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森的美篇

刘增森

<p class="ql-block">65年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们原北京市宣武区广内大街清泰寺小学1960年入学,1967年毕业2班的同学入学相识65周年。也是我们建立“六二班小学同学”群10周年。</p><p class="ql-block"> 9月21日,部分同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聚会。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日。</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北师大“兰惠”餐厅,同学们共进了午餐。</p><p class="ql-block">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聊起了当年上学时的一些趣事、糗事,说起毕业后经历过的一些往事。</p> <p class="ql-block">  唐建英同学讲述了自己60岁时为儿子捐献骨髓一事,非常感人。并且说出自己的微信“头像”虽然拍摄的并不好,但十二年来为什么一直不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原来,那张照片是自己为儿子捐献骨髓前,坐在手术台上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父爱如山呀!好同学,敬佩你!👍</p> <p class="ql-block">  我和张淑英、李淑会同学既是小学同学,父母又是三十二年的邻居。 1998年“两广路”扩建时,父母家居住的广内大街南侧属于搬迁范围,三家才分开,各奔东西。</p> <p class="ql-block">  张淑英和我家住在广内大街250院,出我家屋门10步,就可进她家屋门。</p> <p class="ql-block">  宋宏茹和塔淑玲俩人既是住一个院子的邻居、闺蜜,也是小学同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  3岁时,我和哥哥随母亲从河北老家投靠在北京工作的父亲,住在报国寺对面的“铲子胡同”371号,和马莲璞等4个同学住一个院。我家住院里的一个套院,上学、回家都要经过马莲璞家门口。</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由于是半日制,中午必须在家睡午觉,老师也偶尔会到家里检查学生午睡情况。一天,老师到我们院检查学生午睡情况。当时,马莲璞正在套院里玩耍。看到老师来了,她想返回自己家里已不可能,便拉开了我家屋门溜了进去。脱鞋、上床,拉一床被子盖在身上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小学同学第二次聚会时,我和马莲璞同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广内大街仅清泰寺一所小学,所以学生们上学是半日制,那半天到同学家里(学习小组)写作业。</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时,我和唐建英是一个学习小组,他家与学校仅隔一条马路。记忆中,为了增加收入,他家给父亲单位加工鞋刷子(把猪鬃栽到鞋刷板上)。因此,家里有很多废弃的猪鬃。</p><p class="ql-block"> 一年冬天,第二节课后,唐建英和我等四个同学跑到他家,用报纸包了一包废弃的猪鬃迅速跑回教室。我们把猪鬃投入到教室里的炉子里,盖好炉盖(那时学校没有暖气,冬天教室全靠火炉取暖)。很快烟筒里传出难闻的燎毛味,弥漫在学校的院子里。本来二、三节课间是学生们在院子里做广播操,结果做不成了。这个案子不难破,很快我们四个同学就被揪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广播操前,我们四人被带到领操台上示众。学校主任唐增林老师看到我左臂上还带着两道杠(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便大声训斥我说:“你这个中队长是怎么当上的呀?”。😥</p><p class="ql-block"> 照片左1是唐建英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文革的影响,本应该1966年小学毕业的我们,拖到了1977年才一起升到了北京69中学。</p><p class="ql-block"> 我分配到了69中三连三排(文革期间,学校各班按部队编制管理)。我一直认为小学同学分配到三连三排的,是二男三女5个同学。</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圣象前,我与两个小学+中学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同学们第一次聚会时,我们四个小学+中学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午聚餐时,我问塔淑玲同学:“中学你是哪个班的呀?”。她说:“三连三的,老师是姜维滨”。呀!原来她也是我的中学同学,我的小学+中学同学有6人啊。😋</p><p class="ql-block"> 我赶忙招呼了那两个同学,再次拍摄了一张小学+中学同学合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学同学要么是发小、闺蜜,要么是住一个胡同或一个大院的街坊、邻居 ,且大部分同学有到黑龙江或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的经历。因此,大家聚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人数,比前几次聚会少了近一半。除有的同学因不可抗拒的因素不能参加外,还有一些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不能外出参加活动了。另外,五年来已经有三位同学驾鹤西游先走了一步。😭</p><p class="ql-block"> 聚会结束前,大家商定:趁着自己未年老体衰还能外出活动,多聚会几次吧。聚一次就多一次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