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轩得到的“奖金”只有二十元

朝外一条街

1. 提起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我首先想到的是钱学森和邓稼先这两个名字。钱学森的名字紧紧跟中国的导弹联系在一起,而邓稼先的名字则跟中国的原子弹联系在一起。<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弹元勋邓稼轩</b></div><div>1945年,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1948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深造。仅仅一年零一个月,邓就修满了学分,迅速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一年,他26岁。<br><br></div><div>邓稼先修的是核研究方面的课题,难度本来就大,还能如此快速地拿到学位,凸显出他的优秀。当时学校的老师、同学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留在美国工作生活。<br><br></div><div>邓的导师建议,两人一起去英国搞科研,摘取物理学桂冠指日可待。无论是留在美国,或者去往英国,邓都将拥有优渥的生活条件,甚至名利双收。<br><br></div><div>但邓稼先始终记着留学美国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学成回国建设祖国。1950年10月,在他刚刚拿到学位证的第九天,立即启程回国。<br><br></div><div>随即邓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从1951年起,邓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为中国核研究理论做了开拓性的工作。1954年,邓被调任协助钱三强教授和吴有训副院长工作。<br><br></div><div>1958年8月,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把邓叫过去,说道:“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br><br></div><div>“大炮仗?”邓稼先马上想到了这是原子弹,心里“咯噔”一下。他想,当初自己选择去普渡大学攻读物理,不就是为了科技报国吗?<br><br></div><div>钱三强说:“部党委已经研究决定,由你负责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工作。”</div><div><br></div><div>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的邓带领年轻的团队,经过3年的努力,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叩开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大门,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继续投入到氢弹研制工作中,中国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div><div><br></div><div>之后,邓稼先与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著。</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因工作性质与工作作风早逝的邓稼先</b></div>据我所知,两弹一星元勋中,邓稼先去世的年龄是比较小的,62岁(此外,另一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不到60岁,郭是唯一一位在项目上因公殉职的)。<br><br>邓的早逝,与工作性质及他的工作作风有关。邓主动身临一线,强烈的射线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br><br>1979年的一次氢弹试验中,飞机空投下氢弹,降落伞却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正在现场指挥、时任九院院长的邓稼先不顾阻拦,“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是白受污染”。他冲进试验场,希望第一时间找到原因。他明白弹头里装的钚239的辐射有多厉害,但他也知道,这一颗弹头的造价有多高,国家投入有多少。他心里没有自身安危,只有国家利益,把国家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br><br>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他并不后悔。早在接到任务之初,他就对夫人许鹿希(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之女)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核试验),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br><br>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事迹解密;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登长篇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个月后,年仅62岁的邓稼先同志逝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搞原子弹、氢弹所得奖金二十元</b></div></div><div>四十多年前,民间有一句流行语,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是科学家、知识分子的收入不如小商小贩。<br><br></div><div>读了《温文尔雅的坚守-邓稼先》这本书,才感觉上面那个传说或许与邓稼先与杨振宁的一次对话有关。<br><br></div><div>杨与邓二人是同乡,他们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俩人在同一中学读书,后来又是西南联大校友(杨大邓两岁),又都在美国留学,关系十分亲密。<br><br></div><div>1971年顶着诺贝尔奖光环的杨振宁回中国,定了一份要见的亲友名单,第一个就是邓稼先。可邓当时正在青海的基地接受造反派和军管人员的批判呢。在周总理的直接过问下,邓才在北京见了杨振宁。 <br><br>1986年,杨再次来华看望身患癌症晚期的邓。邓当时情绪还不错,杨就开玩笑地问:“搞原子弹、氢弹,你得了多少奖金呀?”邓回答,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见图5)</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2. 3. 4. 5.<font color="#b06fbb">1985年设立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奖金是一万元,“原子弹”“氢弹”两个奖各一万元。但,单位按10元、5元、3元的等级分配,邓稼先得的是“最高等级”,两个10元</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