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天的弗利尔博物馆别一幅模样。</p> <p class="ql-block">1909年,在考古学家朋友的推荐下,弗利尔买下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批难得拜占庭</span>收藏,全是世间珍宝,其中有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公元379-395年)和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公元527-565年)的金币,金币被禳装成精美的饰品。还有唯一存世的穿着希顿长袍(chiton)女子的岩水晶雕像。这些收藏现在成了馆内的亮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后一位统治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一对金耳环,埃及,可能岀土于阿斯尤特城,拜占庭时期,公元6世纪,金、珍珠、翡翠。F1909.64-65。</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珠宝通常采用精细的雕刻和镶嵌技巧,装饰图案多为宗教或几何形状,体现了拜占庭艺术的高度精致和神圣感。这对耳环可能采用了复杂的设计,结合了几何图案与天然宝石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金奖章》,由一枚狄奥多西一世(公元379-395年)时期的金币组成,镶嵌在装饰性框架中。埃及,可能是阿斯尤特,拜占庭时期,公元6世纪,金。F1909.67。*</p> <p class="ql-block">《三枚金奖章》(Three medallions),由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565年)、查士丁尼二世(公元565-578年)和查士丁尼一世的金币组成,埃及,可能是阿斯尤特,拜占庭时期,公元6世纪,黄金材质。F1909.68-70</p> <p class="ql-block">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565年)金币。</p> <p class="ql-block">查士丁尼二世(公元565-578年)金币。</p> <p class="ql-block">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565年)金币。</p> <p class="ql-block">《金臂环》(Armlets),埃及,可能是阿斯尤特,拜占庭时期,公元6-7世纪,黄金材质,F1909.62-63。</p> <p class="ql-block">1500年前的臂镯,不输当下法国奢侈品手饰。</p> <p class="ql-block">《葬礼面具》(Funerary Mask)。在古埃及,当逝者的遗体经过木乃伊化处理,以迎接“巴”(ba,灵魂)时,会在木乃伊的头部和肩部覆盖一副面具,使灵魂能够认出自己的躯体。面具并不表现个人的真实肖像,而是以年轻、理想化的形象,呈现此人在来世的样貌。这件面具由悬铃木雕成,眼睛则镶嵌玻璃。木材在当时是稀有而珍贵的材料,最初只用于国王形象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跪姿国王持供品器的浮雕板》(Plaque with kneeling king holding offering vessels),<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可能托勒密王朝,</span>公元前305–30年,软石材,藏品号 F1909.14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部</span>浮雕板残片》(Fragment of a plaque with head),<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赛特王朝第 26 王朝,</span>公元前 664–525 年,石灰石,藏品号 F1908.56。</p><p class="ql-block">此类浅浮雕残片被认为是“雕刻师试作”或“雕刻师模型”,在埃及从第三王朝到托勒密时期都有使用,可用于帮助雕刻师指导学徒,讲解埃及经典格网的规范。模型通常由 L 形边框“框住”,用作测量深度的依据。雕刻师模型中的人物多为理想化的王室头像,戴头巾或蛇冠(uraeus)。用于象形文字的动物也最常被制作成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鳄鱼</span>浮雕板》,埃及,赛特王朝第26王朝或以后,公元前664–525年或以后。石灰石,藏品号 F1908.5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隼</span>浮雕板》,埃及,赛特王朝第26王朝或以后,公元前664–525年或以后,石灰石,藏品号 F1909.374。</p> <p class="ql-block">《石灰石牌饰》,一面雕有秃鹫立像,另一面雕有猫头鹰。埃及,可能为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05–30年,石灰石。馆藏编号:F1909.58。</p> <p class="ql-block">雕有猫头鹰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浅浮雕小鸟<span style="font-size:18px;">残片》,</span>埃及,第26王朝,公元前664–525年或更晚,软石灰石,馆藏编号:F1908.59。</p><p class="ql-block">这种浅浮雕残片被认为是“雕刻师的试作”或“雕刻范本”,在埃及从第三王朝直到托勒密时期都曾使用。用于雕刻师在教学中指导学徒,学习古埃及标准化的网格比例。这些范本常常带有 L 形边框,用于测量深度。</p> <p class="ql-block">《鹅浮雕石板》,埃及,赛特王朝(第26王朝)或更晚时期,公元前664–525年或更晚,石灰石,馆藏编号:F1908.61。</p> <p class="ql-block">《未加工玻璃块》(Block of unworked glass),埃及,日期不详,玻璃,F1909.906。</p><p class="ql-block">未加工的玻璃块通常是在制作玻璃物品的过程中,用来作为初步原材料。古埃及工匠会将这些玻璃块加热熔化,然后用模具或手工技术将其塑造成珠子、首饰、容器或其他装饰品。古埃及工匠通过复杂的技术将原材料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工艺水平,也展现了玻璃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玻璃棒碎片》(Fragments of rods),埃及,日期不详,玻璃。尺寸:H x Diam: 8 × 0.1 cm。F1909.555。</p><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15世纪,埃及工匠就已掌握了玻璃的制作。最初,玻璃主要是用作装饰性物品和一些小型物件,如珠子、镶嵌物、器皿等。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埃及的玻璃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玻璃成为广泛应用的材料。古埃及玻璃通常采用熔化沙子、碱土和铜矿等原料,然后将其塑形为各种装饰物。这些玻璃物品通常使用明亮的颜色,如蓝色、绿色、黄色和白色,这些颜色常常与古埃及的宗教象征和神圣意义相关。</p> <p class="ql-block">《透镜形小瓶》(Lentoid flasks),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玻璃制。F1909.416。</p><p class="ql-block">透镜形小瓶的名字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与透镜(lens)相似,古埃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教仪式和贵族生活中用于盛放</span>香料和香水的日常物品。</p><p class="ql-block">玻璃到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1070年),埃及人已熟练掌握用费昂斯(faience)制作小型物件的技艺。费昂斯是通过将研磨后的沙子与少量碱(来自植物灰或尼罗河的盐)混合后加热制成的材料。通过增加盐的用量,他们可以用相同的材料制作玻璃。冷却后,将混合物研磨成粉末,用于制作“芯模成型”器皿。</p> <p class="ql-block">《透镜形小瓶》(Lentoid flasks),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F1909.429。</p><p class="ql-block">制作器皿时,玻璃粉末被涂在预先烧制的泥芯上并加热。在下方的绿松石色透镜形器皿中,白色斑点显示了粉末颗粒的大小。玻璃丝装饰在加热时施加,冷却后再取出泥芯。物件通常较小,因为需要保持整个器皿温度均匀以避免开裂。玻璃中出现的气泡呈圆形,与后期手工吹制玻璃中拉长的气泡不同。芯模成型比吹制玻璃耗能少,而吹制玻璃工艺出现较晚,需要玻璃长时间保持熔融状态。</p> <p class="ql-block">《透镜形小瓶》(Lentoid flasks),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F1909.428。</p> <p class="ql-block">《透镜形小瓶》(Lentoid flasks),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F1909.431。</p> <p class="ql-block">《双耳瓶》(Two-handled jar),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F1909.430。</p> <p class="ql-block">《双耳瓶》F1909.413(Two-handled jar),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F1909.421。</p> <p class="ql-block">《四耳瓶》(Two-handled jar),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F1909.413。</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古埃及盛香水、香油的小玻璃瓶中,我们看到了古希腊瓶子的影子,一脉相承,甚至传承到了奥运会比赛中的各种奖杯。</p> <p class="ql-block">《带鱼与莲花的碗》,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1070年,釉陶并上色,F1909.71。碗中绘有从中央方形延伸出的纸莎草和蓝色莲花。两条罗非鱼(tilapia)在象征池塘的碗中游动。在古埃及,鱼和植物象征着生育、重生和再生。蓝色莲花与太阳每天的重生密切相关。“水域”指的是原始海洋,而中央的方形图案则象征着从这些水域上升的土堆。</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陶器被称为沼泽碗(marsh bowls),其表面装饰着与生育相关的图案。釉陶(Faience)是一种以二氧化硅为基底、覆盖有彩色釉层的陶瓷。</p> <p class="ql-block">《有哈索尔女神头像的碗》(Bowl with head of the goddess Hathor),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1070年,釉陶并用锰颜料上色。F1909.145。</p> <p class="ql-block">哈索尔女神不仅与生育和重生相关,还与爱与母性有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带有沼泽景象的陶片出土于哈索尔(Hathor)女神的神庙和圣殿中。在此碗内</span>,有鲜艳的蓝色和哈索尔女神头像图案,强调了献此碗给哈索尔“绿松石女士”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卧狮,造型写实,开世界写实艺术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立姿女子小雕像》,身着长褶衣(chiton)与外披衣(peplos),埃及,可能出自亚斯尤特,拜占庭时期,5–6世纪,水晶雕刻。</p> <p class="ql-block">女子身穿古希腊式的 基顿长袍(chiton) 与 佩普洛斯外衣(peplos)。这种服饰在希腊化与拜占庭早期艺术中常见,代表了古典传统在拜占庭时期的延续,也体现了服饰褶皱的优雅与雕刻者对细节的敏锐观察。雕像采用透明度极高的水晶雕刻而成,这种材质在当时极为稀有,水晶的纯净质感使雕像本身带有神圣与神秘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1906年与1907年,弗里尔将一批饰有玫瑰花纹的瓷砖运往美国。尼罗河三角洲的特尔·叶胡迪耶遗址(Tell el-Yahudiyeh)是新王国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约公元前1184–1153年) 宫殿的所在地,该宫殿由英国著名埃及学家 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1853–1942) 发掘。出土的文物包括釉面瓷砖碎片,上面装饰有蓝绿色精工的花卉、玫瑰花饰、勒赫特鸟、被俘战俘以及铭文。学者们推测,这些瓷砖可能曾装饰在宫殿的内墙与私人寝殿,也可能嵌在泥砖门框、凹曲檐口或王座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来自古埃及重要城市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的荷花浮雕。照片由埃及博物馆提供。“赫利奥波利斯”意为“太阳之城”。</p> <p class="ql-block">来自古代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城市和宗教中心特尔·耶胡迪耶赫(Tell el-Yahudiyeh)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玫瑰花形圆盘瓷砖</span>半圆形柱基或阶梯平台”。</p><p class="ql-block">特尔·耶胡迪耶赫是位于埃及东北部的一个考古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古埃及文物,遗址最初的名字“耶胡迪耶赫”意味着“犹太人的城镇”,因为在19世纪考古发掘中曾发现该地区可能与犹太人的历史有关。</p> <p class="ql-block">《勒赫特(Rekhyt)瓷砖》,刻有勒赫特鸟的方形瓷砖,埃及,公元前1370–1070年,釉面陶器,饰以贝壳与浅蓝绿色釉料,馆藏编号:F1907.9。</p><p class="ql-block">勒赫特(Rekhyt) 在古埃及语中指的是 “普通百姓、民众”,在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勒赫特”最初可能是指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后来逐渐被用作“所有被法老统治的民众”的象征。在瓷砖或装饰物中出现勒赫特鸟,可能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宗教或宫殿装饰,用来象征“臣民对法老的忠诚与颂扬”。</p> <p class="ql-block">玻璃棒残片(Fragments of rods),埃及,年代不详,玻璃,馆藏编号 F1909.555。</p><p class="ql-block">戏剧面具是弗利尔自己从埃及购入不少玻璃藏品,包括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埃及题材和人物面孔的马赛克玻璃镶嵌片,这类作品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 100 年至公元 100 年间常见</span>。其制作方法是将多根不同颜色的长玻璃棒捆扎在一起,使断面和横切面呈现出图案。随后加热至熔融,再通过滚制(marvering,一种将玻璃在平板上滚压成型的工艺)塑形,并拉长以缩小图案。待冷却后切割成薄片,例如其中展示的“西勒诺斯(Silenus)面具”就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由于图案贯穿整个玻璃厚度,因此每一片切面都完整地保留所需的图像。马赛克玻璃镶嵌片可能曾被用来装饰木盒。</p><p class="ql-block">这些古典戏剧面具被认为表现的是希腊剧作家米南德(Menander,公元前 322–292 年)的“新喜剧”角色,其剧作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情境。人物类型包括老人和青年、士兵、皮条客、奴隶、妓女以及受过良好教养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玻璃人面饰(glass with human face),埃及,托勒密王朝至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馆藏编号 F1909.491。</p> <p class="ql-block">马赛克玻璃女面具(Mosaic glass with female mask),埃及,托勒密王朝或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馆藏编号 F1909.489。</p> <p class="ql-block">马赛克玻璃女面具(Mosaic glass with female mask),埃及,托勒密(Ptolemaic)王朝或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收藏号F1909.511。</p> <p class="ql-block">三组面具分别为马赛克玻璃女面具(Mosaic glass with female mask)、马赛克玻璃西勒诺斯(Silenus)面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赛克玻璃女面具、</span>马赛克玻璃哈索尔女神(Hathor)头像,埃及,托勒密(Ptolemaic)王朝或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收藏号1909.</p><p class="ql-block"> 注:哈索尔(Hathor)是古埃及的重要女神之一,常被称为“爱与美、音乐与舞蹈、母性与欢乐之女神”。她通常被描绘为牛角环绕太阳圆盘的女性形象,或者直接以母牛形象出现。在宗教仪式中,哈索尔象征爱、欢乐、丰饶与母性,也是死者灵魂在来世得到保护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赛克玻璃</span>西勒诺斯(Silenus)面具,埃及,托勒密王朝至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馆藏编号 F1909.486。</p> <p class="ql-block">马赛克玻璃西勒诺斯面具,埃及,托勒密王朝至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馆藏编号 F1909.529A-C。</p><p class="ql-block">“西勒诺斯”(Silenus)来自希腊神话,是狄俄尼索斯(Dionysus,酒神)的随从与导师。他通常被描绘为年老、肥胖、酩酊大醉的形象,与半人半兽的萨堤尔(satyr,林中半兽人)相似,但更年长、更智慧。西勒诺斯既象征酒宴与狂欢,也象征寓言中的智慧,传说他在酒醉时会说出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真理。</p><p class="ql-block">埃及—罗马时期的马赛克玻璃“西勒诺斯面具”就表现了这种古典戏剧和神话中常见的角色面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赛克玻璃</span>女面具(Mosaic glass with female mask),埃及,托勒密(Ptolemaic)王朝或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收藏号1909.493。</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赛克玻璃</span>女面具(Mosaic glass with female mask),埃及,托勒密(Ptolemaic)王朝或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收藏号1909.488。</p> <p class="ql-block">马赛克玻璃女面具(Mosaic glass with female mask),埃及,托勒密(Ptolemaic)王朝或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收藏号1909.493。</p> <p class="ql-block">马赛克玻璃阿皮斯神牛牌饰(Mosaic plaques with Apis bull),埃及,托勒密王朝至罗马时期,公元前 100 年—公元 100 年,玻璃,</p><p class="ql-block">馆藏编号 F1909.530A-B。</p><p class="ql-block">注:“阿皮斯神牛”(Apis bull)是古埃及人奉为神圣的活公牛,被视为普塔神(Ptah)的化身。它通常以黑色公牛的形象出现,额头或身上带有象征性的白色斑纹。在埃及神庙和节庆中,阿皮斯神牛承担着宗教仪式的重要角色,代表着生育力、王权和神圣保护。“马赛克玻璃阿皮斯神牛牌饰”是在玻璃薄片上用马赛克工艺制作出的神牛形象,用于装饰或宗教用途。</p> <p class="ql-block">坐姿男性像,铭文块像(Seated male figure,inscribed block statue),努比亚(Nubian)第25王朝或赛伊特(Saite)第26王朝,公元前 664-525 年,彩釉陶(釉质复合材料),高:15.8 厘米,宽:7.5 厘米,厚:9.7 厘米。馆藏编号 F1909.146。</p><p class="ql-block">“这种类型的雕像,被称为‘块像’,最早出现在埃及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1980-1630 年)。雕像正面、侧面和背面刻有象形文字,这些文字通常包含标准的祭品公式,要求任何阅读铭文的人为死者献祭。此类雕像通常被放置在墓中或更多见于神庙,起到在来世提供必要祭品的魔力。雕像的形式让观者的目光集中在死者的面容和伴随的铭文上。”</p> <p class="ql-block">乌沙巴提小像(碎片)(Ushabti Figure ,Fragment),公元前 664–404 年,埃及,陶器,高 × 宽 × 厚:12.6 × 5.5 × 3.5 厘米,馆藏编号F1907.481。</p><p class="ql-block">雕像为硬白色核心材料,表面覆盖橄榄绿色釉,铭文刻于表面。</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神鹰与神龛形棺材(Horus Falcon on Shrine-Shaped Coffin),<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 26 王朝或更晚,</span>公元前 664–524 年,馆藏编号F1907.154。青铜,高 × 宽 × 厚:16.8 × 5.8 × 24.3 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长方形青铜底座可能曾用作一具小型木乃伊动物的棺材,其顶部是一只戴着上下埃及双冠的荷鲁斯神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有咒语的</span>荷鲁斯石碑(Stele of Horus),公元前 305–30 年,埃及,滑石(皂石,steatite),尺寸:高 × 宽 × 厚:19.4 × 11.6 × 4 厘米,馆藏编号F1908.65。</p><p class="ql-block">石碑的中心形象是孩童形态的荷鲁斯神(Horus)。他脚踩两条交叉的鳄鱼头部,鳄鱼身体向两侧伸展。左手抓住两条蛇和一只狮子的尾巴,右手抓住两只蝎子的毒刺和一只大羚羊(oryx)的角。石碑上所有平面都刻满了象形文字的咒语,用于防御蛇、蝎以及其他被神力制服的邪恶力量。此类石碑常被安置在私人家宅中,但墓葬中也曾发现实例,表明其护佑力量同样可以庇护亡者。</p> <p class="ql-block">安努比斯神胸饰护身符(Pectoral Amulet Depicting the God Anubis),埃及,新王国第18或19王朝,约公元前 1539–1190 年,彩釉陶(Faience),尺寸:高 × 宽 × 厚:6.6 × 8.6 × 0.8 厘米,馆藏编号F1907.152。</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彩釉胸饰护身符,呈神龛形,中部可横向穿孔悬挂。神龛上沿有立体凸饰并点缀黑色,其余细节则以黑色绘制于釉层之下。边框内绘有两座饰有檐饰与门扇的神龛,形制与护身符本身相似。两座神龛上各伏卧一只豺狼,彼此相对,颈上佩戴项圈。豺狼象征安努比斯神,象征其作为木乃伊制作与墓地守护神的身份。此护身符为纯粹的丧葬用品,原本置于木乃伊胸口,用来保佑死者灵魂安全进入来世。</p><p class="ql-block">两段象形文字铭文分别位于两只豺狼的头顶及身后,左侧豺狼铭文: “安努比斯,防腐者”。右侧豺狼铭文:“安努比斯,神的防腐场所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性小像(Female Figurine),第二中间期(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公元前 1640–1550 年,埃及,陶土,尺寸:高 × 宽 × 厚:16.3 × 5.4 × 2.9 厘米,馆藏编号F1907.389。</p><p class="ql-block">这种“玩偶”式小像在古埃及的墓葬中都有发现,年代大约从第十二王朝延续至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 1938–1539 年)。这些小像象征生育与繁衍,被置于墓中是为了保证死者在来世的重生与丰饶。此像耳朵上的小孔,原本可能佩戴着珠串耳环;头顶的穿孔则用于系挂陶珠串,以模仿飘散的头发。颈部一圈圈穿孔陶环,则模仿沉重的项链。</p> <p class="ql-block">坐猴<span style="font-size:18px;">护身符</span>(Amulet: A Seated Monkey),约公元前 1292–1190 年,埃及,陶器,高 × 宽 × 厚:3.1 × 1 × 1.4 厘米,馆藏编号F1908.220。</p><p class="ql-block">头后部有穿孔,陶质致密,釉层为薄薄的黄褐色涂层。古埃及的小型护身符(由彩釉陶、石料、陶瓷、金属或玻璃制成)是常见的个人物品,通常被制作为神祇或与神祇相关的动物形象。护身符被认为能为主人提供魔法般的保护,抵御各种疾病和邪恶,包括疾病、不孕和分娩时的死亡。许多护身符附有小环,可串连成项链<span style="font-size:18px;">佩戴</span>。也有部分护身符放置于逝者遗体上,保护灵魂在来世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猫护身符(Cat amulet),可能为晚期王朝时期,公元前664–525年,埃及,陶土,收藏号:F1908.216。</p><p class="ql-block">猫在古埃及与女神芭丝特(Bastet)紧密相关,象征家庭、丰饶与保护。猫形护身符被认为能驱逐邪恶与疾病,并为佩戴者带来庇护与生育的祝福。这类护身符通常随身佩戴,也可能置于墓中,以守护亡者灵魂的安宁。</p><p class="ql-block">注:晚期王朝时期通常包括第26–第31王朝(公元前664–332年)。这个时期是埃及本土王朝恢复统治的时代,又称萨伊特王朝时期(Saite Period, 第26王朝) 起始于公元前664年。晚期的艺术特点是对古老传统的复兴、艺术风格上回归古典形式、精美的彩釉陶和护身符制作等。</p> <p class="ql-block">戴双羽冠的孩童荷鲁斯小雕像(Statuette of Horus the Child with a double feather crown),埃及晚期王朝至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712–30 年,青铜,尺寸:高 × 宽:17.6 × 3.1 厘米,埃及。收藏号F1907.485。</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孩童神像(Figurine of the god Horus-the-Child),约公元前 525-520 年,埃及,青铜、金、铜、银,配有黑色油漆,高 × 宽 × 厚:15 × 4.1 × 3.3 厘米,馆藏编号F1908.48。*</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立像是荷鲁斯神的孩童形象。神像戴有尼美斯头巾(Nemes)并搭配一侧发缕,眼睛和项链镶嵌有金,头巾上的条纹镶嵌有铜。右手握拳伸出食指举至胸前,右手食指缺失,左手放在大腿旁。双脚安置在底座上,底座的侧面刻有铭文,底座的前部遗失。</p> <p class="ql-block">卧羊护身符(Reclining Ram Amulet),埃及,可能为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305–30 年,彩釉陶,馆藏编号 13208.34。</p> <p class="ql-block">尼特女神雕像(Figurine of the goddess Neith),青铜雕像,埃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赛特王朝第26王朝或更晚,</span>公元前664–525年或更晚。<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藏号F1907.1。</span></p><p class="ql-block">尼特是古埃及的战士女神,既是活人和亡灵的保护者,也是鳄鱼神索贝克(Sobek)的母亲。尼特特别与埃及北部和尼罗河三角洲相关,因此她常常戴着下埃及的红冠。她在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75-2130年)与埃及的皇后有着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尼特女神的雕像通常呈现她穿戴战甲、象征保护的形象,她的威力不仅保卫活人,也守护亡者。她作为女性神祇的形象在古埃及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战斗和保护的主题上具有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戴着上下埃及双冠的神鹰护身符(Amulet of a Falcon Wearing Crowns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埃及晚期王朝,公元前 664–332 年</p><p class="ql-block">彩釉陶,高 × 宽 × 厚:4.9 × 3.1 × 1.6 厘米,埃及,馆藏编号F1907.281。</p> <p class="ql-block">跪姿神祇护身符(Kneeling Deity Amulet),</p><p class="ql-block">埃及,赛伊特王朝(第 26 王朝),公元前 664–525 年,彩釉陶,馆藏编号 F1908.102。</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护身符(Anubis amulet),埃及,可能为托勒密王朝,公元前 305–30 年,彩釉陶,馆藏编号 F1908.75。</p> <p class="ql-block">站立的赛赫迈特护身符<span style="font-size:18px;">(Standing Sakhme Amulet)</span>,埃及,晚期王期,约公元前 664–525年或更晚,彩釉陶,馆藏编号 F1907.70。</p><p class="ql-block">“赛赫迈特”(Sakhmet)是古埃及的重要女神。她名字意为“强大者”或“威力”,是战争、毁灭与瘟疫的女神,同时也掌管治愈与医药。通常以狮头女神的形象出现,头戴太阳圆盘与蛇。埃及神话中,她是太阳神拉(Ra)的女儿,被派往人间惩罚人类,因为嗜血太甚,几乎毁灭世界。最终,拉以红色啤酒欺骗她,让她醉倒,从而恢复了和平。因此,赛赫迈特既象征毁灭的力量,也象征守护与治愈的双重属性。“赛赫迈特护身符”就用于随身佩戴,以祈求保护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赛赫迈特护身符(Sakhmet amulet),第三中间期,可能为赛特王朝第26王朝,公元前1075–656年,彩釉陶,收藏号:F1907.30。</p><p class="ql-block">赛赫迈特是古埃及的狮身女神,通常被视为战争与治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托蕾特护身符(Taweret Amulet),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05–3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致密</span>陶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亮蓝色,一面平整,顶部有悬挂孔。</span>尺寸:高 × 宽 × 厚:4.4 × 1.9 × 0.6 厘米,馆藏编号F1908.222。</p><p class="ql-block">托蕾特是古埃及的河马女神,形象通常是孕妇的模样,具有河马的头、孕妇的肚子、狮子的爪子和鳄鱼的尾巴。她是家庭和分娩的守护神,保护孕妇和婴儿。</p> <p class="ql-block">狒狒护身符(Baboon amulet),埃及第三中间期,约公元前1075–656年,埃及,彩釉陶(绿釉陶),收藏号:F1907.20。</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狒狒常与智慧和月亮神托特(Thoth)联系在一起,被视为神圣的动物。狒狒护身符被认为能赋予佩戴者智慧与保护的力量,并驱逐邪恶。此类护身符通常由彩釉陶制成,常作为随身佩戴的护符,也可能随葬以保护亡灵在冥界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只猫的</span>纸草柱上(Papyrus column with two cats),埃及,可能为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05–30年,彩釉陶,F1908.82。</p><p class="ql-block">两只猫雕刻在纸草柱上,象征着古埃及对猫的崇拜。猫在古埃及被认为是女神芭丝特(Bastet)的化身,代表着家庭、保护和丰饶。纸草柱是指纸草样式柱形的独特设计,反映了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艺术的特点,猫形象的运用既有象征意义,也展示了该时期精湛的工艺技法。</p> <p class="ql-block">《哈索尔怀抱幼童荷鲁斯护身符》(Hathor with Horus child amulet),埃及,晚期,赛伊特王朝(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332年或更晚),彩釉陶,收藏号F1907.19。</p><p class="ql-block">这枚护身符描绘了哈索尔女神怀抱幼年荷鲁斯的形象。哈索尔是古埃及重要的母性与爱之女神,被视为诸神之母与王权的保护者;她也是音乐、丰饶和喜悦的象征。怀抱中的幼年荷鲁斯(Horus-the-Child)象征着王权的延续、新生与重生。</p> <p class="ql-block">托蕾特女神护身符(Amulet of the goddess Taweret),<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第三中期。</span>约公元前1075-65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釉陶(彩釉复合材料),尺寸:高 x 宽 x 深:6 x 2 x 2.4 cm,</span>收藏号:F1907.21。</p><p class="ql-block">托蕾特女神是河马女神,代表着女性、儿童,最重要的是分娩的时刻。她的圆润腹部和下垂的乳房,象征着怀孕的女性,因此托蕾特女神与分娩有着特别的关联,常常被描绘在分娩床旁守护。托蕾特女神的护身符通常会被女性和儿童佩戴,墓葬中则作为象征重生的物品,放置在亡者身上</p> <p class="ql-block">凯努姆神站像(Standing figure of the deity Khnum),赛特王朝第26王朝,公元前664–525年,彩釉陶(彩釉复合材料),尺寸:高 x 宽 x 深:3 x 0.8 x 1.1 cm(1 3/16 x 5/16 x 7/16 in),埃及,收藏号F1907.22。</p><p class="ql-block">这件护身符雕刻的是凯努姆(Khnum)神,凯努姆是创造之神,形象为人类男性身体与公羊头的结合体。神像的凯努姆神,左腿跨步前行,双臂自然垂落,双手紧握成拳。他戴着三层假发和束带裙,头部的羊角向前弯曲,呈现出强烈的力量感。背部基座从底部向上延伸至假发下方,基座顶部有水平的穿孔。</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更是古希腊文明的来源,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注:*为弗利尔艺术馆官网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