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9.3阅兵所想起的(10)

王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9.3阅兵所想起的(1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铭记历史,永世不忘一</b></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我们,回顾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无论是耳闻的英雄故事,还是目睹的历史遗址,都在无声地告诫我们:历史不容遗忘。不只是亲历者不能忘,我们这一代不能忘,更要让下一代、下下一代铭记于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我在整理遗物时,特意寻出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小包——那是他童年求学时用过的课本,如今已是弥足珍贵的遗存。</p><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尚在小学五六年级,暑假在家翻箱倒柜寻书解闷,在一只旧木箱的底层发现了这个用粗纸包裹、四角浸蜡的小包。好奇打开,竟是几本油印的课本,封面印着“晋察冀边区初小国语课本”几个字,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繁体字密布其间。幸而我早年曾学过些许繁体,又经历过由繁入简的过渡,勉强能读。那些课文多讲述抗日英雄事迹,虽印刷简陋,却字字千钧,深深烙印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河北冀中平原,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距日寇据点仅两三里路,敌我拉锯频繁。父亲曾回忆,鬼子一来,师生便迅速将课本埋入地下,人则四散躲避;待敌人退去,再挖出书本继续上课。为防潮防损,他们甚至在书角涂上蜡油,用心良苦,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全家迁居北京,这几本书随之完成第一次迁徙。1970年,又随父亲工作调动远赴陇东黄土高原,住过山沟窑洞,辗转西峰,最终重返北京。十余年间,几经搬迁,无数物件散失殆尽,唯独这个小包,被父亲视若珍宝,始终妥善保存。</p><p class="ql-block"> 这九本课本,包括初小国语读本、高小国语课本、常识与地理等,均由晋察冀边区政府教育处编印或翻印,距今已逾八十年。纸页虽薄,却承载着一个民族在战火中坚持教育、赓续文脉的坚韧意志。</p><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历时半年,将这九本书逐一翻拍,逐字转为简体录入,重新整理成册。这一过程,如同重走一遍父辈的求学之路,也是一次心灵的朝圣。课本中既有对抗日军民的深情讴歌,也有对共产党与边区政府的真挚热爱;既饱含对日寇暴行的切齿痛恨,也洋溢着对民主自由新中国的热切向往。整理完毕,我将打印装订的册子分送兄弟姐妹及子孙各家,愿这微光薪火相传,提醒后人勿忘来路,勿忘牺牲,勿忘信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