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揽胜

杨效成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亦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早已蜚声海内外。来朔州旅游,应县木塔是首选之地。从朔州东站乘高铁到应县20分钟不到,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尽管已从媒体上多次看过应县木塔,但亲临塔下看木塔,还是感到震撼;直观感觉该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比一般的塔要高大、粗壮,气势不凡。</span>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著名的杭州六和塔塔高59.89米,应县木塔比六和塔要高出7米多。应县木塔底部直径30.27米,底层空间犹如厅堂,里面供奉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四个力士扛着莲花宝座,四周墙壁上有精美的壁画,游人围绕佛像瞻拜。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现八角形,巍峨耸立,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建成已逾千年,纯木结构,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强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古人建塔结构设计的奥妙,工匠技艺的高超,令人叹服。现在由于木塔已发生倾斜,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游客已不能登塔游览了,完全可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景区内还有一座净土寺,与应县木塔相距约三百米。净土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后残破。在金天会二年(公元 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净土寺。现存大雄宝殿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尚存金代原貌,端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2006年5月25日,净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最美的天宇,它的设计和装饰体现了古代建筑美学思想和象征意义,其中“藻”含义华丽,而“井”象征水源,寓意水能克火,预防火灾。这种装饰性结构主要出现在宫殿、寺庙和佛坛等尊贵的建筑物中,显示了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尊崇地位和美学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净土寺大雄宝殿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宫楼阁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宋辽金时期杰出的小木作精品,弥足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  1933年秋,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之遥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说应县有三件宝:一是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这其中让梁先生称赞不已的后两件宝都在净土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石獅</p> <p class="ql-block">现在变成这样了</p> <p class="ql-block">  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相传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崇福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p><p class="ql-block"> 崇福寺现有五进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金刚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两侧为钟鼓楼、文殊堂、地藏堂。其中,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金刚殿为清代遗构,山门为新建,其余皆为明代遗构。是现存规模最大的辽金三大佛寺之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朔州历史上是边关,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地区。崇福寺受到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影响,不同于汉传佛教的寺庙,风格独特。崇福寺殿堂体量巨大,殿宇高耸,屋顶坡度平缓,出檐巨大,大气磅礴。<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传佛教寺庙的主殿是大雄宝殿,崇福寺的主殿是弥陀殿。汉传佛教寺庙殿堂挂横匾,崇福寺殿堂挂竖匾。</span></p> <p class="ql-block">  朔州崇福寺核心建筑是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是中国现存极为珍贵的金代原构建筑,且保存完好,是国家级瑰宝。弥陀殿内的金代彩塑一共有九尊,皆位于佛坛之上,其中主像三尊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这些塑像形态逼真,表情生动,是金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三尊佛像身后的背光、殿堂墙壁上的壁画极为精美。弥陀殿檐下悬挂的竖匾,高4.2米,宽2.7米,每个字直径达0.9米,是辽金时期最大的华册式牌匾,被誉为“中华名匾”。</p> <p class="ql-block">主佛须弥座下的小佛像,放大看也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墙上壁画的佛像仔细看还留着小胡子。</p> <p class="ql-block">  走进崇福寺,尤其是弥陀殿,能感受到一种原始、雄浑、苍劲的宗教力量,能叩动心灵。</p> <p class="ql-block">结束在朔州游览,我们分头行动,老哥去了雁门关,雁门关在朔州代县,交通方便。雁门关我去过了,这次我去了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去走西口。</p> <p class="ql-block">  “走西口”,是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民众通过长城关口(如杀虎口、府谷口、独石口)向内蒙古草原迁徙垦荒、经商的活动,持续约四百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之一。迁徙移民路线分两条:向西经杀虎口进入蒙古草原,向东经张家口出关。康熙年间清政府放宽政策,允许汉民持"龙票"进入蒙地经商,旅蒙经商由此兴起。晋商通过杀虎口商道参与中俄贸易,促进归绥、包头等城镇兴起,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正是这段经历。</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位于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平集堡南门外的苍头河上。此桥建于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年)桥长24·4米,宽6.75米,径跨14米。桥体是用深灰色的石灰岩砌成。移民从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经过广济桥聚集至杀虎口,办理通关手续后,向北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广济桥成为走西口的起点标志。</p> <p class="ql-block">  我正行走在走西口的古道上,将由“平集堡”,进入杀虎口,再出“安澜门”,前往通顺桥。</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这条古道上,有无数昼夜兼程,贩运货物的商人驮队以及背井离乡走西口讨生活、谋生存的人。深深的车辙印,就是印证。</p> <p class="ql-block">  走西口见证了当年谋生存与创业的艰辛,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很多人走西口意味与家人的生死离别。首先是过杀虎口关隘。有民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心还在抖。”过了关口,在走西口的路上,往往要经历自然灾害的暴风雨雪摧残和土匪袭击的双重打击。再有途经沙漠地带,荒无人烟,迷路、挨冻受饿,病死、饿死、困死的也不再少数。三百年间走西口的路上,随处可见累累白骨。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脍炙人口的</span>山西河曲的地方民歌《走西口》将一对新婚夫妇难舍难分、生离死别的悲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凄婉、缠绵的歌声,听了让人落泪。</p> <p class="ql-block">平集堡城门楼。平集堡在杀虎堡南端,是进入杀虎口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杀虎堡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属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杀虎堡原名叫杀胡堡,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西征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了缓和民族关系,将长城沿线的杀胡口、阻胡堡、虐胡堡、败胡堡等与“胡”相关的堡、关、口全部更名为“虎”。</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堡视频。这里现在是影视拍摄基地,房屋是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杀虎堡遗址</p> <p class="ql-block">残留城墙</p> <p class="ql-block">  安澜门。“安澜”一词意为“使波澜安定”,引申为“祈求太平、安定边界”。这个名字本身就寄托了清政府希望边疆和平、民族和睦的愿望。对于即将踏上未知旅途的走西口人来说,穿过这道门,也祈求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  安澜门是“走西口”通道上最关键、最具象征意义的那道门。安澜门并不是杀虎堡的门,而是清代在杀虎堡外、横跨在通道上修建的一座城门楼。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关隘大门。当年走西口的人,先在杀虎堡办好通关手续,从杀虎堡西门(西口)出来,走上通往关外的道路,再穿过安澜门,正式进入内蒙古地区。因此,安澜门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所有从山西经杀虎口进入内蒙古的商旅、移民、车马,都必须从安澜门下的门洞通过。可以说,几乎每一个“走西口”的先辈都曾从这座门下走过。</p> <p class="ql-block">  从安澜门出来,走过一段古道,就来到通顺桥。通顺桥,顾名思义,寓意一路通达、顺畅。该桥是西口古道往内蒙去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新建的杀虎口景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晋蒙交界处,大同至呼和浩特公路由此通过。新建长城城墙、烽火台及右玉县博物馆,烽火台连接一段明代夯土城墙。开发时由于长城及杀虎口面貌改变较大,曾引发争议。</p> <p class="ql-block">明代古长城</p> <p class="ql-block">右玉博物馆前的康熙西征塑像。</p> <p class="ql-block">  现在旅游团队包括一些自驾游客,大都是把车开到景区后下车游览,这样顺路、方便。游览即爬一爬城墙、参观一下博物馆,再到通顺桥周边转转,很少有去旧杀虎口遗址的。那里距景区较远,路也不好,大巴过不去。须注意的是:在景区内游览要辨清走西口的方向,方向反了,走的就是回家的路了,意义就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走西口的都是些旅游的老头老太。西口古道,物是人非,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  在右玉县城包车去的杀虎口,在回县城的途中,热心的师傅特地带我去右玉古城看看,这是一座原汁原味古县城,城区四周有土城墙围着,城里没有一幢楼房。右玉县古称右卫县,古卫古县城现在改为右卫镇。要特别感谢这位刘姓师傅,他开车先带我去了广济桥、平集堡遗址,然后按走西口的路线游览,刘师傅还给我当导游,帮我拍照,我爱旅游,去过不少地方,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热心的人,真的感谢他!</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心十字街口</p> <p class="ql-block">古城南门</p> <p class="ql-block">古城北门</p> <p class="ql-block">晋北实业银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