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青岛与海洋】之约)</p><p class="ql-block"> 入园侧记</p><p class="ql-block"> ——为中国海洋科学的拓荒者竖碑</p><p class="ql-block"> 出了中山公园的西门,对面的那片园林绿地的西北角,史称“万国公墓”。今与整个绿地称为“百花苑”,又称“文化名人雕塑园”。“万国公墓”是德侵占时所建,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此后辟为城市绿地。1990年,青岛市对这片三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园林进行了改造,命名为“百花苑”。</p><p class="ql-block"> 1995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在此修建“文化名人雕塑园”, 并邀请国内著名雕塑家为20名已故青岛籍或客居青岛的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雕塑立像,并于同年国庆节建成并对外开放。如今这里堪称岛城一大文化景观。在20位入园文化名人中,有七位海洋科学家位列其中。就是这些人,为我们这个建置百余年的“东方之珠”,涂上了蔚蓝色的文化色彩,为日后的“海洋科技名城”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此,笔者要说的是初始征求意见的名单中海洋学界只有两位院士:童第周和毛汉礼。最终决定七位入园,是得益于驻青海洋科教单位的领导与专家鼎力推荐,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听取意见并改进了初始的推荐标准而促成的。为此,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的曾呈奎和刘瑞玉等前辈起了重要作用。笔者作为海洋所代表参与了雕塑园建设项目的整个前期工作,直至将工作移交给雕塑家为止。下面讲述一段亲历的故事,以告慰入园的海洋科学拓荒者们的英灵。</p><p class="ql-block"> 那是1995年新年后的一天,所党办的电话响起,我随手抄起了话筒,得知是青岛市委宣传部通知,其内容是请我所派一位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第二天上午到市委宣传部开会。会议议题是“关于青岛市文化名人雕塑园建设项目规划中的入园名人的名单确定和资料汇总问题”。</p><p class="ql-block"> 党办主任崔秀琴同志进门后,我当即作了汇报。崔主任说,正好你管这事,你明天参加这个会,先去听听,回来再说。你也给烈英书记和光友书记报告一下……</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受所党委的委派,作为单位代表如期参会。令我意外的是市委宣传部会议室里与会人员并不多。全体就座后,在椭圆桌的一边就座的市领导有三位:市委副书记程友新、宣传部长孔心田、副市长李乃胜。市领导们曾经多次来所里走访、调研、视察工作,且电视上常见,并不陌生。而另一边就座的加上我才四位,还有一位女士就座于靠门的一端,手边是一台便携电脑。全是生面孔。</p><p class="ql-block"> 会上,首先传达了青岛市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名人雕塑园的决定》。接着,各位领导作了简要讲话。随后,我的邻座自我介绍是宣传部文艺处长魏书训,代表宣传部介绍了前期调研汇总的初步情况,宣布了初步推荐的入园名单。</p><p class="ql-block"> 名单中排在前面的有十多位文化名人,都是已故的文学大家。排在名单最后有两位已故涉海科学家童第周和毛汉礼。此时,我才明白为何只是通知海洋所派人出席这个会议,而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所、海洋局一所等均无人到场。想到此,我脑子有些发懵。似我等阅历短浅之辈,对海洋科学界和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知之甚少,怎能担得起如此重任?</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自报家门的青岛大学和青岛文化局的代表,先后侃侃而谈,针对文学界推荐人选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我憋到最后,才试探性地提了意见:青岛是海洋科技城,海洋科学界已故名人只有两位占比小了。院士头衔不应该成为推荐入园的唯一标准。如:海洋所的建所元老张玺教授,是我们的已故副所长,中国贝类学主要奠基人,他的学术地位与科学贡献并不亚于院士,只因去世过早和其他历史原因而错过了参评院士这班车……我没有想到的是,上述意见得到了三位市领导的肯定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领导们立即表态并果断决定:可与院士比肩齐名的科学界已故人物,除了海洋所还有海洋大学和黄海所、海洋局一所等单位的已故著名学者,应该有他们的代表参加讨论。当即决定:下次会议通知上述的科教单位代表参加讨论并增加除了院士以外的已故著名海洋科学家、教育家的推荐人选。</p><p class="ql-block"> 此前,市委和市政府已经决定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由在座的三位领导分工负责主抓项目落实。筹委会下设数个小组,当日入会者只是资料筹备组。这时孔心田部长亲自宣布小组成员:宣传部文艺处长魏书训(组长)、副处长任黎萍(副组长)、青岛文化局创作室研究员时桂山、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增人、海洋研究所党办副主任刘书明。任务是前期工作筹备,收集推荐已故文化名人名单和调研汇总文化名人资料等。</p><p class="ql-block"> 我身带使命岂敢怠慢,回到所里即向崔主任和李烈英副书记乃至李光友书记一一作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此后数月中,我在党办的日常工作基本转到了其他同志手里,主要精力投入到推荐人选和汇集资料的工作中。 推荐人选和汇集名人资料,要请教仍在科研一线的曾呈奎和刘瑞玉先生等老一辈专家。</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我来到了生物楼四楼曾老办公室门前,轻轻地叩了几下之后,曾老秘书周显铜老师探出头来。我俩目光相对,他啥也没说将头轻轻一点,我顺势进了门儿。只见曾老手持放大镜,正在低头观察着什么,似乎没啥反应。周显铜便故意提着嗓门儿问我,“找曾老?”我马上作答:“是的,有事!书记让我请教曾老。”我俩这一问一答很见效,曾老放下手里的活儿抬头见是我,顺口叫了一声:“老刘!”尽管叫得我不好意思,还是急忙恭敬地回应:“曾老好!还是叫我小刘吧。”曾老笑眯眯放下镜子欠了欠身,周显铜替着回了一句:“叫小刘,你还不够格!”接着曾老又是一个“呵呵,老刘!”…… “老刘”这个称呼,他老人家一直叫到了2004年12 月21日被推进青医附院“ICU”之前。</p><p class="ql-block"> 坐下来之后,我便向曾老汇报了青岛市关于修建文化名人雕塑园的决定,以及第一次推荐入园名单会议讨论情况。我说:“市里前几天召开第一次会议初步推荐的人选中除了十几位文坛故人之外,海洋界的已故科学家只有两位院士:童第周和毛汉礼先生入选。今天来打扰是想请您推荐海洋科学界已故著名科学家的名单,我好在下一次会议上提出咱们的推荐意见。”听到这里,曾老点点头说:“好!好!这个事情有意义。”他沉思一会儿之后,就一口气说出了几个人的名字,有的我知道,有的我还真是没有听说过。他说:“除了童第周和毛汉礼,还有张玺、赫崇本、朱树屏、束星北。你再去问问刘瑞玉,听听他的意见。” 我看他很忙,就起身说:“好的!谢谢曾老!”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朝门口挪步,就在我要出门之时,他又叫了一声“老刘,你回来!”我赶忙又退回他桌前。他说:“请你再加上一位,他叫方宗熙,是老山东大学的,是做遗传学研究的,有贡献的奠基人物。”</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记录本,急忙来到三楼刘瑞玉先生办公室门前,敲敲门无反应,以为是刘先生不在屋内。刚要离开时隐约一声女音:“请进!”我推门一瞧,李笑红(刘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李笑红被安排为刘的秘书。)正在埋头誊抄着什么……而刘先生坐在很旧的布艺沙发上,正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一本红色封面的资料。再一瞅,是在为学生修改博士论文。我侧身绕过放在地上的一堆资料趋步向前,刘先生一边按着扶手弓身说着:“来来来!请进”;一边握住了我的手……。</p><p class="ql-block"> 为了省时,我便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请他过目曾老推荐的人选名单,问是否还有其他人选。刘先生听我汇报,看过名单之后,想了想说:“黄海所有两个人应该都可以进去,一个是曾所长同意推荐的朱树屏。他一生中最厉害的一个成果就是留英期间发明的‘人工海水’配方,叫‘朱氏培养液’。”我说:“他的‘朱氏培养液’,记得听人说过。听说他留学英国的费用是‘庚子赔款’。”刘先生听后点点头。他接着又道出了另一位我从未听说过的名字:“还有一个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他叫林绍文。民国时期就是中央水产试验所(黄海水产所前身)的第一任所长。这个人对‘罗氏沼虾’的研究比较深。他也应该进园。他曾担任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负责联络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长达二十三年。刚好我这还有国外最近发来的一些关于他的研究资料,有文字、有照片,你可以拿去作参考。其他的没有什么了。”这时候,正好有人敲门进来了,室内顿时显得拥挤起来。我双手接过刘先生从身边地上的一堆看似很乱的资料中抽出的一个文件袋走出他的办公(试验)室。</p><p class="ql-block"> 几天下来,又走访了包括吴超元先生等所里的老人,经过数周地收集,整理出一个初步推荐八人名单及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会议到会后,发现除了原班人马外,又增加了黄海所、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地矿部海洋地质所等单位的代表。会上,青岛大学刘增人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市文化局的时桂山教授和宣传部文艺处长魏书训(后任市文物局局长)等先后发言,推荐文学界、教育界文化名人的人选,并提交了包括梁实秋、萧军和萧红在内的十五、六人的名单。科技界代表中,我在发言时,提交了海洋所推荐的八人名单及相关资料。黄海所、海洋大学、海洋局一所等单位的代表均作了认真发言。</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文学界和科技界均有变动:文学界原有名单中的梁实秋、萧军和萧红三位被删掉了。同时新增了一位已故当代著名文学家刘知侠先生。他是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而科技界原有推荐的八人名单中的方宗熙先生也被删掉了。将方先生排除的原因,依稀记得是有人在会上说方先生与“米丘林学派”有关的问题。我当时压根儿就没有听得懂是怎么回事。感到遗憾的是负了曾老追加方先生入园的一片真情。时至今日,只能叹息这个独具匠心的雕塑园留下了一个遗憾。不过,在五六年前一个瑞雪迎春的日子里,笔者曾拜见了海洋大学在校园内为方先生竖立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经过热烈讨论,会议确定了提交市政府审批的20位入园人选名单。他们是:蒲松龄、康有为、高凤翰、王统照、王献唐、吴伯萧、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杨振声、华岗、刘知侠、童第周、毛汉礼、张玺、林绍文、朱树屏、束星北、赫崇本。至此,会议圆满结束,任务基本完成。为慎重起见,大约在4月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孔心田(后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又利用在中央党校培训班学习的机会,带着魏书训、时桂山和我,到中国科学院办公厅通报了有关情况并征求意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肯定与支持。现在看来,这一独具匠心园林式的雕塑园真不愧为是岛城一大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至此,各单位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都长长舒了一口气,大家都为能参加这一凝聚历史的工作而高兴。入园的这些人是本地区近代史上华彩乐章的重要音符。 我们能参加到为这些人“树碑立传”的工作,也倍感荣耀与骄傲 !</p><p class="ql-block"> 在国庆46周年到来之际,雕塑园建成并开放,青岛市为此举行了雕像揭幕仪式。海洋所李光友书记出席了这一活动。那天,《中国科学报》山东记者站站长王美功,所办主任吴宁人,党办的赵清波和我随同前往,有幸第一时间瞻仰了这些名人的风采,领略了艺术家的功力。</p><p class="ql-block"> 今天,昔日推荐七位海洋科学拓荒者入园的我所元老曾呈奎院士和刘瑞玉院士等已先后辞世。2009年曾呈奎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时,海洋所为他竖立了塑像,并与童第周院士塑像一起,将院子里面朝大海较宽阔的绿地辟为纪念园。在这里,童、曾又并肩携手了......。</p><p class="ql-block"> 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副所长,四级职员。(2020年7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图:青岛市政府《青岛市文化名人雕塑碑记》</p> <p class="ql-block"> 下图:市政府审批的20位入园人选名单。他们是:蒲松龄、康有为、高凤翰、王统照、王献唐、吴伯萧、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杨振声、华岗、刘知侠、童第周、毛汉礼、张玺、林绍文、朱树屏、束星北、赫崇本。(本图编辑:孙北林、王淼)</p> <p class="ql-block"> 下图:进入“青岛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的十三位“中国新文化的拓荒者”(本图编辑:孙北林、王淼)</p> <p class="ql-block"> 下图:进入“青岛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的七位“中国海洋科学的拓荒者”(本图编辑:孙北林、王淼)</p> <p class="ql-block"> 下图:童第周 (1902年—1979年)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浙江谨县人。在青岛曾先后任山东大学 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下图:毛汉礼(1919年—1988年),海洋学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浙江诸暨人。曾在青岛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雕塑:凌春德)</p> <p class="ql-block"> 下图:张玺(1897年–1967年),生物学家,海洋湖沼学家,中国贝类学奠基人之一。河北平乡人。在青岛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雕塑:姜伯玉)</p> <p class="ql-block"> 下图:林绍文(1907年—1990年),生物学家,中国水产养殖学奠基人之一。福建漳州人。在青岛曾任山东大学生物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中央水产养殖实验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首任所长等职。(雕塑:邢成林)</p> <p class="ql-block"> 下图:朱树屏(1707年—1976年),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中国海洋生态学和海洋水产学的奠基人之一。山东昌邑人。曾在青岛任山东大学生物学教授兼系主任,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下图:束星北(1907年—1983年),物理学家,中国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江苏邗江人。曾在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青岛医学院教授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等职。(雕塑:沈文强)</p> <p class="ql-block"> 下图:赫崇本(1908年—1985年),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辽宁凤城人,满族。曾在青岛任山东海洋学院教授、副院长等职。(雕塑:潘希柔)</p> <p class="ql-block"> 青岛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岛与海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图:孔心田部长与魏书勋、刘书明到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汇报后前往景区参观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下图:汇泉之夜———远眺夜幕下的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青岛市南海路的园区。</p> <p class="ql-block"> 下图: 享誉海内外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和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内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下图:享誉海内外的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内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供稿、摄影:刘书明,字:波鸣,号:耕海村夫。 早年入伍海军北海舰队,军旅二十载;后转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履职二十五载而告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