘守鉴 杨继龙</b></p> <b>“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系列稿件未完待续,敬请关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