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是邯郸特有的优势文化资源,她是先秦以来赵地文化的凝结,蕴涵了深刻的寓意和深邃的哲理,她所孕育的变革图强、开放包容、厚德重法的精神,是邯郸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造父与赵简子</p><p class="ql-block">造父,赵氏始祖,嬴姓,擅长御马之术。周穆王时担任首御,曾为平叛徐偃王之乱立下汗马之功,周穆王因此特赐造父以赵城为邑(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赵氏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赵简子,名鞅,又名志父,造父后人,春秋时晋国的正卿,赵氏孤儿赵武之孙,约30岁时继承爵位。他革鼎立新,使赵氏家族异峰突起,为古赵邯郸的"开山鼻祖",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p> <p class="ql-block">赵奢与赵括</p><p class="ql-block">马氏始祖赵奢,赵国名将,生活于赵武灵王至孝成王时期。初任赵田部吏,主收租税,不畏权贵。旋被擢拔主治国赋,国赋大平。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前270年,秦军进攻阅与,诸将认为道险难救,他率军驰援,先侦察敌情,佯屯兵观望,继而卷甲急奔战地,居高临下,大破秦军,因功封马服君,赵奢的后代就以封号为姓,就是马氏。</p><p class="ql-block">赵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p> <p class="ql-block">三曹与七子</p><p class="ql-block">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占据邺城(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在文化上废除汉代崇尚的经学和清谈,倡导新的文化,并招揽一批贤才汇集邺城,这一时期以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和女诗人蔡文姬为代表,所做诗歌风骨遒劲,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被后世尊为"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领袖用成语</p> <p class="ql-block">围魏救赵、纸上谈兵</p> <p class="ql-block">盛气凌人</p> <p class="ql-block">不教而诛</p> <p class="ql-block">于安思危</p> <p class="ql-block">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锲而不舍</p> <p class="ql-block">四海一家</p><p class="ql-block">积水成渊</p> <p class="ql-block">二、浴血抗战 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邯郸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p><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山脉,茫茫翼南平原。八十年前,在外敌入侵、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英雄的邯郸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配合八路军一二九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战争洪流中,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用血肉之驱铸成了打击日军,抵御外辱的铜墙铁壁,奏响了一曲英勇不屈、气壮山河的抗战凯歌。</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邯郸沦陷</p> <p class="ql-block">日军暴行</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日军在邯郸境内制造惨案8837起,致使百姓死亡41770人,伤残10947人。其中制造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惨案达11起,一次死亡十人以上惨案71起,一次死亡五人以上惨案166起。日军制造惨案的手段血腥,令人发指。</p> <p class="ql-block">同仇敌忾</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朱德、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范筑先(1882-1938),馆陶人。193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1937年11月,日军侵犯鲁西北,他坚决抵制韩复渠向黄河以南撤退的命令,通电全国,"誓死留鲁西北抗战,坚决不退黄河南"。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他在鲁西北收编组建了6万人的抗日武装,并在一年间率部与日军作战80余次,多次重创日军,收复失地多处,成为闻名中外的抗日名将。1938年毛泽东曾两次亲笔致信范筑先,称赞他守土抗战的伟大义举。1938年11月15日,在保卫聊城战役中身受重伤,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杨秀峰、宋任穷</p> <p class="ql-block">朱德诗句</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左权</p> <p class="ql-block">左权</p> <p class="ql-block">左权墓</p> <p class="ql-block">太行女杰李才清(郭二嫂)(1902-1989)</p><p class="ql-block">河北涉县人。1942年5月反"扫荡"斗争时,李才清一家人将5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和干部分散隐藏在庄子岭周围的18个山洞里,不分昼夜照顾伤病员。他们先后经庄子岭向外线转移,重返战场,战士们称李才清为"伟大的母亲"。李才清还将八路军后勤部托她保管的32驮冀南银行钞票、8箱银器、几驮军用服装和药品妥善掩藏,"扫荡"结束后一件不缺统统归还部队,并牢记嘱托,几十年严守秘密,直到1986年《人民日报》采访她时,她的事迹才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地雷战</p> <p class="ql-block">抗战歌谣</p><p class="ql-block">鬼子把炮楼下,心里只害怕。</p><p class="ql-block">大道不敢走,顺着小路爬。</p><p class="ql-block">刚刚一拐弯,挨了地雷炸。</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张怀宣(探得日伪情报)</p> <p class="ql-block">舍身跳崖黄君珏</p> <p class="ql-block">邯郸抗战老兵</p><p class="ql-block">1.胡光志 2.杨直轩(1911—1969) </p><p class="ql-block">3.赵书贵(1926—2001) </p><p class="ql-block">4.王志书(1929—1998)</p><p class="ql-block">5.姚孟祥 6.田仕周(1914—1978)</p> <p class="ql-block">1.杜仕林 2.顾超 3.张桂清 4.李俊</p><p class="ql-block">5.鲍秀山 6.张国栋</p> <p class="ql-block">1.赵清陈 2.刘仕兰 3.廉朝仲</p><p class="ql-block">4.郭金全 5.王淑霞</p> <p class="ql-block">正义必胜</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高树勋将军</p> <p class="ql-block">率部起义</p> <p class="ql-block">邯郸战役</p> <p class="ql-block">研究战略反攻</p> <p class="ql-block">解放新篇</p> <p class="ql-block">军歌</p> <p class="ql-block">郑律成</p> <p class="ql-block">陈光华、石鼎</p> <p class="ql-block">赵树理</p> <p class="ql-block">百团大战</p> <p class="ql-block">陈庚</p> <p class="ql-block">杨秀峰</p> <p class="ql-block">叶成焕</p> <p class="ql-block">响堂铺伏击战</p> <p class="ql-block">神头岭战斗结束,士兵们穿上缴获的日军军服。</p> <p class="ql-block">三、溢泉湖“湿地雁影”摄影获奖作品</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2日﹣10月21日</p><p class="ql-block">春天的风拂过粼粼湖面,唤醒了湿地的万千生机。我们以光影为笔,以自然为卷,为您呈现这场"湿地雁影"溢泉湖生态摄影获奖作品展。这里凝聚着摄影者们对生命之美的凝视,也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p><p class="ql-block">溢泉湖,这片镶嵌在华北大地上的生态明珠,以它四季更迭的容颜庇护着南来北往的候鸟,尤其是那些优雅的雁影﹣﹣它们掠过水面的弧线,既是生命的轨迹,也是时间写给大地的诗行。</p><p class="ql-block">活动开展以来,吸引了省内外各地摄影爱好者参与,共收到300余名摄影爱好者,2000余张摄影作品。活动本次展出的获奖作品,是摄影爱好者历时四个月记录的珍贵影像中遴选而出的精品。有的定格了晨曦中雁群振翅的刹那辉煌,有的捕捉了暮色里水天一色的静谧深沉,更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观世界:一茎芦苇的摇曳、一滴露珠的倒影,无不诉说着湿地生态系统精妙绝伦的造物智慧。</p><p class="ql-block">这些影像背后,是摄影人踏破晨露的足迹与漫长守候的耐心。他们用镜头语言完成了对生态保护的无声倡议﹣﹣当您看到蓑羽鹤在浅滩优雅起舞,或是发现镜头下湿地植被如何为无数生灵编织生存网络时,定能感受到这份视觉震撼所传递的生态觉醒。更通过同一机位不同时节的对比,直观呈现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的深远影响。我们期待这场展览不仅能带给您审美享受,更能唤起公众对湿地和鸟类保护的关注。每一顿精彩瞬间都是大自然馈懑的礼物,而守护这份馈赠,需要镜头后的每一双手共同参与。通过这次摄影展,充分展示溢泉湖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野生鸟类,同时,加强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溢泉湖景区在周边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p> <p class="ql-block">水墨春秋</p> <p class="ql-block">乐在“骑”中</p> <p class="ql-block">小憩</p> <p class="ql-block">眷恋</p> <p class="ql-block">起航</p> <p class="ql-block">守望窑火</p> <p class="ql-block">湖光掠影</p> <p class="ql-block">万雁来朝</p> <p class="ql-block">溢泉圣境</p> <p class="ql-block">踏上征程</p> <p class="ql-block">乐在“骑”中</p> <p class="ql-block">湿地觅食</p> <p class="ql-block">喜报</p> <p class="ql-block">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美丽溢泉湖</p> <p class="ql-block">四、邯郸古代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是古代丰富审美观念的表现,不仅蕴含了精彩而深邃的思想内容,而展示了日臻成熟的创作技巧和手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吸收的能力和创造才能,是中华民族在自己深厚文化土壤上对佛教的再创造,是中国人民传统思想与时代精神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文明的巍峨丰碑,这些无与伦比的佛教造像永远深刻而动人。</p> <p class="ql-block">大夏之都、唐风流韵</p><p class="ql-block">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建立大夏政权,并一度在洺州建都,先后与隋军和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在山东、河北一带鏖战。窦建德战死后,其部将刘黑闼继续战斗。李世民在洺水上游决堤冲击刘黑闼军,一举收复河北一带,大夏农民起义军逐渐消亡。</p><p class="ql-block">唐初,邯郸境内的魏州(大名)、洺州(永年)、磁州(磁县)三州崛起。唐初窦建德建都洺州,唐中后期开始,魏州成为魏博镇治所,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魏博镇、昭义军、天雄军节度使等藩镇相继在这一带称雄长达二百年左右,使得魏州成为当时黄河以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p> <p class="ql-block">一渠逶迤、运河永济</p><p class="ql-block">隋代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七百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是历代王朝沟通南北经济、运输的重要通道,同时也起到沟通南北文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作用,穿越邯郸的永济渠为其中重要一段。</p><p class="ql-block">永济渠是继通济渠、邗沟之后,大运河中的重要河段。公元608年,隋朝开始了永济渠的开凿,它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沟通了黄河与海河流域,是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战时输送人员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宋元时期,被称为"御河",成为南北运河中极为重要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僧一行、李君羡</p> <p class="ql-block">程务挺、李法言</p> <p class="ql-block">砂石弟子像</p><p class="ql-block">砂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大型石刻</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p><p class="ql-block">相传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故称武灵丛台。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p> <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久</p><p class="ql-block">诗书继世长</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立像</p> <p class="ql-block">白石佛立像</p> <p class="ql-block">精美石雕</p> <p class="ql-block">水浴寺石窟</p><p class="ql-block">又名小响堂,现存洞窟4座。其中保存较好的西窟有北齐武平五年的题记,是北齐社会中层开凿的一个洞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齐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佛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隋唐造像</p> <p class="ql-block">石雕罗汉</p> <p class="ql-block">常乐寺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邯郸市西南峰峰矿区鼓山脚下。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改名为智力寺,宋代嘉佑年间(1056-1063年)改名为常乐寺。常乐寺旧有"河溯第一古刹"之称,上世纪40年代被毁。上世纪60、70年代,文物部门曾在遗址上发掘出一批雕刻精美的唐代红砂石佛造像,印证了常乐寺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武安法华洞石窟</p><p class="ql-block"> 位于武安市西青烟寺村,共有三座洞窟,中间洞窟为主洞,内三壁满布五百罗汉像,东壁正中雕千手观音像。《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中载:宋雍熙二年(985年)法华洞造石堂石室并罗汉五百。法华洞石窟是研究宋代佛教及石窟造像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涉县佛岩脑石窟</p><p class="ql-block"> 又称石佛脑摩崖造像,位于涉县木井村通村公路北侧青塔水库干渠北岸,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开龛造像,现存8龛37尊造像,每龛造像均有明确的题记留下,记录了造像题材、时间等内容,为研究宋佛造像及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峰峰老爷山石刻</p><p class="ql-block"> 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郭庄村,现存造像94尊,为宋代石刻造像。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弟子、护法、供养人、天龙八部、佛涅槃像等。佛像周围大量排列整齐的供养人像是其主要特点。老爷山石刻为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信仰提供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兴盛。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山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及其以后的造像艺术影响深远。隋唐之际,佛教造像艺术虽然没有北朝时期的规模宏大,但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众多造像类型,时代特征鲜明,达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唐代之后,大名作为北宋陪都,邯郸境内出现了一批宋代摩崖造像,风格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石刻造像艺术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五、瓷器展</p><p class="ql-block">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目前漳河和滏阳河流域发现临水、观台、彭城等17处古瓷窑址。这里在北朝晚期初创青瓷窑场,隋唐为普通民窑,宋、金、元时期,磁州窑进入装饰陶瓷的时代,装饰品种、技法丰富多彩。金代制瓷业达到鼎盛,元代白地黑花装饰艺术兴盛一时,全国许多窑口都曾仿烧过磁窑风格的瓷器,形成规模庞大的"磁州窑系"。</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彭城为北方瓷都,仍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技法,民间流传"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和"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赞誉。清末民国时期,白地黑花装饰技法日渐式微,彭城窑进行了瓷业改良,引进青花、五彩工艺,从胎质、釉色、装饰和成型等多方面进行改造提高。装饰题材继承磁州窑传统,如民间传说、戏曲故事、诗词谚语、山水风景,等等,内容丰富又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晚清民国时期青花、五彩装饰艺术的繁荣,续写了磁州窑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磁州窑文化传承千载,生生不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双耳瓶</p> <p class="ql-block">双人瓶</p> <p class="ql-block">双喜瓶</p> <p class="ql-block">邯郸历史悠久,建筑厚重;</p><p class="ql-block">运河造福,泉湖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