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素 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15332</p> <p class="ql-block">在孔子诞辰2576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寻幽探秘旅行家美友圈特别推出第113期有奖探秘猜谜“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主题活动,让我们去追寻先贤的足迹,去探访与孔子周游列国相关的历史遗迹景点,聆听孔子的教诲,感受《论语》治天下的独特魅力,庚续中华文化基因,在国学中吸取营养与智慧,在行万里路中历练人生。看了美友们的探访与景点分享,更加感受到儒家文化和孔子跨越时空,有增无减的影响力。现将讨论合辑,以兹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陈蔡绝粮,弦歌不止”谜底景点是指河南淮阳弦歌台。孔子周游列国时,楚昭王派人在陈国与蔡国交界处迎接,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孔子为楚国所用会对本国不利,于是将孔子师徒围困了七日,靠吃野菜维持生存,但孔子仍弦歌不辍,展现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执着。</p><p class="ql-block">推荐景点1:晒书台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湖北省安陆市巡店镇肖堰村,相传孔子途经此地时,因行车不慎,马倒车翻,所运载的书籍全部倒在塘中。孔子便在此地晒书,故称晒书台。它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见证,更是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孔子对书本的珍惜,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推荐景点2: 负函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到达了河南的负函城,这里原是春秋时代楚国北方军事重镇。孔子在这里见到了叶公,并与隐士接舆有过交流。该遗址见证了孔子在楚国的足迹,孔子在这里与叶公的交流了“为政、正直、子路眼中的孔子形象”等内容,有效传播了儒家的“义、礼、信”思想,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推荐景点3:仪封乡请见书院</p><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在经过卫国时,当地一位名叫“封人”的地方官,请求见孔子。封人对孔子的弟子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封人认为孔子是上天派来传播正道的使者,对孔子十分敬重,体现了孔子的影响力和儒家思想的传播价值。后来,为了纪念孔子在此地的停留和讲学,人们在仪封建立了“请见书院”,清康熙年间,由张伯行重建。如今,兰考县仪封镇重建了请见书院,竖立了孔子塑像,以弘扬儒家文化。</p> <p class="ql-block">推荐景点4:濮阳戚城文物景区</p><p class="ql-block">濮阳是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见证了诸侯会盟、群雄争霸的时代风云。孔子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较长,留下了“灵公召对”“子见南子”等典故。其间,孔子与四弟子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戚城的学堂岗弦诵,后人建庙以作纪念。孔子得意弟子子路在卫国担任官职,在内乱中不幸遇难,孔子深感悲痛。他在《论语·先进》中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的死让孔子更加感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并对弟子们的未来充满了担忧。</p> <p class="ql-block">推荐景点5:鹤壁浚县子贡墓</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商业和外交奇才。他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经济、物质、人脉等支持。他积累了巨额财富,有“儒商初祖”的美誉,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被后世商界所推崇。他用外交策略,保全鲁国,扰乱齐国,灭掉吴国,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子贡对孔子极为忠诚和尊敬,孔子去世后,子贡在孔子墓旁结庐守丧六年,继续弘扬孔子的思想,对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尊师重道、知行合一的品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职业操守,万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推荐景点6:济源黄河三峡夫子堂</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济源黄河三峡景区八里峡的北岸山崖上,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曾立于黄河边,看河水滚滚东流,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名句,感慨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夫子堂原址是一个天然的大石龛,高10余米,宽、深均30余米,有门有窗,龛内曾有孔子及72弟子塑像,龛外有石碑数通,文革时被毁坏。夫子堂原址已被河水淹没,现在的夫子堂属重建,有残碑数通,塑有孔子及弟子像,有论语摘录,常年游人如织,在传承儒家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推荐景点7:武汉市新洲区问津书院</p><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时途经楚国,让子路向正在耕田的长沮、桀溺打听渡口的位置。长沮、桀溺以隐士自居,对孔子的周游列国和政治主张不以为然,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题,反而反问孔子为何不选择避世,孔子向其表达了自己对改变社会现状的执着。南宋末年,名儒龙仁夫以子路问律为由,创建了书院,传播儒学文化。万历年间,湖广巡抚熊尚将书院题名为“问津书院”,康熙、嘉庆皇帝分别御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匾额。千年书院,文化浸润,见证着儒学的繁盛与朝代的更替。</p> <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始于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历时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历经千辛,让儒家思想广泛传播,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寻求支持。多次往返卫国,受到卫灵公的尊重,但未得到实际官职。在匡地被误认作阳虎而被拘禁。在宋国的大树下讲学、演习礼仪,遭到司马桓魋的排挤,被迫离开。在郑国与弟子走散,被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纳此喻,后被子贡找回。在陈国与蔡国,遭大夫围困,绝粮七日。在楚国,被贵族反对,未得楚昭王重用。孔子周游,不畏艰险,以文化自信行走于天地之间,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坚持理想,以仁化人,以义感人,以礼待人,以智取人,以信服人,知行合一,他是我是最尊崇的教育家和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加“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主题活动,与孔子共赴一场思想的朝圣之旅和文化交流之旅。它让我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及“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明白治理国家需要用道德的力量来凝聚人心。对列国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看到了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和统一思想方面所作的努力及其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是一场豪华的周游,孔子虽然历经坎坷,但在千难万险之中,播下了思想的种子,种下了文化的基因,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对个人的成长更是潜移默化,此次探寻,我重读了《论语》,对自己的学、思、行进行了反思,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由狭隘而宽宏,由尖刻而祥和,由简单而智慧,忽觉世事更加洞明,理想、事业、人生、爱情、名利、地位、时间等,最终不过是:“逝者如斯夫!”唯有孔圣人的思想及精神,千古流传,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