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鹤岗的黄昏,被一声声“到”煨暖,像一块烧透的煤</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秋分前的鹤岗,下午五点,夕阳把整座煤城涂成琥珀色。出站口的风带着松香与微凉,一面写着“鹤岗煤炭财经学校——八三财会班”的红绸大旗,被晚霞撑得满满当当。</p><p class="ql-block">“他们出站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于是,三亚的潮声、广州的霓虹、北京的鸽哨、松花江的浪涌,瞬间都化成了同一串脚步。23位同学,23道年轮,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只为把1985年的那一声“再见”改写成“好久不见”。</p> <p class="ql-block">鲜花是下午在花市现剪的,带露;拥抱是40年积攒的,带泪;无人机腾空,镜头里一张张被岁月轻轻雕刻的面庞,仍带着二十岁的轮廓。</p><p class="ql-block">苑老师站在接站人群最后面,像当年站在教室后门悄悄视察一样,只是这一次,他没拿教案,而是捧着一整束“勿忘我”。他喊同学们的名字,每喊一声,就有一粒名叫“青春”的种子在心底悄悄返青。</p> <p class="ql-block">【二】青春标本,完璧奉还,时光倒回1985年</p><p class="ql-block">洗尘晚宴设在“九所餐厅”,铜锅“咕嘟咕嘟”冒着香气,像40年前宿舍熄灯后仍偷偷说话的上铺。签字板被特意安在宴会厅的入口,像一道“时光关隘”。马克笔第一次触碰板面,“吱”的一声,把所有人拉回到粉笔划黑板的年代。24件大红色文化衫,胸前印着“1985-2025 我们一直在一起”,灯光一打,满屋荡漾着校园内悸动的心跳。</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组委会的郭同学斟满酒杯,深情款款地说:“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不讲娃、不讲孙,只讲——当年在学校时,谁偷偷帮你打饭?谁晨读替你喊到?又是谁在寒暑假归来后帮你洗净床单被罩?”</p><p class="ql-block">于是,24位年轻老人,一秒变回少年。</p><p class="ql-block">“同学们,现在想和大家说件事。”苑老师打开挎包,拿出一个信封口袋,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掏出一沓塑封的照片——1985年6月,毕业前夜,全班每人一张两寸黑白照,亲笔签名,送给老师的“师恩留念”。40年,尽管老师数次搬迁,却始终把相册珍藏在身边。</p><p class="ql-block">今夜,他双手递还:“同学们,当年你们把二十岁的模样交给我保管;今天,我把这些模样还给你们,也把我因你们而永远年轻的这颗心,一并交到你们手上。”</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少年,刘海儿被风吹起,衣领里藏着整个夏天的蝉鸣;照片外的我们,鬓角已染霜,却仍下意识去触摸当年那明亮的眸子、那乌黑的头发。</p><p class="ql-block">这一刻,无人说话,只听见“滴答”——不是泪珠儿,是1985年的钟声,终于赶上2025年的秒针。</p> <p class="ql-block">【三】小楼仍在,它替我们站着,所以我们都没倒</p><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朝阳像被老师点过名一样,准点出勤。大巴车从九州国际酒店开向市郊。</p><p class="ql-block">车窗外,朝霞把田野河流涂上一片耀眼的颜色,玉米挺着鼓鼓的腰杆儿,沙沙私语。忽然,马达轻吼,车身向前一窜——那些斑斓、那些饱满、那些燃烧的颜色,被一下子扯成流动的光带,倏地滑过眼角,又迅速被甩进身后的尘埃里。</p><p class="ql-block">昔日空旷的操场已经不复存在,校门口正对面的楼体上挂着“矿山康复中心”的招牌。右转往前走过一畦小菜园,就是那栋既陌生又熟悉的二层红砖小楼——当年既是教学楼又是宿舍楼;浅橙色外墙漆剥落,隐隐露出“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标语。</p><p class="ql-block">围墙根儿的小叶杨,早已高过楼顶屋檐;树枝上的鸟巢早已不知去向,40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代代翅膀换羽,让雏鸟的啼叫变成天际的回响。我们一行人按照当年的宿舍号排好队伍,摄影师喊“茄子”,大家却齐声喊“到!”——快门定格,40年没缺勤。</p><p class="ql-block">有同学隔着门缝看到楼梯,风趣地说:“你们快看,当年我们一步能跨两阶,如今是不扶不行。小楼仍替我们站着,所以我们都没倒”。</p><p class="ql-block">没错,小楼像一位退休的老矿工,背有点驼,却努力挺直腰板,替我们守着那段“煤炭味”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四】平安宝塔,七十米的高度,刚好够把过去与未来对折</p><p class="ql-block">离开母校,大巴车驶向平安宝塔。塔高七十米,九层八面,像一枚耸入云端的巨大印章,矗立在煤城大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先乘电梯到达七层,再拾级连步,登临九层塔顶。风从小兴安岭吹来,带着松涛与黑龙江的腥甜。俯瞰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寂的城市,烟囱、矿坑、棚改楼、新修的快速道,像一本摊开的地理课本。</p><p class="ql-block">范同学指着远处的岭北矿:“记得当年在那实习,坐罐车下井,升井时黑得只能看见牙齿。如今井口封了,却长出一片光伏板,像给大地镀了一层光。”言语间,自豪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全体同学手执小国旗在塔顶环绕一圈,和着《歌唱祖国》的音乐,心里默默祈福:愿第二故乡,像这宝塔一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愿我们自己,像这宝塔一样,八面来风,巍然不动。那一刻,我们同时听见当年的下课铃与此时此刻的风电叶片,在空中击掌。</p> <p class="ql-block">【五】鹤立湖畔,绿草如茵,将40年跳成一支圆舞曲</p><p class="ql-block">将近中午,大巴车拐进鹤立湖。</p><p class="ql-block">秋旸把湖水烘焙成一面铜镜,远处风车悠悠,近处草坪如毯,蒲公英像临时起意的标点,在风里乱写一行行小诗。有人脱了外套,有人摘了围巾,23双手自发扣成一只巨大的花环。</p><p class="ql-block">无人机升起,镜头俯瞰——红围巾衫是花瓣,白头发是花蕊,我们顺时针旋转,把1985年的广播体操跳成了2025年的圆舞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旋律从手机里飘出来,有人抬臂,有人踢腿,有人把岁月别在腰上,转出一阵小小的旋风。</p><p class="ql-block">阳光、湖风、草香、笑声,一起叠进无人机的快门——那一刻,时光真的倒流:1985年的中午,我们在操场打排球,只是当时围成的是“同心圆”;2025年的中午,我们围成的是“时间年轮”,一圈40年,不松不紧,刚好把所有人圈回少年。</p> <p class="ql-block">【六】东山山庄,孔雀开屏,替彼此说出那句“久别重逢,灿若初见”</p><p class="ql-block">离开鹤立湖,车队驶向“东山山庄”。风车慢转,孔雀踱步,阳光被松针切成细碎的铜片,落在石桌上,像一封封已拆开的旧信,字迹被岁月漂得只剩淡淡的脉纹。</p><p class="ql-block">菜是地道的“矿帮菜”:烀苞米、酸菜血肠、炭火慢烤的小串……</p><p class="ql-block">苑老师夹起一块冻豆腐,微笑着说道:“同学们还记得吗?当年食堂两毛钱一份的冻豆腐,你们总嫌有煤油味,如今倒成了香饽饽。”全场哄笑,笑里带着一点苦,一点甜,像卤水豆腐眼里渗出的汤汁。</p><p class="ql-block">饭毕,组委会刘同学临时宣布:“我们现在做一个找宝游戏!宝物就在山庄院里,谁先发现它,谁就是今天的幸运之星!”——所谓“宝”,就是一只不起眼的环保塑料牙签盒,外壁贴着一枚1985年的班级小徽章。</p><p class="ql-block">众人瞬间跃跃欲试,分头响应:有人翻篱笆,有人钻风车,有人干脆抬头看树杈。孔雀被惊得“呼啦”开屏,像给寻宝队闪了一盏绿灯。</p><p class="ql-block">十分钟后,范同学在松针堆里踩到“咔嚓”一声,捡起牙签盒,高举过顶——艳阳恰好穿过盒身,徽章上的“八三财会”四个字被照得通红,像一截被烙铁重新烫亮的铅字,冒着当年的油墨味。</p><p class="ql-block">欢呼声炸开,当年的课间娱乐,仿佛在这一秒顺利续盘。</p> <p class="ql-block">【七】联欢之夜,把40年唱成同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师生围成当年课堂讨论的弧度——只是今晚的主题是:青春作伴,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单人舞旋出精彩,俯身时揽尽征尘,扬臂间悉数抖落;集体舞踏成默契,每个转身和滑步,都展现出整齐划一的和谐美;而响起的歌声,则在灯火与记忆之间,将半世风雨唱成一夜不散的清音。正可谓:</p><p class="ql-block">凤舞中秋弄清影,霓裳飞天;</p><p class="ql-block">心随音律蹈禅意,步步生莲。</p><p class="ql-block">采蘑菇的小姑娘,纯真烂漫;</p><p class="ql-block">会唱歌的百灵鸟,玉润珠圆。</p><p class="ql-block">歌舞的盛宴固然绚丽,但朗诵能让美从视听的愉悦升华为心灵的震颤。今晚最打动人心的话始终萦绕于心,“有同学的地方,就是最美的风景”,一声“到了”,处处回应。</p><p class="ql-block">益智游戏“敲七”“大小葫芦”“碰球”,口令翻飞,错误频出,笑声把棚顶的彩灯震得直晃,像矿车咣当回到二十岁。 </p><p class="ql-block">合唱《难忘今宵》那一刻,24把椅子围成的弧度忽然化作巨大的节拍器。前奏一响,大伙儿像被同一根弦牵起,同时放声引吭——“难忘今宵,难忘今宵……”</p><p class="ql-block">“青山在,人未老”。最后一个音符,乐曲停了,我们没停。今晚,我们把“未老”两个字唱得比当年更嘹亮,像给深埋的矿脉送进一股新风,声音里闪出原矿的棱角——仍是二十岁的亮度。</p><p class="ql-block">24条嗓音继续在空中拖出一条长长的矿道,灯不熄,歌不停。它通向下一次相聚的站台,通向所有“到了”都能回应的远方,通向心底那盏永不熄灭的青春矿灯。</p> <p class="ql-block">【尾声】离别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重逢的站台21日清晨,分别的时刻终于还是来了。站台上,我们不再像当年那样挥手狂奔,而是依次拥抱,像给彼此重新充电。老师亲自开车送我们,油门上是祝福,倒车镜里是留恋,心情很是激动复杂。目送他的车子驶离进站口,他没回头——一回头,就舍不得走了。火车启动的瞬间,我们在心中不约而同举起那件红色文化衫,像举起一面不肯降落的旗帜。远处,母校的小楼、宝塔的塔尖、湖面的涟漪、山庄的风车,依次退成剪影。而我们知道,它们会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继续替我们站着、等着、守着。因为,当初的那声“老师好”与今天的这声“老师再见”,中间隔着40年,光阴荏苒,却从未被打散。“青春时光遇见你,四十年相聚首。”愿下一次的相聚,我们仍能把别离唱成重逢。</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此文献给鹤岗煤炭财经学校八五届财会班全体师生.</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1日夜,写于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文:张义良</p><p class="ql-block">图:小马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