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印刷在衢州•史话杂谈(第十五集)

曾敖林

<p class="ql-block">第六章 晚清衢州府书院和雕版刻书业转型承前启后</p> <p class="ql-block">续前集,导读提示:走进《清史稿》,看爱新觉罗晚清家族皇帝继位的文化传承,记录着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国家耻辱、百姓蒙难。自康乾盛世以来,为了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专制统治地位,在江南推行汉化政策。通过吸纳汉文化、对江南清儒士人的思想控制,转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再加上浙江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以南孔圣地(衢州)儒家的朱熹理学和浙东派(宁波)的阳明心学为汉文化核心,浙江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由于采用制度性的汉化政策,使得清王朝从满洲八旗封建政权逐步转变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宁波成为浙江唯一的通商口岸,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渐在浙江大地上产生认知觉醒。传教士将先进的印刷技术带到中国,从而开启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近代化进程,欧美的民主宪政思想使浙江清儒士人开始反思国家的前途和方向。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发生作用的中国文化思想包括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心,是晚清进步人士的人生智慧与思维方式。中西文化的结合,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社会政体等),用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构建出近代中国文化的新式哲学体系,可形成既有深度分析又有系统整合的思维模式,强调社会和谐与责任担当,推动晚清中国教育体系近代化进程与国际社会接轨。然而,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华民族遭受屈辱,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新的印刷技术和编译出版方式为华人所效仿。纪实证明了晚清官立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道统、政统和学统都不行。在近代中国,中西哲学融通的智慧,主要在对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互补性融合,通过跨中西文化对话实现思想创新。西方文化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注重个人权利与法律平等。“天道与人道”是中国文化(哲学)的核心概念,天道是指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人道则强调人类社会的伦理准则。晚清官立考据学派(学统)主张天道与人道(道统与政统)的和诣统一。如道家的“道法自然”,认为天道“无为而尊者”,主张乘势而为的思想。见《庄子》“无为而尊者,天道也!”儒家将天道与人道结合,视道德化为宇宙秩序,认为人道“以仁义为准则”,规范人际伦理关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人道价值。佛家则将天道纳入六道轮回体系,视为福报境界但仍需超越。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了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能够传递无尽智慧,开阔视野,帮助国人不断进步。阅读新式书籍,注重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政体制度等思想渐趋流行,成为近代清儒士人备受关注的新生事物。</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 中西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融合——西方出版业的启蒙</p><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浙江出版业包括衢州府刻书出版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在出版印刷技术上,雕版刻书术继续存在的同时,新式印刷技术开始起步。其次,除了传统文献(史书编纂)整理外,新式的西学书籍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出版,成为这一时期颇有特色的风景。中西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差异</span>的冲突和融合,从本质上讲中外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在司法领域激烈碰撞的产物。西方列强基于自身的法律文化与价值观念,试图将清朝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法秩序之中。而晚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观,则必牵连深入到文化史,仍<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span>坚守传统<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span>(律例)的同时,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西方的挑战。例如18世纪以来,西方列强觊觎中华,凭借着工业革命成果的科学技术先进,肆意在我国测绘水陆地图,致使中华民族利益受损。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中现存有一张衢州城图,出现在1736年Du Halde编写的《Description of China》一书中。汉名作者杜赫德从未踏上中国国土,也不懂中文,但他收集了众多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有关中国的通信、著作、研究报告,精心选编成《中华帝国全志》,其中包含了中国各地的不少地图。法文“KIU-TCHEOU_FOU”意即衢州府。这张衢城地图非常之简单,以上南下北为方位,描绘了环绕衢城的江山港、常山港、衢江、乌溪江等水系和若干山丘的基本地理情况,以及衢州城六座城门、水亭门外江上的浮桥。城内的几座四处图标应是龟峰、峥嵘山和府、县衙署。</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渊源方面:近代西方文化突出个人自由和权利保障,强调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擅长拆解万物本质转化为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如古希腊哲学对物质与精神的二分法)。而清朝中国传统文化则仍以儒家礼教为核心,强调伦理道德与等级秩序。<span style="font-size:18px;">儒家思想体系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后,经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学者发展,形成了汉文化的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理论框架,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持续了两千余年的深远影响。在明清时代,被人们奉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进一步全面控制了中国社会。</span>“‌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准则,合称“五常”,分别代表仁爱、正义、礼制、智慧、诚信五种道德品质,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伦理框架。在不同语境下,五常通常与“忠孝廉耻勇”等德目连用,如完整表述“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三纲则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伦理在历史中的扩展与细化。‌‌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部《论语》中,引导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士大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得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有一把良心尺度。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说法的神话。为了帮助弟子们学习千年经典绝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儒家思想</span>,南宋的朱熹在闽浙讲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span>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辑录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于书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历代儒学弟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p> <p class="ql-block">书籍,与刻书出版业始终伴生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用文字或信息符号记录于纸质上的著作,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乾嘉以降,官立浙江书局等出版机构的创立,制约着结社讲学和自由编书的政策,使得浙江出版业一度陷入十分沉寂的局面。近代以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span>浙江的藏书家和书籍编纂<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可谓人才辈出,风起云涌,尤为</span>浙东学派建立的新式出版印刷馆成为这一时代的特色。在宁波,不仅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出版家与学者,而且启动了浙江出版业的近代化进程,浙江的传统雕版刻书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西方的印刷技术开始涌入浙江大地,其华人效仿意味着传播媒介的革新,新的出版群体也应运而生,白话报与商业杂志渐趋显现。另一方面,一批在浙江任职的官吏学者开始投身于文化出版事业,使得蜚声海内外的官立浙江书局等出版机构在开启民智,传播西学、保存古籍等方面持续发力。阅读新式书籍,成为晚清清儒士人备受关注的新生事物。道咸期间,西方驻衢州府传教士散发的《圣经》等西学书刊,在出版印刷技术上新的铅字印刷技术,使得所出版的书籍质量和出书速度大幅提升。浙江书局浙刊衢刻聚秀堂(衢州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官立出版机构)</span>和衢城民间幸存的张文锦斋木刻版业受其启发,在民族危机意识的感召下,逐渐由雕版刻书业向近代出版印刷业转型和发展。外国人在儒家心学发源地宁波设立的新式出版机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美国长老会基督新教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将设立在澳门的“花华圣经书房”(1844年创立)迁至宁波,用汉字金属活字印成《圣经》书籍。1859年英籍传教士姜别利到任,易名为“美华书馆”,依靠浙江雕版技师王风甲,发明了汉字铅印活字铜模1一7号大小7种宋体铅字,后称为“美华字体”。对晚清中国新式(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编译出版自然科学教科书,传播西方科技知识。1860年因太平军战乱,美华书馆从宁波迁往上海,此前曾出版传教士早期编译的自然学科等近代书籍多种,其中以《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八线备旨》、《代形合参》等书籍最为著名。形学即几何学,八线即三角涵数学。</p> <p class="ql-block">  (一)衢州府刻书出版业转型的历史背景——苦命天子与内外战事不断</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正月,道光皇帝病重,诏<span style="font-size:18px;">令</span>宗人府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公启秘匣,宣示御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正月十四(公历2月25日),清宣宗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span>觉罗•旻宁道光皇帝,在北京圆明园慎德堂驾崩,终年69岁。未满19周岁的四皇子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span>觉罗•奕詝继位,是为咸丰皇帝,追封藩邸嫡福晋为皇太后,上谥“孝德”;封皇七弟奕譞为醇郡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年至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重要转折的年代。</span>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是一个体弱多病的毛头小子,在即帝位的时侯,大清王朝已经陷入内外交困双重的统治危机——国家况逢多事之秋,无以膺此艰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个人命运与国运兴衰的深度捆绑。</span>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捻军、天地会农民起义遍及大江南北,重用汉人曾国藩平叛,湘军由此而起,捐厘助饷随之而生。这是皇上的内忧。1856年,英法两国乘人之危,以广州“亚罗号事件”和广西“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法联军</span>攻占北京,俄美则以“调停人”的身份国趁火打劫、充当帮凶,这是皇帝和朝廷的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战败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割地赔款为告结。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全力,却因年少无知,自叹且自弃。古代皇帝并非真有做皇帝的资质和才能。有些人甚至十分平庸,却因生在皇室,被其父立为皇储。这样的皇帝,在和平年代中能够安稳地在皇宫呆一辈子。而多事之秋的咸丰当了十一年皇帝,可他从来没有安稳过上一天,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忙得几乎到了喊天哭地的地步。尽管有象曾国藩那样的“中兴名臣"力保大清,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除皇上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在满清权贵的眼里,毕竟满汉不一心,咸丰皇帝奕詝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苦命人。</p> <p class="ql-block">1)内外交困:苦命的天子咸丰皇帝奕詝登极不足一年,中国南方各省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的洪秀全、冯云山等人趁道光皇帝驾崩<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时</span>天下大乱,出游天下,传播“上帝真道”,历经广州及附近十县开展秘密活动,收效甚微未果。然后溯西江而上,进入广西贵县赐谷村,劝人只拜上帝,不拜孔儒及邪神。两广岭南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恰遇上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年一1850年)期间连续五年水、旱、虫等天灾<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生</span>不断,黎民百姓生活更加困难。岭南劳苦大众不堪忍受煎熬,洪秀全于咸丰元年(1851年1月)庚戌十二月,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运动席卷中国南方连克湘南州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号称:太平天国。</span>太平军势如破竹,很快占据清朝半壁江山,设都江宁府(今南京),改称:天京。</p><p class="ql-block">咸丰五年(1855年)4月,衢州府城发生了乙卯年台勇之乱。据《民国西安志》载:浙南台州兵勇2000余人投太平军,路经龙游县、衢州府城、常山县,戮杀衢州府团练,西安知县吴来鸿率团练兵抗争将其杀退。与此同时的南方,咸丰六年(1856年)10月,在英国注册的中国商船“亚罗号“,因涉嫌走私被广州水师搜查。英帝国以“侮辱国旗”为名要求清政府道歉赔偿,遭拒绝后成为英帝国宣战借口。1856年11月,英军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2月,法国则以“马神甫事件”加入战局,形成英法联军。法国加入联军侵华的原由可追朔到1853年,法国传教士马赖(即马神甫)因非法潜入广西传教被处决,法国借此机会托词联合英国出兵。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利益。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1858年,英法联军炮舰队北上津门大沽口炮台,直逼天津。1858年6月初,当英法联军攻陷了津门大沽口炮台时,咸丰皇帝奕詝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指派东阁大学士总理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与英法两国全权代表议和;并商请俄国和美国作为国际关系调停人。</p><p class="ql-block">在天津,桂良等人被迫同意英法两国全权代表提出的大部分条款,但对公使驻京免除跪拜礼仪,以及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通商两项条款不敢应允。6月底,桂良等人在天津代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草案,待中国皇帝签字批准后生效。该条约与《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构成《天津条约》主体。战争中沙俄以“调停有功”自居,趁火打劫、不费一兵一卒协迫清地方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该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区;时过仅半个月又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从而成为最大赢家。美国则利用国际关系调停人的身份,抢先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凡中国与他国议定的各项条款,美国享有同等特权”。</p> <p class="ql-block">2)丧权辱国:清政府先后与英法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律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各国派公使驻北京,并在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②增开通商口岸,除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口岸外,增开天津、牛庄(今辽宁营口市)、登州(今山东烟台市)、江宁(今南京)、镇江、汉口、九江、潮州(今广东潮汕二市)、台湾(今台南市和新北市淡水区)、琼州(今海南海口市)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兵船和商航可以在中国各通岸口岸停泊和自由航行。④耶稣基督教、天主教得自由传教,对传教士、协教者,中国地方官务必加以保护。⑤外国人可前往中国内地游历、通商,并可在各通商口岸租地盖房、居住,设立教堂、医院、学校、贸易、仓库和墓地等设施,中国地方官务必加以保护。⑥允许外国人自由招募买办,雇佣中国工人,并可以将他们带出国(奴役)。⑦若外国人与中国人争斗,犯法者为外国人,则由外国领事官审明,以外国法律治罪,中国地方官无权过问。犯法者为中国人,则由中国官员审明,以中国法律治其罪。⑧外国商人在中国享有最惠国待遇。<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span>英法二国又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确定领事官裁定权和片面的最优惠国待遇,凡中国与他国议定的各项关税条例,英俄美法四国皆可享受同等特权。⑨中国清政府支付给英国和法国赔偿银各400万两,合计赔偿800万两白银。</p> <p class="ql-block">3)军事对抗与反复:咸丰帝在热河看到条约样本十分愤怒,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天津条约》第三款允许外国公使携家属驻京免除跪拜礼议,打破了“天朝”与“夷狄”的藩篱,甚至提出免除全部关税作为交换条件,只为维护传统礼制。此举反映出咸丰帝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关税主权认知不足,遭大臣劝阻后放弃。根据桂良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英法两国需在一年后与清政府互换条约批准文书,且换约地点定为北京。‌‌清廷为避免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试图改在上海换约,并限制随行人员及武器,但英法两国坚持按原条约进京换约。1859年6月,英法两国再次组织英法联军向大沽口炮台进攻,僧格林沁在大沽口伏击,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帝见大沽口炮台小胜大喜,宣布《天津条约》作废。</p><p class="ql-block">4)在恐惧和屈辱中死去:1860年春,英法侵略军调兵遣将又一次组织侵华联军,大举入侵;6月,英法联军向大沽口炮台进攻获胜;7月,进攻北塘古镇,咸丰帝在和战之间举棋不定,痛失歼敌良机;8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逃亡承德热河避暑山庄;10月6日攻入北京,次日圆明园遭到抢劫,并被焚烧殆尽;在热河的咸丰皇帝奕詝闻讯后精神崩溃,自暴自弃沉迷于酒色。咸丰十年(1860年)10月,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彻底战败后,又与英国、法国、沙俄和美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割让给英国。1861年,咸丰帝被迫在《北京条约》上签字,不久便在恐惧和屈辱中死去。《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是有效的,包括《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美北京条约》、《中俄天津条约》和《暧晖条约》。互换条约批准文书后生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至此,外国侵略者扩张势力遍布中国的沿海各省、长江中下游流域、台湾岛、海南岛和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地区。</p> <p class="ql-block">(二)浙江战事频繁衢州府成为内乱战争的主战场</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割地赔款而告结,加快了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国内战事不断。在清廷对外战争期间,太平天国军队席卷南中国,兵锋所向势如破竹,浙江内乱战争频繁发生。据《平浙纪略》载: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太平军石达开占领江山县城后,分两路向浙西重镇衢州府发起进攻。<span style="font-size:18px;">浙江按察使、</span>金衢严道道台缪梓,奉命到衢州府督军苦守三年,知府马椿龄、西安知县李莆田和总兵饶廷选率领兵勇闭城固守。衢州府城坚如磐石,石达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城九十一天</span>攻城不下退兵。咸丰十年(1860年)浙江首府杭州城攻陷,浙江巡抚王有龄破城之日自尽。太平军还攻陷了嘉兴府、绍兴府、宁波府、金华府、处州府(今丽水)、严州府(今建德)、台州府及湖州部分县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个浙江之形势笈笈可危,</span>幸存城池仅为衢州府和温州府两座孤城,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围攻衢州府城。左宗棠领楚军从安徽屯溪(今黄山市)进入浙江衢州府与太平军作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成功击退了忠王李秀成太平军对衢州府的围攻。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并兼署浙江巡抚。二月初五,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分东、西、南三路围攻衢州府。左宗棠坐镇衢州府,令知府刘典、同知刘璈、总兵丁长胜及参将黄少春等将率清军迎战,多次在西安、常山、龙游、江山和开化五县等交通要道与太平军激战。三月初一,曾国藩派道员张运兰部扼守婺源白沙关,以截断太平军进入江西的退路。初三,浙江盐运使李元度率九营会左宗棠,分兵去肃清江山,太平军江山守将谭星率部反击打败李元度部。初五,福建清军总兵曾元福领兵过仙霞岭夹攻江山城,被太平军打败退回福建浦城待命。二十二日,左宗棠再次组织兵力,同知杨昌濬部连败太平军翟天风部营垒七座;刘典部攻打城西花园岗……。清军分九路进攻太平军,终于击溃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对衢州府的围困。</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遗址,今南街时代生活广场</p> <p class="ql-block">据相关传书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围攻衢州府城,派部将冯谷胜、陈寿、赖世僦、林彩新等领兵驻扎于城西铜钱岭(今彩虹桥西岸)至龚家埠头(今书院大桥西岸)一线,连营10余里与清军隔衢江对峙。左宗棠集中闽浙各路清军,行辕设于衢州府城内一关帝庙里(今南街时代生活广场,上世纪五十年为衢县行政干校内)。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前来衢州府拜访左宗棠。这是胡雪岩与左宗棠的第一次见面,起初左宗棠对胡雪岩不信任。为了整饬官吏,准备严办胡雪岩的“不法之事”。胡雪岩不卑不亢地回答:“如果真的是光墉(胡雪岩字)有什么不法之举,大人请严办,光庸也甘愿领罪。不过,自问还不敢为非作歹,也不敢营私舞弊。当年受王中丞知遇之恩,处事不避劳怨,得罪一些人是很正常的。”左宗棠又进逼曰:“是不是如你所说,仍待调查。至于你说受王中丞知遇之恩,为什么在杭州被困的紧要关头,不知你到何处去了?”胡雪岩又说:“大人冤枉在下了。我先请教大人,当时杭州被困,王中丞苦苦撑持,眼中流的不是水,而是血,盼的是什么?”左宗棠道:“自然是援军。”胡雪岩用低沉的声音回答,“是。当时有李元度(湘乡军)一军在三衢山,千方百计地想催他来,就是不到,只好作坚守的打算。请问大人,危城坚守靠什么?”左宗棠答:“自然是粮食。”胡雪岩说:“不错,可是当时(杭州)城中已严重缺粮,甚至开始人吃人。士兵们连枪都拿不动,一阵风便能刮倒,还谈什么守城。这种局面下,王中丞找到了我。”胡雪岩忽然抬起头声音也随之提高了,语气坚定,不容置疑,侃侃言道,“王有龄是巡抚,守土有现责,要到上海采办粮食,而且办米的银钱他一文也带不出城。事关重大,他正是因为信任我,才找到我。而这件事只有我能做,根本不容我不做。”左宗棠听了觉得言至有理,连连点头地问:“后来呢?米办到了没有?”胡雪岩的头深深垂下,语声黯然地说,“办是办到了,可是已经无济于事了!”接着胡雪岩把杭州城被太平军围困之时陈叙了一遍:王巡抚曾交给胡雪岩两万两银子赴上海等地采办军粮,他自己则守土有责留在杭州守城。后来胡雪岩将采办到的一万石米,并聘请了120名洋人荷枪实弹押运,从海上船运经杭州湾至钱塘江南岸西兴古镇(今杭州市萧山区)。太平军不敢袭击洋人守护的运粮船,却屡次打败前来接应军粮船进城的杭州守城之清军出城进攻。僵持了12天,杭州城断粮被太平军攻陷,王巡抚自刎成仁;金衢严道台、浙江按察使缪梓被杀。左宗棠听得很仔细,边听边点头,直到胡雪岩讲完。看得出左宗棠已有几分感动,但他仍自负地说:“人家告你的那些话,我还是要查一查,果真像你说得那样,自然另当别论。”胡雪岩从身上掏出一个红封袋来,呈上说:“这是当初王中丞答应办粮的二万两银票,如今面缴大人。”左宗棠没有接,唤来了粮台的管事,收了胡雪岩的银票,了却了一件公事。从此胡雪岩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后来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办洋务,从上海西方买办处购得大批军械,助力左宗棠彻底打败太平军。</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王天塔,下图为城南石室烂柯山</p> <p class="ql-block">(三)衢州府及所属各邑书院的刻书出版作坊大多毁于兵燹</p><p class="ql-block">左宗棠<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镇</span>衢州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激战</span>四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退太平军</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终</span>于同治三年(1864年)收复了浙江全境。兵燹后的衢州府和所辖各邑满目疮痍:农舍耕田被毁,作坊店铺湮灭于焦土瓦烁,<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片废墟的凄凉景象</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span>商贾避乱回乡,连洋教士和华裔协教也逃之夭夭暂时撤离了衢州府。如衢州府城内原先有三座“镇魔古塔“景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一座衢州府校士馆</span>。它们分别坐落在天皇巷口的“天王塔”、在城西北的“铁塔”、在城西南的“铜塔”和在城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衢州府</span>校士馆。咸丰年间在太平军围城时,衢州府守城将领为加强城池防守,拆毁铁塔铸成炮;为弥补军晌,拆毁铜塔铸成铜币;拆毁衢州府校士馆作兵营,最后仅剩下一座天王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后衢州府书院的刻书出版作坊大多毁于兵燹和解体,幸存者聊聊无几。</span></p><p class="ql-block">柯山书院,在衢州府城南石室烂柯山。南宋时期,衢州府的书院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全国22所著名书院中,衢州府有柯山书院与清献书院两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据重要地位</span>。 ‌‌柯山书院的前身为梅岩精舍,北宋宣和年间(约1119年至1125年),著名诗人毛幵(jiān)在烂柯山梅花坞创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至衢州后,衢州府逐渐成为儒学南传中心,其南孔家族后裔(如孔元龙)通过柯山书院等机构延续儒学教育,形成“北孔南迁——书院兴学”的文化脉络‌。南宋时期,儒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在此讲学。淳祐四年(1244年),经衢州郡守杨彦詹奏请朝廷更名为:“柯山书院”,自此成为官方办学机构。柯山书院凭借着理学教学理念而闻名,吸引了大量学子。 在徐霖、孔元龙、孔演等儒家正统名贤的加持执教下,形成“听讲三千三百人”的盛况。培养出众多人才,使得南宋衢州府的科考及第榜单人数名列全国第二的辉煌顶峰,延续了衢州孔氏“东南阙里”的文化底蕴。 ‌‌至元十九年(1282年)孔诛让爵后,衢州府的孔氏大宗逐渐式微,混同平民。南孔末代衍圣公孔洙为自己改字“景清”,号“存斋”,以“景行行止”、“存圣祖之道”作为南孔后裔的余生事业。大批南宗有学之士走出家门,以平民成俗为己任,足迹遍及浙闽赣苏等省。柯山书院失去儒家名师的支撑,在元代之后则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一说是柯山书院毁于元末明初兵燹战乱之中?但究竟是哪一场衢州战事呢?<span style="font-size:18px;">柯山书院是全国著名书院,</span>明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正史,重大历史事件应当有史书记载,其说则经不住史记纪实的推敲。据考证:明清时期,孔氏南宗后裔中一部分留在衢州府护持林庙玺书,生计日绌,赖以平民身份传承儒学为业。而另一部分衢州府孔氏南宗后裔中名贤,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学官。譬如:杭州万松书院最初为唐代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改建为书院之后,聘请孔子第五十七世嫡长孙孔衢、孔绩等贤达者主持院务,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写下六首关于万松书院的诗,其中一首诗句写道:“气助湖山钟远秀,道尊孔孟有真源。”这个“有真源”,就是指孔氏南宗后裔中贤人以名士贤达为友,奉行忠君爱国理念,支持儒家理学和柯山书院教育。由此推断,有一部分明清孔氏南宗后裔坚守在柯山书院继续教学,则以自己的方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皓守穷经”</span>编著有关忠孝廉耻勇的书籍,刻印兜卖,聊以度生。然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时的</span>柯山书院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民间私塾,大多</span>南孔后裔则<span style="font-size:18px;">沦为“混同平民”的教书先生,只不过在漫长的岁月里“未混出名堂”——没有可肯定其史学价值的经典作品。因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span>立功立德立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不朽</span>,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境界,分别指建立功业、树立道德典范、留下传世言论,三者构成古代读书人终生追求“青史留名”的精神标准。</p> <p class="ql-block">一直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围城,柯山书院毁于兵燹。这从战后衢州“履勘安抚,振兴教育”的几则实例<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span>看出: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衢州府孔氏南宗立宗子,闽浙总督左宗棠介入衢州家庙抽签选嫡,确立孔子第七十三世孙孔庆仪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此时孔庆仪甫生五月。湘军团防教官杨昌濬,跟随左宗棠在衢州府作战,击溃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有功,升任衢州知府,负责战后地方重建。集乡绅劝捐,修复衢州府孔庙等多座书院,其中用府衙倡捐银以低价收购了修文书院,易名为“衢州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后,聘请“家有高堂不远行”的孝子、</span>衢州南孔第七十一世孙孔昭晙<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热心于公益教育事业,在此处继续教书育人吸收外姓孩子入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岁科两试,及门获隽者常八九人。”光绪期间,浙江学政瞿鸿𧝞亲临衢州府寻访孔昭晙,欣赏其品行和才华,誉之为“品学两优,不愧为圣人后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清廷学部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中国人自己开设的新式学堂陆续出现。衢州南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庆仪,是一位“得风气之先”的新派人物,他与族内同仁孔昭晙一道倡兴教育光大儒学,将衢州书院改为“新式中学堂”,改孔氏家塾为“两等完全小学堂”,两座新式学堂突破旧式科举取仕的教育体系,修身课程成为新式学堂的新学科。新式学堂均接收外姓以外的孩子入学,依据清末“壬寅学制”的规定,引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外国语的普及是新式学堂的特点。但旋因经费不足只能放弃新式中学堂,仅保留两等完全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尼山小学”。</p> <p class="ql-block">现存“衢州书院”,非柯山书院,而是一座遗存的清代书院,位于今柯城区小西门40号。这座被遗弃的清代书院之历史可追溯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衢城名士、雍正元年举人吴士纪创立,初名为“修文书院”。该书院在道光年间,已经失去宋明理学鼎盛时期的自由学术氛围而解体,吴氏后裔在同治年间将其转让给官府,美其名为“衢州书院”。用城市地名命名书院,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柯山书院,它既是儒学先贤文化活动的重要标识,也是衢州府地域文化特色的鲜明体现,可惜这座千年书院本可以与岳麓书院齐名却毁于一旦。然而,在同治“目今九洲清宴”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风暴已被平伏,用“衢州书院”地名命名权来掩饰“诏令各省兴复书院”,结果是振而不兴,上下因循苟且、官吏苛刻之风日甚一日。这种虚假记录时代变迁的作为终将令后人唏嘘不已。遗憾的是,如今这座清代书院仅存古老建筑,是市级文物保持单位尚未开放,它等待着人们的发掘与传承。衢州书院历经多次毁坏与修葺,整体依旧占地850平方米,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可见大门、前厅、后厅及楼房。前后厅之间巧妙地布置了天井,两侧则设有厢房与走廊,后厅与楼房之间亦同样设有天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建筑风格中独特的垂花悬柱减柱设计。</p> <p class="ql-block">上图钟楼底赵拤祠,下图正谊书院府山旧址</p> <p class="ql-block">清献书院,在衢州府城北书院村。南宋全国22座著名书院之一,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郡守陈蒙于赵拤故居(今城北沙湾村)创建书院,并聘请学者陈彦正担任山长。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咸丰间,毁于太平军兵燹。</p><p class="ql-block">正谊书院,在衢州府城内。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胡文溥重修“爱莲书院”,更名为“正谊”,意取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硕儒邵晋涵任山长。乾隆二十九年,知府甘士瑞继修,增置书院田亩。嘉庆八年(1803年),知府朱理继续增建。‌光绪间,知府解煜、林充扩允诸生膏火。光绪二十七年(1897年),继任知府洪思亮为正谊书院题“敦品力学”匾额,<span style="font-size:18px;">孝廉冯一梅、明经吴子弓相继任山长,</span>成为(衢州一中)校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名衢郡中学堂,为衢州府最高学府,拔贡叶师蕴任总理。</p><p class="ql-block">鹿鸣书院,在衢州府城内。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衢州知府谢最淳于县学街东,创建西安县学鹿鸣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院初中部併入正谊书院,小学部改为西安县鹿鸣高等小学堂。</p><p class="ql-block">文溪书院,在江山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李玉罗扩建涵香书院,易名为“文溪”,有山亭、岸舫、讲楼,树木成荫,绕以回廊。咸丰间,毁于太平军兵燹。因战时衢州府校士馆作兵营所毁,文溪书院遗址扩建暂作试馆,后改为江山中学堂。</p><p class="ql-block">定阳书院,在常山县。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罗升棓集邑绅劝捐,买民房数所,鼎建于西门南隅。前有戟门,中有讲堂,后为公暇见之地,两翼斋房栉比鳞次。咸丰间被毁。同治元年(1862年),知县黄敬熙筹款修建。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潘纪恩对定阳书院的产业进行清理并登记造册。光绪七年(1881年),知县谭恩黻建造头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县学废,定阳书院更名为定阳高等小学堂。</p><p class="ql-block">凤悟书院,在龙游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翰林、知县秦淳熙倡捐筹建县学于县学街西,并题额“凤梧”,意取《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延邀钱塘翰林饱学之士王宝华掌教兼任山长。咸丰间,毁于太平军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熊绍璜修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县高英召集绅民,集巨资重建。讲堂隆崇,斋室幽敞,足可容纳千人。继任知县张昭捐廉银,筹资金、膏火修之贵,皆有所资。藏书八千余册,并刊印藏书目录,龙游历史上之藏书楼自此始。名儒余庆椿、冯一梅、叶元祺等相继任山长。清末废科举,改为龙游高等小学堂。</p> <p class="ql-block">开邑县学 又称学宫、孔庙,为开化县官衙创办始建于北宋,位于县治之西北。北宋政和五年(1115)因校址范围狭小,县令李光遂移于通济门内上首崇文巷之东北。后历经多次迁移,直到清康熙六十年(1721),经地方乡绅众议复迁城内起凤门旧址。是年九月,贡生詹锡武继承父志,捐资独任建学,并按孔庙规制建有崇圣祠、大成殿,设孔子神位,旁设四位配神,东配复圣颜子、述圣思子,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四配后设十二哲神;东西两庑各五楹设先贤、先儒之神位。自此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地方官皆进行多次修葺。学宫(开化县孔庙)院内宋时所种植柏树,已逾数百年,饱经风霜,至今依然叶繁枝茂,摩空挺拔。</p><p class="ql-block">钟峰书院,嘉庆开化县学,位于开化县城北面。钟山之麓,其址原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所造学宫。清康熙时,学宫迁城内,旧址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开邑名士宋思襄改建为钟峰书院。并题《书院营成诗以志喜》七律一首云:“凭将钟麓柱修椽,喜作云梯妙斡旋。材力多惭负弩后,经营独自作鞭先。绚半鸟革晕飞焕,伫看腾蛟起凤联。绕屋还将栽杏桂,探花好作玉堂仙。”咸丰间被毁。清同治十年(1871年),教谕任官燮集资修复增造魁星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知县魏象书筹银1314元,改钟峰书院为官立钟峰高等第二小学堂,堂长廖汝龙。</p><p class="ql-block">天香书院,光绪开化县学,位于开化县城西面玉屏山东南麓。乾隆初年,由华埠人戴世伟捐西山别业房屋创建。因院内有两株高大的桂花树,遂称天香书院。咸丰间部分被毁。同治十年(1871年),江西万载县人、进士汤肇熙任开化知县重修,曾亲赴书院察看并题《至天香书院》五律一首:“父老来无恙,光阴别几何。人家鸡犬好,客路雨烟多。诗酒岁寒友,功名春梦婆。相看疑寤寐,书剑自摩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知县唐继勋,改天香书院为官立天香高等第一小学,堂长詹岩。民国二年,天香与钟峰二校合并,成立县立第一高等小学。</p> <p class="ql-block">晚清篇•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初稿时间:2021年2月</p><p class="ql-block">校勘核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定稿时间:2025年9月日22日</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9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