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彭光新</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0927</p>
<p class="ql-block">地点:重庆渝北龙头寺公园</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2066</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半,空气里浮动着21度的微凉,像一捧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清冽却不刺骨。我沿着龙头寺公园的木栈道缓步前行,脚底传来轻微的咯吱声,仿佛踩在秋的脉搏上。荷塘静卧在晨光初启的角落,水面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也映出那些或绿或黄、或挺立或垂首的荷叶。它们不再有盛夏时的张扬,却多了一份沉静的韵味——那是时间写在水面上的诗。</p> <p class="ql-block">荷叶层层叠叠铺展在水面上,翠绿仍是主调,但边缘已悄悄爬上枯黄的痕迹,像被岁月轻轻咬了一口。几片新生的小荷叶浮在水面,卷曲如拳,努力向上伸展,与身旁老去的叶片形成奇妙的对照。水很静,静得能听见露珠从叶面滑落的轻响,滴入水中,漾开一圈圈细不可察的涟漪。这塘里的生命,正以最自然的方式交接着季节的接力棒。</p> <p class="ql-block">越往深处走,秋意越浓。荷叶的颜色愈发斑驳,从深绿过渡到金黄,再到焦褐,像调色盘被打翻在水面上。一些叶子已完全枯萎,蜷缩成干枯的扇形,斜倚在水面上,茎秆却仍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坚持最后一丝尊严。倒影在水中随波轻晃,虚实交错,竟比实景更添几分朦胧之美。这一刻的荷塘,不是衰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丰盈——它把繁华落尽后的静美,毫不掩饰地摊开在晨光里。</p> <p class="ql-block">阳光渐渐明亮起来,斜斜地洒在荷塘上,给枯黄的叶片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风起时,几片残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细响,像是低语,又像是叹息。茎秆密集交错,红褐色的线条在光影中勾勒出疏密有致的轮廓,宛如一幅水墨未干的写意画。水面上漂浮着零星落叶,随流缓缓移动,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告别仪式。这景致不悲不喜,只是静静地存在着,把“残荷听雨”的意境,悄悄种进了这个秋晨。</p> <p class="ql-block">有几片荷叶依然翠绿如初,倔强地挺立在枯黄的背景中,像不肯退场的舞者。它们与干枯的同伴并肩而立,绿与褐交织,生与逝共存,构成一种奇异的和谐。水面如玻璃般平静,将这一切完整地复制到水下世界,上下对称,真假难辨。我忽然明白,所谓“晨韵”,不只是光影与色彩的交织,更是生命轮回在某一刻的凝固——它不回避凋零,却也因此更显温柔。</p> <p class="ql-block">靠近岸边的一角,几片完全枯萎的荷叶低垂着头,边缘卷曲,表面布满斑驳的纹路,像老人手背上的青筋,写满时光的印记。茎秆细长,呈红褐色,斜插在水中,与倒影连成一条条倾斜的线,切割着水面的宁静。风过处,一片残叶轻轻翻转,露出背面灰白的肌理,仿佛在展示它曾经历的一切。这画面没有喧嚣,只有一种深沉的静谧,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但那哀愁并不沉重,反倒让人心里柔软。</p> <p class="ql-block">莲蓬也加入了这场秋日的叙事。有的已干瘪成棕褐色,低垂着头,像沉思的老者;有的还保留着淡黄的色泽,仿佛在等待最后的成熟。它们与残荷相伴,茎秆一同在风中轻颤,构成一幅层次丰富的画面。水中的倒影将这一切拉长、柔化,让原本萧瑟的景象多了一层诗意的滤镜。我蹲下身,看一片落叶缓缓漂过,它掠过莲蓬的影子,又滑过一片半卷的荷叶,像在完成一次小小的巡礼。</p> <p class="ql-block">这塘里的荷,早已过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却在褪去繁华后,显露出另一种风骨。它们不再争艳,只是安静地站着,任风吹、任露打、任光阴一寸寸剥去颜色。而正是这份坦然,让整个荷塘在清晨的微光中,散发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韵致——那是属于秋天的、属于清晨的、属于残荷独有的晨韵。</p> <p class="ql-block">暖色调的光影洒在水面上,荷叶与茎秆交织成一片斑驳的网。枯黄与翠绿并存,干枯与生机同在,仿佛自然在告诉我们:凋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21度的清晨,不冷不热,恰如这塘水,温吞却清醒。我站在这里,看一片残叶随风轻颤,忽然觉得,所谓诗意,不过是在某个清晨,愿意为一片枯荷停下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