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灯光幽微,一幅幅仿佛从梦境中流淌而出的画面,其中一幅以红、黄、蓝为主调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色彩在黑色背景上如液态星河般涌动,不规则的形态像是时间尚未凝固的痕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的镜头从不只是记录,而是在捕捉情绪的流动、宇宙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陈缺老师的影像世界,常让我联想到深邃的夜空与未知的星域。他擅长用深蓝与黑构建出一种近乎冥想的氛围,而青色与白色的线条则如流星划过寂静,在画面中舞动出强烈的节奏感。那些看似随意却极具张力的曲线,并非刻意绘制,而是他在长时间曝光与多重叠影中,让光与影自行对话的结果。他曾说:“我想拍的,不是眼睛看见的,而是心感受到的。”于是,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色彩与线条,更是一种通往内在深处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令我久久驻足的作品,背景是明亮的金黄,仿佛晨曦初照,其上交织着蓝、红与黑的流动线条,宛如生命在清晨苏醒时的躁动。那些弯曲而不规则的痕迹,像是风的指纹,又像是记忆在时间中留下的褶皱。陈缺老师并不追求具象的表达,他更愿意让观者在抽象中找到自己的故事。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艺术的意义,不在于告诉你答案,而在于让你愿意提出问题。”</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创作序列中,有一类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些充满动感与生命力的波浪状纹理,像是颜料在水中缓缓扩散,又似思绪在意识边缘游走。红、黄、蓝三原色在他手中不再是简单的色块,而是情绪的载体——热烈、希望、冷静,在暗色背景的衬托下愈发鲜明。这种视觉上的流动感,并非来自后期处理的炫技,而是他对光影轨迹长期观察与实验的结晶。他说,每一次快门的开启,都是一次与未知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若说他的某些作品如梦似幻,那么另一些则带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张力。一幅以红与黑为主调的画面,红色如血液般在黑暗中蔓延,缓慢而坚定,仿佛某种不可逆转的命运正在展开。黑色背景吞噬了边界,让红色显得更加刺目与鲜活。这不是一幅让人感到舒适的影像,但它真实——真实得如同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言说的恐惧与渴望。陈缺老师从不回避黑暗,他相信,唯有直面幽暗,才能真正理解光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而当我看到他一组融合蓝、红、黄、绿的作品时,又仿佛走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色彩在这里不再是对立,而是共舞。波浪与漩涡般的线条交织成一片欢腾的海洋,像是节日的焰火,又像是灵魂在自由状态下发出的呐喊。这组作品让我想起他曾提到的童年记忆:小时候住在海边,夜晚常能看到渔火在海面上摇曳,那一刻,天、海、光、人,仿佛融为一体。或许正是这份来自生命早期的感动,一直潜藏在他的创作底层,化作如今这一片斑斓的流动之境。</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有一类格外宁静的存在。黑色背景上,蓝、黄、绿的线条如溪流般轻柔蜿蜒,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从容的呼吸。它们不像在奔腾,而是在低语,诉说着某种关于平衡与和谐的秘密。这样的作品适合在深夜静静凝视,仿佛能听见内心的回响。陈缺老师说,这是他最接近“冥想状态”时拍下的影像——当思维停止,光便开始自己书写诗篇。</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以蓝与黄为主的作品,蓝色如暗潮涌动,黄色则如闪电穿行其间,两者在黑幕般的背景中形成强烈的对比与互动。这种层次感不仅来自色彩的叠加,更源于他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他常使用长时间曝光与多重投影技术,让不同瞬间的光影在同一画面上共存。于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某一刻的定格,而是一段被压缩的旅程,一场关于存在与消逝的视觉沉思。</p>
<p class="ql-block">陈缺老师从不称自己为“摄影师”,他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个“光的拾荒者”。在他看来,摄影不是复制现实,而是用镜头去聆听那些看不见的声音,去触摸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他的作品没有人物,却处处是人;没有故事,却充满叙事。每一幅画面,都像是一封写给宇宙的情书,用色彩与流动的线条,诉说着孤独、渴望、宁静与爆发。</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习惯快速浏览的时代,他的影像提醒我们:慢下来,去看,去感受,去让眼睛成为心灵的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