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 <p class="ql-block">正阳门:是指一个完整的建筑群,由城楼、箭楼、瓮城、闸楼 等组成,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地标,象征“国门”地位。其名源于“圣主当阳”的寓意,体现皇权的礼仪功能。</p> <p class="ql-block">京师九门之首——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名“丽正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更名为正阳门,位于紫禁城正南方向,名爵西城“前门”这一俗称延用至今,成为北京地标性称谓。</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是城门系统的总称,兼具礼仪与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现存四对石狮,分别位于箭楼南墙,城门洞两侧及金水桥处,建楼南侧的石狮 、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南端的古狮,被称“京城第一守门狮”,其身躯高大,双目圆睁并露出獠牙,具有威猛的守护形象。</p> <p class="ql-block">乾隆赞正阳门:</p><p class="ql-block">群山如黛紫光明,雄图己展悉皆平。</p><p class="ql-block">新福添祚春确有,晋美开元灵庆厚。</p><p class="ql-block"> 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古老沧桑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乾隆赞美正阳门的诗:</p><p class="ql-block">庭槐绿影拂朝晖,彩树长明电万催。</p><p class="ql-block">历日映晨秋景变,蔽坦不露领春来。</p><p class="ql-block">描写正阳门的雄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通高42m米,面阔七间,进深24米,采用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顶部覆盖灰筒瓦并配绿琉璃瓦剪边。</p><p class="ql-block">朱红色阁楼分上下两层 上层设菱华格扇门窗,夏成为涂朱红砖墙,南北两面及东西两侧各设大门。</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前门和箭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楼洞内观箭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夜色</p> 正阳门箭楼 <p class="ql-block">箭楼:仅为正阳门 体系中的独立建筑 位于瓮城南端,三面设箭窗用于瞭望和射击,是防御设施,突出军事属性。</p> <p class="ql-block">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火炬。</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建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明朝时期 内城九门之中唯一开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p> <p class="ql-block">2022年前门“春雪冬奥”景观。</p> <p class="ql-block">箭楼:外墙用青砖砌筑堡垒式结构,基部宽达40m米,门洞设计为五伏五卷拱卷式,前设千斤闸,后街铁业大门。</p><p class="ql-block">城楼通高三38米,宽62米,南、东、西共设94孔箭窗,台高12米,顶部采用灰筒瓦绿琉璃剪边。</p> <p class="ql-block">前门宫灯</p> <p class="ql-block">城楼与瓮城组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群,曾多次毁于战争,186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后修复,1915年增建水泥防护栏等西洋元素,使箭楼具有中西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城楼于1915年加装水泥外梯,该工程由德国工程师斯罗格设计,改变箭窗结构,增设白色弧形遮檐。</p> <p class="ql-block">该图案为水泥弧形华盖,是十九世纪光绪皇帝重修时增添的装饰性结构,华盖原为古代建筑中的歇山顶式结构所采用,</p> <p class="ql-block">灯光绚丽,箭楼更美</p> <p class="ql-block">箭楼与大北照相馆相映成辉。</p> 正阳橋 <p class="ql-block">前门五牌楼是北京前门大街最北端的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名曰正阳桥牌楼。</p><p class="ql-block">因五间六柱五楼式造型得名“五牌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历经多次损毁重建,现为2008年复建的传统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阳桥和上面的装饰花一一梅花。</p> <p class="ql-block">前门牌楼被称为“正阳桥”,源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明代的正阳门区域原建有“四门三桥五牌楼”,其中“三桥”指护城河上的正阳挢。</p> <p class="ql-block">原正阳桥为石拱桥,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为三路通道,居中的道路为御道,只限皇帝通行。牌楼位于桥的南端,故得名“正阳桥牌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桥戗柱上瑞兽石狮</p> <p class="ql-block">现存牌楼为2008年按原貌重建,恢复“正阳桥”匾额,康熙年间,正阳桥匾额由举人王应元题写。</p><p class="ql-block">后复建北京正阳门“五牌楼”匾额为民国书法家绍伯炯题写。</p> <p class="ql-block">牌楼为六间五楼式结构, 绿琉璃瓦庑殿顶,没见有镂空花板 和斗拱承托屋顶。</p> <p class="ql-block">1439年,作为正阳门建筑群组成部分建成,位于正阳桥南,是明清皇帝祭祀的必经御路节点。</p> <p class="ql-block">五牌楼的瑞兽主要包括:麒麟、雄狮、仙鹤、凤凰等。这些瑞兽常被雕刻在牌楼的梁枋、门头等位置,象征吉祥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瑞兽</p> 前门大街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6年),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的重要道路,最初作为皇帝出城的御道,连接正阳门与天坛、先农坛,时称称“官街”,是祭天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改成正阳门大街,清乾隆年间,由土路升级为石板路,奠定了商业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古老的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的“铛铛车”1924年开始运营。</p> <p class="ql-block">鲜鱼口:明正统年间因这里贩卖鲜鱼得名鲜鱼巷,清代改称“鲜鱼口”。</p> <p class="ql-block">民间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图文/闲庭信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43096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