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教学设计,点亮育人微光——G2001“一对一”精准帮扶县教师培训第五天纪实

龙沼镇中心校徐晓伟

<p class="ql-block">  当秋阳漫过培训教室的窗棂,当思维的火花在教研桌前碰撞,G2001“一对一”精准帮扶县教师培训迎来了最具“烟火气”的环节——第五天第三轮提升诊断研磨课。这不是简单的教学设计“过筛”,而是一场跨越数学的逻辑、语文的诗意与科学的严谨的教育智慧盛宴,更是一次从“教”到“育”的深度叩问,让每一份教学设计都在研磨中焕发育人的温度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p> 以“精准”为钥,开启教研新程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日,时光在参训教师的笔尖与研讨声中悄然流转。作为本次帮扶培训的“核心引擎”,第三轮提升诊断研磨课打破学科壁垒,以“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实践落地”为双轮,将数学的理性思维、语文的情感浸润、科学的探究精神熔于一炉。从教案的字斟句酌到课堂环节的反复推演,从教学难点的拆解策略到评价方式的创新设计,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精准赋能教师,最终惠及学生”的培训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多学科绽放光彩,教学设计见真章 <p class="ql-block">(一)课堂展示:让知识在情境中“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徐晓伟老师《倒数的认识》:用“逻辑之美”叩开数学大门</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的课堂,是一场“发现式学习”的生动实践。以8道分数乘法算式为“钥匙”,他引导学生沿着“观察算式—分类特征—归纳定义”的路径自主探索:当学生发现“乘积为1”的算式中,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恰好颠倒位置时,“倒数”的概念便不再是生硬的定义,而是学生亲手“挖掘”出的数学规律。</p><p class="ql-block"> 面对“求整数倒数”的难点,徐老师一句“5的分子分母是什么”的追问,如同一盏明灯,让学生自然将整数转化为“分母是1的分数”,巧妙突破认知障碍。而分层设计的星级评价表,不仅检验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收获数学学习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马诗雨老师《秋天的雨》:用“诗意之境”浸润语文课堂</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一幅多彩的画卷,而《秋天的雨》就是打开这幅画卷的钥匙。”马老师的导入,瞬间将学生带入秋的意境。多媒体课件中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徐徐展开,实物教具让“五彩缤纷”不再是抽象的词语;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模仿果实“你挤我碰”的灵动语气,让文字仿佛长出了翅膀,飞到了铺满落叶的秋日田野。</p><p class="ql-block"> “随文识字”的智慧更藏在细节里:讲“爽”字时,马老师结合秋天“清爽”的体感,让学生在感受中记住字形;品“五彩缤纷”时,她引导学生想象“阳光洒在树叶上,颜色在闪动”,让词语不仅有“数量”,更有了“动态之美”,真正实现了“语文即生活”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李心阳老师《0的认识和加减法》:用“生活之趣”点燃数学思维 </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课堂,是儿童视角与数学逻辑的完美融合。大屏幕上,大熊猫一口口吃掉竹笋,从3根到2根、1根,最后空空如也——“0表示没有”的含义,在孩子的笑声中悄然理解;拿起直尺,孩子们发现“0在最前面”,“0是起点”的认知便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在“0的加减法”探究中,“小鸟飞走”“青蛙跳来”的情境题让抽象的算式有了生活温度:学生从“3只小鸟都飞走,剩下0只”中总结“相同数相减得0”,从“4只青蛙加0只,还是4只”中发现“一个数加0得原数”。最动人的是德育渗透的“无痕”——当李老师问“0的‘没有’让你想到什么”时,孩子们说出“要珍惜粮食,别让盘子变空”,知识教学与品格培养在此刻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  (二)说课展示:让设计有“理论深度”,更有“实践温度</p> <p class="ql-block">1.靳琳老师《位置与方向》:以“空间观念”为核,让学习“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靳老师的说课,紧扣“培养空间观念”的核心目标,设计的“校园寻宝”“方向迷宫”活动让人眼前一亮。她结合皮亚杰的空间认知发展理论,说明“为什么要让学生在校园里找方向”——低年级孩子的空间思维需要“真实场景”支撑,而非纸上谈兵。从“教室的东、南、西、北”到“校园里的大树在教学楼的哪一面”,活动设计层层递进,让抽象的方向知识变得可感、可做。</p><p class="ql-block">2. 王鑫禄老师科学课:以“实验探究”为魂,让严谨与趣味并存</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以“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为例,将说课的“专业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为什么选硬币不选纸片”的材料选择,到“滴水量如何记录更准确”的细节设计,再到“提醒学生别让水洒到桌上”的安全提示,每一步都透着科学课的严谨。更巧妙的是跨学科融合——让学生用数学方法记录“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并绘制数据图表,科学的“探究精神”与数学的“数据分析”在此完美结合。</p> 既“点出亮点”,更“指明方向” <p class="ql-block">  在评课研课环节,导师也提出了“接地气”的改进建议:针对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问题,建议明确“任务单+时间轴+角色分工”;针对说课“理论与实践脱节”,提出“用问题驱动”——多问“这个活动能解决学生的什么困难”“为什么这个方法适合我的学生”;针对评价方式,建议增加“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让评价从“教师单向判断”变成“学生主动反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培训也让问题更清晰:部分教师在“理论转化为实践”时仍有困惑——靳琳老师的说课中,空间认知理论与“校园寻宝”活动的衔接还可更紧密;王鑫禄老师的实验设计,对“学生可能滴太快导致数据不准”的预判不足。这些问题,成为后续培训的“精准靶点”。</p> <p class="ql-block">  针对问题,导师团队提出明确方向:一是增加“微格教学”环节,让教师在10分钟的模拟课堂中,专项练习“如何提问更有效”“如何评价更激励”等细节;二是开展“跨学科案例研讨”,比如“数学的‘位置’如何与语文的‘游记’结合”“科学的‘植物生长’如何与数学的‘数据记录’联动”,推动学科间的深度融合</p> 以研磨为笔,书写帮扶新篇 <p class="ql-block">  一场研课磨课,不仅是教学设计的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从数学的逻辑严谨到语文的诗意灵动,从科学的探究创新到说课的专业深度,每一位参训教师都在“设计—展示—研讨—改进”的闭环中,收获着专业成长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未来,G2001“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将继续以“实效性”和“创新性”为航向,让每一次研磨都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让每一份教学设计都成为照亮学生成长的“微光”,助力县域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最终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县域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