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下大同,文明古邑”。走进大同,让你大开眼界,今非昔比,旧貌换新艳。现在的大同,如火如荼,历史与现代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的城市建设相得益彰。在大同人人皆知古寺庙之多、尚保存完好。则古城墙雄伟恢宏,坚如磐石。大同历史悠久,文化源源。这座千年古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晋北大地。</p> <p class="ql-block">“云中近代称名郡,楼阁风烟亦可观。一上官庭传德语,文书如涌事如攒。”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以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中国煤都”著称。</p> <p class="ql-block">大同是六朝古都,曾为北魏首都(398-494年)、辽金陪都,是胡汉文化交融的枢纽,被誉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和辽金建筑华严寺、善化寺等均为历史见证。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大同古城墙(明洪武五年重建)是北方防御体系的核心,有“北方锁钥”之称。</p> <p class="ql-block">走进千年古城 ,让人穿越时空。大同市平城区,北至操场城东西街、南至南关东西街和新胜东街、东至御河南北路、西至新建南北路,面积约为327公顷。古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古城墙始建。</p><p class="ql-block">主城以城墙围合,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有三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街巷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古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材料、造型、美学,它的建筑宏伟,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都,都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1982年,大同市(大同古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和阳门是山西省大同市古城东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名称源自《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学理念,寓意迎接和煦朝阳。 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门内街,由主城门、瓮城、月城三部分构成,城墙高14米,现存长度占原城墙70%。月城地面坡度达8°,与御河地势形成防御缓冲带。城门设三层明代风格门楼,瓮城呈方形并包含庙宇建筑群。 作为古代军事防御要冲,其月城设计延缓敌军进攻速度,城墙采用米汤混合工艺建造,抗风化能力显著。</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位于大同市旧城中心,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由大将军徐达修筑大同城时建造,原为四座相连的木构牌坊,1954年拆除后于2012年复建。复建后牌楼采用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形制,宽19.2米、高14.43米,坊额题写清代书法家王德馨欧体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黄底黑字样式得以保留。建筑群呈四向分布,每座牌楼正门设五朵斗拱,旁门各四朵斗拱,顶部覆盖黄色琉璃瓦,朱红色通天柱构成主体结构,属于柱出头式牌楼类型。2022年9月,大同古城全境被划定为地下文物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南侧。坐南朝北,南北长38.6米,东西宽64.5米,占地面积2490平方米。据《大同县志》记载,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1392),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府邸于明崇祯末年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清代、民国曾予修缮。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下部为琉璃贴面须弥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狮、象、麒麟、鹿、飞马等动物图案,壁身正面雕刻九条巨龙翻腾于云海中。全部壁面用426块黄、绿、白、赭、紫、蓝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壁顶部为仿木构庑殿顶,檐上勾滴、瓦垄、脊兽、戗兽俱全,正脊上雕刻行龙、莲花等图案。九龙壁前池沼长35米,宽4.75米,中有双孔石桥,四周设石栏杆,望柱上石雕石榴、动物等。1954年,因城市建设,依九龙壁原状向南迁移28米。现存历代重修碑5通。2001年6月25日,大同九龙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7月15日起九龙壁恢复门票收费制度。</p> <p class="ql-block">大同代王府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代王朱桂的府邸。朱桂为朱元璋第十三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大同,肩负镇守北部边疆的重任。王府原址为辽金西京国子监,历时4年建成,明末毁于战火,仅存九龙壁。2013年启动复建工程,2024年获评国家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是辽金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千年古刹的红墙黄瓦间,深藏着木构奇观与彩塑绝品,如凝固的史诗般见证着佛教文化与民族交融的璀璨历史。</p><p class="ql-block">(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华严寺亦名“大华严寺”。依契丹族崇日习俗,寺址坐西朝东,现存最早建筑为薄伽教藏殿,清宁八年(1062)重建,是年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兼具皇室宗庙性质。保大二年(1122)寺因兵火受损。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元至大年间(1308-1311)补葺,明成化、万历年间(1465-1620)寺院一分为二,上寺居于西北侧,下寺偏东南,自成格局。清代屡有修葺。</p><p class="ql-block">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寺内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华严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壁画是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结合的典范,现存于上寺大雄宝殿四壁,总面积达886.97平方米,共20幅独立画作,包含1802身造像。 它采用石青、石绿为主色调,结合沥粉贴金技法,画面通过山石、云树分隔。东壁以7-8层连环画形式描绘释迦牟尼传记,共84幅场景;西壁绘制禅宗法衣传嗣图,部分保留辽代艺术线条挺劲、设色古朴的特征。 </p><p class="ql-block">壁画以《华严经》《药师经》为蓝本,涵盖五方佛、七处九会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主题。佛像最高逾3米,主尊造像居中辅以胁侍环绕。现存主体为清代光绪年间画工董安所绘,部分区域保留辽金艺术特征。 </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坐落于华严寺内,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华严经》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宝塔为2010年重建的仿古建筑,依据《辽史·地理志》恢复设计,旨在重现辽金时期风貌。</p><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宝塔地宫是华严寺内的重要建筑,由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含千佛像、水晶柱及元代高僧舍利,具有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地宫位于华严宝塔下方,采用纯铜铸造,面积达500平方米。宫内供奉千尊佛像,工艺精湛,融合了传统佛教艺术与现代建筑技术。 </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宝塔地下室,元代高僧舍利。</p> <p class="ql-block">大同善化寺,俗称南寺,位平城区南寺街6号。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善化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51.4,占地面积52543平方米。寺院中轴线布列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东侧有东配殿、东垛殿,西侧有西配殿、普贤阁及西垛殿。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善化寺体现出唐宋、辽金时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反应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善化寺内辽金时期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色,对于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唐代木构建筑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善化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7内辽代大雄宝殿现存清初壁画分布于西壁与南壁,主体为莲台佛像,周围绘罗汉、菩萨及信众,人物线条流畅,呈现元代绘画风格特征。壁画作为建筑组成部分,需与千年建筑及雕塑风格协调,兼顾艺术性与公共性</p><p class="ql-block">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与大同市文物局合作开展壁画修复工程,由孙景波、王颖生带领150余名学生完成3000平方米壁画重绘。修复采用传统"营造法式"与矿彩颜料、沥粉贴金等技法,融合当代工艺。壁画内容考证自佛道典籍,造型参考敦煌、永乐宫等历代壁画范本,工程获国家教育部支持,并与大同市"重振文化名城"战略结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始建于唐代,金代贞元二年(1154年)由“一行”主持重建,现存结构多为金代遗存。2008年文殊阁重建时,普贤阁保持原貌未作大改。 </p> <p class="ql-block">大同法华寺是位于平城区和阳街北侧的佛教寺院,以元末明初的法华塔为核心,因塔内存《法华经》得名,现存建筑融合汉藏风格,免费开放。法华寺又名《白塔寺》,圆形喇嘛式砖石塔,南北长10.8米,东西宽11.9米,占地面积129平方米。寺院已毁,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白塔,为清代遗构。通高18米。塔座为双层束腰八角须弥座,高2.8米,边长1.7米。西面券洞设台阶可达上层。塔座之上是白色塔耳,下细中粗,形若宝瓶,塔耳四方各开一栱式小窗,窗上两侧各有一砖雕琉璃金刚,周设祥云装饰,塔颈为八重项轮叠置,间隔有黄、绿、紫琉璃装饰。刹座上置仰莲,宝珠塔刹。是大同市内现存唯一的白色空心喇嘛塔。</p><p class="ql-block">1966年4月23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凤临阁是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具有近500年历史的餐饮名店,以明代“游龙戏凤”传说和清代“百花烧麦”闻名,融合建筑、饮食与历史文化,现为大同标志性文化品牌。</p><p class="ql-block">凤临阁酒楼坐落于千年古刹华严寺东侧,雄立于千年历史文脉的鼓楼东西街文化轴西端,主楼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部曲栏回廊、移步异景,汇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诸多样式和风格,同时精选了大同历史名胜景点和故事传说,精美绝伦的雕刻和雕塑展现在各个建筑和环境内,将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为一体,形成独具风貌的“凤临阁文化”,与气韵典雅的古城风貌交映生辉。</p><p class="ql-block">明代正德年间,大同煤龙镇(今煤峪口)李家,父母过世,只留下兄妹二人,哥哥叫李龙,妹妹叫凤姐,兄妹二人变卖家产,在城内九楼巷内开了一家酒楼,取名“久盛楼“,兄妹勤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兴隆。明朝正德皇帝,生性贪玩,曾两次来大同微服私访。正德十三年(1518年),当他慕名来到久盛楼吃酒,看到凤姐花容月貌,楚楚动人,招待热情,惹得这位皇帝神不守舍,便以言语相戏,凤姐正色以拒,怒斥这位客官无礼。正德皇帝无奈,只好露出便服内的赤金蟒服和佩玉,道出自己的身份。在皇权的威力下,凤姐便委身相许。后凤姐随正德起驾回京途中,因沿途跋涉劳累,身染重病,于居庸关下与世长辞,临终还声泪俱下地规劝正德皇帝以朝政为重,从速返京。正德厚葬凤姐与居庸关西,坟丘上白沙白草,现居庸关下还有被称为北京“关沟十八景”之一的“白凤冢”遗迹。为纪念这位美丽而深明大义的女子,久盛楼改名为“凤临阁”,经过修葺,焕然一新,前为普座,后为二层楼阁,均有穿廊,二楼上绘有“游龙戏凤”的壁画,招徕四方来客,一直成为大同颇有名望的酒楼。后代有修葺,沿袭不衰,绵延至今。将饮食、建筑、民俗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凤临阁文化”,如“云中八景”木雕屏风、全铜装饰等。</p> <p class="ql-block">这座凤临阁修建投资据说上亿元,室内外装修金壁辉煌别居一格,集旅游歺饮一体,幕名而来的就歺者络绎不绝,还需提前予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上在大同古城代王府上空5000架无人机空中表演,超几万人观看,壮观!美如画!</span></p> <p class="ql-block">大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我拜读了几篇形容大同的诗词,它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咏大同》 古城风貌展新颜,云路街前古韵延。 四牌楼下人如织,华严寺内佛光鲜。 鼓楼高耸凌霄汉,雁塔低回映月圆。 大同美景胜江南,游客至此不思还。</p><p class="ql-block">《大同赋》 北国名邑,云中古都。倚太行而控朔漠,襟桑干而带长城。历史千载悠悠,文化百代融融。九边重镇声名远,三代京华气象雄。</p><p class="ql-block">《游大同有感》 塞上明珠耀四方,大同美景入诗囊。 古城墙下寻遗迹,华塔寺中闻梵香。 云冈石窟千尊佛,九龙壁前万道光。 此间风物多奇绝,不负此行好风光。</p><p class="ql-block">《大同行》 大同古道接天涯,落日孤城噪暮鸦。 千里边烽连北塞,万家砧杵捣寒沙。 秋风吹老芦花白,夜雨敲残柿叶黄。 回首故园何处是,青山隐隐隔烟霞。</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大同玩了两天,就要起程返回山东,但总还是觉得有些恋恋不舍,有些要游览的景点和热闹街市还没去,名吃还有些没尝,确实有点遗憾。但这次大同之行实实在在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印象。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大同,想到一首诗词做为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一日游》作者/萧墨川:</p><p class="ql-block">东君不语暖流冲,弃置闲身入大同。</p><p class="ql-block">徐步徜徉城阙外,独吟烂漫紫云中。</p><p class="ql-block">遥思魏孝横来笔,但忆平沙落雁弓。</p><p class="ql-block">何事无端成醉客,烟尘散尽一孤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