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呼市二中校庆,同班同学相聚在青城

海燕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的那个秋天,我重新踏进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校门,仿佛走进了一段被封存已久的记忆。校史馆前的石柱依旧矗立,刻着岁月的痕迹,也刻着我们青春的起点。从1938年的厚和寻常小学到1960年正式定名,这所学校承载的不只是历史,还有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回响。那天阳光正好,风里带着青城特有的清爽,像是专程为这场重逢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校门口那栋熟悉的教学楼静静伫立,红底白字的校名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们一群老同学站在石柱旁合影,笑声在校园里回荡。有人指着当年教室的窗口说“我坐那儿”,有人模仿起班主任的口头禅,瞬间把大家拉回了早自习的清晨和晚自习的灯光下。二十年没见,可一开口,还是当年那个调调,一点不生分。那栋楼没变,变的是我们藏在眼角的细纹和藏不住的白发,可站在一起时,心还是挤在同一个课桌前。</p> <p class="ql-block">走过操场边的小径,傅作义先生的雕像静静立在树影之间。我们停下脚步,有人轻声说:“记得吗?当年写作文,人人都说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的誓言像风一样轻,如今听来却沉甸甸的。我们围着雕像站了一会儿,没人拍照,只是静静看着,仿佛在向过去的自己点头致意。</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又聚在一位同学家的小客厅里,沙发上挤着四五个人,茶几上摆着热茶和几块点心。有人翻出泛黄的同学录,字迹歪歪扭扭,写着“友谊地久天长”。我们一页页翻着,念着那些早已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像在读一部只属于我们的小说。屋里的灯光柔和,笑声低了许多,却更暖了。那一刻,不是回忆,而是重逢。</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去了城郊的草原。天空灰白,风吹得衣角猎猎作响。大家站在草地上,有人张开双臂喊:“我是风!”有人学着当年广播体操的姿势比划,惹得全场大笑。我们拍了照,三三两两坐在草地上,聊着孩子、退休、旅行计划。可说着说着,总会绕回那间教室,那个夏天,那场没考好的月考,还有校门口那家五分钱的冰棍摊。</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聚会安排在校内一间宽敞的活动室里,墙上挂着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呼二中校友花甲再聚首”。桌上摆着瓜子、水果和几瓶老酸奶,像是把当年课间抢零食的场景原样搬了回来。大家围坐一圈,有人端着纸杯讲起陈年旧事,谁暗恋过班花,谁在操场被罚跑圈,一桩桩一件件,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仿佛我们都还没老,只是放了个长长的假,如今又聚在了一起。老张突然站起来,学着当年体育老师吹口哨的样子,尖锐又滑稽,全屋爆笑,连窗外的树影都跟着抖了三抖。</p> <p class="ql-block">回城的路上,我和几个老同学并肩走着,路过一座带雕塑的建筑,阳光洒在树影间,斑驳地落在肩上。我们走得不快,话也不多,但每一步都踏实。二十年前的校庆,我们是主角;二十年后,我们是彼此的见证者。路边的杨树还是那么高,风一吹,叶子翻出银白的背面,像极了当年试卷被风吹起的那一刻。有人忽然说:“下次聚会,咱们七十大寿见?”没人接话,可所有人都笑了——那是一种不用承诺也懂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有人拿起麦克风,说要献唱一首当年的校园广播曲。歌声一起,好几个人就跟着哼了起来,调子不准,却格外动情。那一刻,没人计较唱得好不好,重要的是,我们还能一起唱同一首歌。窗外天色渐暗,屋里的气氛却越来越亮,像极了我们那年元旦晚会的夜晚。灯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皱纹里都闪着少年的光。</p> <p class="ql-block">拍集体照时,我们齐刷刷举起那条写着“二中校友花甲再聚首”的横幅,有人悄悄抹了下眼角。不是伤感,是太暖了。二十年,有人远走南方,有人扎根青城,有人当了老师,有人做了医生,可今天,我们又变回了那个穿着校服、骑着破自行车穿过小巷的少年。背景墙上的蓝橙三角装饰闪着光,像是替我们记住这一刻的热烈。快门按下的一瞬,不知谁喊了句“一二三,青春!”我们齐声大笑,笑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每个人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