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临习《张黑女墓志》——兼谈书法界的某些定势思维

许永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张黑女碑》原名《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墓主张玄(字黑女)是北魏皇族成员,曾任南阳太守,32岁英年早逝。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碑名改称“张黑女碑”,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张黑女碑》是北魏书法的精品之一,刻于531年。它融篆、隶、楷、行于一体,用笔圆润、含蓄,转折方圆兼备,行笔不拘一格。此碑结构扁方,缜密而疏朗,与同时期的魏碑《张梦龙碑》(522年)、《爨宝子碑》(405年)、《爨龙颜碑》(458年)、《董美人墓志》(597年)和《龙门二十品》(386~534年)等的刚硬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张黑女墓志》共有367字,文本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叶,作牧周、殷;爰及汉、魏司徒、司空。不因举烛,便自高明;无假置水,故已清洁。远祖和,</span>吏部尚书<span style="color:rgb(0, 3, 17);">、</span>并州刺史<span style="color:rgb(0, 3, 17);">;祖具,</span>中坚将军<span style="color:rgb(0, 3, 17);">、</span>新平太守<span style="color:rgb(0, 3, 17);">;父汤寇将军、</span>蒲坂令<span style="color:rgb(0, 3, 1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君禀阴阳之纯精,雅性高奇,解褐</span>中书侍郎<span style="color:rgb(0, 3, 17);">,除</span>南阳太守<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严威既被,其犹草上加风。民之悅化,若鱼之乐水。方欲羽翼天朝,爪牙帝室,何图幽灵无简,歼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何十七年,薨于蒲士坂城建中乡义里。妻河北陈进寿女。寿为巨禄太守。便是瑰宝相映,瓁玉参差。俱以普泰元年。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于蒲坂城东原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君临终清悟,神悄端明,动言成轨,泯然八去世。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泣,故刊石传光,以作诵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郁矣兰冑,茂乎芳幹。叶映霄衢,根海通翰。气休贯岳,荣光接汉。德与凤翔,泽從雨散。运谢星驰,时流迅速。既雕桐枝,复催良木。三河淹曜,巛塸丧烛。痛感毛群,悲伤羽族。扃堂无晓,坟宇唯昏。咸轁松户,共寝泉门。近风永迈,式铭幽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上图:全临《张黑女墓志》,规格280Cmx45cm。</span></p> <p class="ql-block">2008年前后,我用了很大的精力临习了《张黑女墓志》,并用“张黑女碑”的风格,创作了《汉乐府四首》、《历代名家咏端砚》、《杭州湾大桥赋》、《礼记·大同选抄》、《毛主席诗词选抄》和《皖江崛起》等楷书作品,分别入展浙江省第五届书法大展(2006)、广东省书协主办的全国端砚杯书法展览(2008)、宁波市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书法大展(一等奖)(2008)、浙江省“万山红遍”庆祝建党90周年书法大展(2011)、安徽省皖籍省外书法家作品展(2011)。此外,2007年夏,我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的学习,结业作品也是用魏碑楷书创作《礼记·大同》,成绩并获“优秀”,作品编入《优秀作品集》。</p><p class="ql-block">由此,我许某人比较擅长书写“张黑女”风格的魏碑楷书,逐渐成了我周围书法朋友们的“共识”,进而几乎“定格”下来。如果我写一些其它的字体如行草书或隶书、篆书参加展览活动,往往就不被认可,反遭批评。这就是所谓人们认知里的“定式”。这使得我颇有些尴尬与苦恼。其实,在中国古代,很多人都会、而且比较擅长书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体。当然,我没古人的本领,只是想多练习几种书体,增加书法的笔法融合而已。但在今天,一个人只能写一种字体(名家除外),几乎成了书法界朋友的固定思维。</p><p class="ql-block">上图:全临《张黑女墓志》三幅,每幅规格340cmx40cm。</p> <p class="ql-block">2010年我临习的《张黑女碑》局部之一。</p> <p class="ql-block">局部之二。</p> <p class="ql-block">局部之三。</p> <p class="ql-block">这里要说明的是:碑,是书家“书写”之后,由刻工师傅"刻"在石碑上的,因此,所有魏碑楷书的"刀刻"痕迹明显,风格显得很”刚”。而我的临习是墨迹,相对要柔和的多。这就是墨迹“帖”与刀刻的“碑”的最大不同。</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不仅书写者的水平要高,刻工的水平也要很高的。书者自然受人尊重,古在唐代即设“书学博士”(官职),今人称“书法家”或书协什么什么职务;而古代对刻工的称呼,我因孤陋寡闻,不甚了解,在现代看来,应该是“工匠大师”或“镌刻大师”,因为,他们能把书写者的文字每一个笔画,都能刻得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在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末尾处,柳公权还把刻工的名字也写上去了,称“刻玉册官邵建和并弟建初镌”(见下图)。由此可见,这则《玄秘塔碑》是邵氏兄弟俩刻的,他们的官名“刻玉册官”。这是制碑者(碑的主人,如电影制片人),对刻工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上图文字:刻玉册官邵建并弟建初镌。</p> <p class="ql-block">以下的局部墨迹,规格均为9cmx8cm,敬请过目。</p><p class="ql-block">许永铸 2025.9.27于浙江宁波北仑</p> <p class="ql-block">附:我用魏碑楷书创作的其它部分作品</p> <p class="ql-block">斗方:皖江崛起</p> <p class="ql-block">中堂:可上九天揽月…</p> <p class="ql-block">中堂:毕竟西湖六月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