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鸿铿</p> <p class="ql-block"> 在丹诏的历史长卷中,文化的脉络如潺潺溪流,润泽着一方土地。沈钦文先生,这位才华横溢的举人,以一篇《重修东关上帝宫碑记》,为东关上帝宫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这座古老庙宇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碑记开篇便描绘了东关上帝宫的地理位置与山川形胜。它背靠着南峰,西边八仙山如仙人罗列,东北方向山势蜿蜒广阔,右边的九侯山高耸险峻,点登山则棱角分明、孤高陡峭,正对着上帝宮矗立。上帝宫周边山水环绕,景色壮美。平和大溪蜿蜒而来的水流,纡回曲折一百余里,流入东溪,夹着长湖最终汇入大海。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上帝宫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彰显出其独特的神圣与庄严。古人在此选址建造上帝宮,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对山川灵气的敬畏与对神灵庇佑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上帝宫亦未能逃脱命运的波折。甲子年(1864年)孟秋时节,洪流肆虐,民居多次被淹。水患未平,风灾又至。上帝宫似乎提前预示了这场劫难,但民众却丝毫未能察觉。两个月后,太平军攻陷漳郡,乙丑年(1865年)三月初六,诏安县城失守,上帝宫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曾经的辉煌瞬间消逝,墙壁坍塌,瓦片破碎成块,七零八落地堆积着。整个上帝宮被荒草遮蔽,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但上帝宫的精神并未就此泯灭,后楼只保留着半壁残垣,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成为人们心中不灭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这艰难的时刻,里人孝廉方正林公雝挺身而出,毅然扛起重修上帝宫的重任。己巳年(1869年)正月初,他发起义捐倡议,号召父老子弟们齐心协力重建上帝宮。这一号召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众人心中的热情。大家纷纷响应,各尽所能。哪怕是小商贩也竭尽诚意,深恐落后于他人。从五月开始动工,到了八月就竣工,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上帝宫按照原有的规模重建,前后若干间房屋,经过粉刷和油漆装饰,焕然一新。此次重修共花费白银一千六百多两,如此浩大的工程能够顺利完成,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信仰,更体现了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沈钦文先生在碑记中还提及了文昌阁修葺之困境。原本计划在公廨废址上重建文昌阁,却因“么麽蝨吏,浮言为梗,县府因循不执其咎,”最终导致工程半途而废。这与东关上帝宫的顺利重修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东关上帝宫出自民力重修的不易和可贵。沈先生不禁感叹:“事涉官府,动多掣肘,诚不若出自民者得以各尽心力。”</p> <p class="ql-block"> 沈钦文先生以其如椽之笔,将东关上帝宫的兴衰变迁、重修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一一记录下来。这篇碑记不仅是对上帝宫的重建历程的记载,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团结与抗争精神的赞美。它让后人穿越时空,仿佛能看到当年上帝宫的辉煌,感受到先辈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废兴有时,登斯楼者前望后顾,能无感慨系之哉!”今天,我们站在东关上帝宫前,抚摸着那历经岁月洗礼的建筑,品读着沈钦文先生的碑记,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翰墨寄情,文化留芳,这篇碑记将永远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让文化的薪火在岁月中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举人沈钦文 简介 </p><p class="ql-block"> 沈钦文(1801-1880年),字景唐,号惺斋,仕江村人,道光己亥(1839年)科中式第五名举人。</p><p class="ql-block"> 士林矜式:(士大夫的楷模),学宪孙文宗授予的牌匾,丹诏文坛为之振奋。</p><p class="ql-block"> 保家卫国:面对外敌入侵,带兵御敌于云诏边境长达八月之久。城破之时,第三子贡生沈昇遇害,自己亦遭受重创。</p><p class="ql-block"> 闻义勇为:为了给知县赵人成平冤,拍案而起,与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论争而险些丧命。</p><p class="ql-block"> 重游泮水:清廷一项特殊礼遇老年中式科举者之科举庆贺制度,七十多岁,清廷赐其重享中式荣耀。</p><p class="ql-block"> 代表著作:著有《崇祀名宦乡贤録不分卷》、《重修东关上帝宫碑记》、《答桐轩程太守荣春书》、《〈雪谿诗钞〉序》、《〈寒支集〉注》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