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走在鸭绿江边,历史的风扑面而来。这座横跨中朝两国的钢铁长桥,曾见证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今静卧于江面,以断桥之姿诉说不朽记忆。站在桥头,望着阴沉天空下斑驳的钢架结构,仿佛听见了七十多年前志愿军将士踏过桥梁的铿锵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是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国家AAAA景区。</p> <p class="ql-block">2006年,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单位,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1905年,日本人首先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他们于1909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利用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威逼中方同意建桥。</p> <p class="ql-block">日本为什么要花钱在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上建桥?狼子野心,可窥一斑。</p> <p class="ql-block">1910年4月,朝方的工程已经过半,腐败的清政府在日本人的强压下,不得不同意他们在中方一侧建桥。因此,1910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这便是鸭绿江上的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发出,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交通大动脉”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直至1951年2月,经过狂轰滥炸的大桥最终被炸毁,成为废桥,中方所剩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不朽老人,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桥头“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在灰天映衬下格外庄重。我沿着人行道缓步前行,桥上游客或驻足拍照,或凭栏远望。对岸城市轮廓隐约可见,而身旁锈迹斑斑的桁架与开启机械装置无声讲述着当年的设计智慧——那曾为通航而动的开合系统,如今凝固在时光里。</span></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原为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总长944.2米,宽11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p> <p class="ql-block">断桥桥头有个日本炮楼。1928年日本修建,高11米,直径6米,共五层,现已西斜8度。它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我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为了和平》大型群雕。是根据1950年10月19日彭总率军过江的真实历史、真实人物雕造的。高5米,长12米,雕塑由26位统帅、领导、英模所组成,代表了首批过江的近26万志愿军将士。造型生动,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对岸这座红色的圆形大楼,是位于朝鲜的太阳楼,从这个颜色的配色,以及房屋的形状上来看,确实是非常有太阳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壮的歌声又一次回荡在耳畔,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旁边的中朝友谊大桥(鸭绿江上桥)由日本侵略者于1937年4月动工兴建,1943年4月竣工。该桥原为双轨铁路桥,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改为铁路、公路两用桥,承担了重要的物资运输任务。1990年,中朝两国政府将其更名为“中朝友谊桥”,以纪念两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p><p class="ql-block"> 如今,中朝友谊桥是中朝两国交通贸易的唯一铁路、公路两用的桥,每天都在记录着中朝友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远处,“一步跨”石碑矗立江畔,铁丝网隔开两国土地。站在这里,江风拂面,思绪翻涌。</span></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的历史在脑海中浮现:1950年,彭德怀率志愿军由此渡江,保家卫国。那些陈列在展馆中的吉普车、火炮、军装与泛黄报纸,皆是那段岁月的证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纪念馆,灯光幽暗,气氛肃穆。展板记录着决策出兵的艰难时刻,屏幕播放着黑白影像,枪械整齐排列于墙上,一件件文物静静诉说牺牲与信念。“向最可爱的人致敬”,这句标语深深烙印在我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过“凯旋门”,金色牌匾熠熠生辉,对联写着胜利与荣光。回首断桥,它不再只是残缺的建筑,而是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