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喜洲镇辖区位于大理市北部,东抵洱海岸边,西依点苍山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南隔鸡鸣江,与湾桥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洱源县接壤。这里有大禧城(也称白族园)——一千多年前南诏王皮逻阁的避暑行宫原址、蝴蝶泉风景区——电影《五朵金花》的拍摄地、桃源村S湾景点。喜洲古镇位于喜洲镇辖区中心偏北。</b></p> <p class="ql-block"><b>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唐代南诏时期“十睑之一”</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即“十洲之一”)</b><b>,也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b></p> <p class="ql-block"><b>喜洲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迤,代指云南)</b><b>的“全貌喜州商帮”。孕育了以“严、董、尹、杨”四大家为首和“八中家”、 “十二小家”的民族资本家。</b></p> 一、正义门 1、全景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7日下午,来到喜洲古镇。</p> <p class="ql-block">大丽线路边有座建筑——正义门,正面面向西方的苍山,后面面向东方的洱海。</p> 2、两块石碑 <p class="ql-block">门前两侧立两块石碑,南(右)侧是<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云南省人民政府”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古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北(左)侧是<b>“喜洲白族古建筑群”</b>文字碑,<b>碑文:</b></p><p class="ql-block"><b>喜洲是大理地区著名的白族聚居村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上为隋代“大厘城”所在地,唐、宋时为南诏大理国重要城邑,明、清两代为滇西重镇。清末民初,当地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多数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民居于此时兴建。现存“杨家院、董家院、严家院”等,在保持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同时,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居的装修艺术,形成独有的民族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保护范围:杨、董、严三家大院以现有围墙为界。</b></p><p class="ql-block"><b>建设控制地带:东以沙村、城北村,南以城南大路,西以大理二中,北以惠济河为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云南省人民政府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二O一五年九月</b></p> 3、横匾楹联 <p class="ql-block">门前墙沿挂一对楹联竖匾。</p><p class="ql-block"><b>楹联:</b></p><p class="ql-block"><b>东鉴龙湖集三千顷汇澜沧江水奔流南去,</b></p><p class="ql-block"><b>西连灵鹫列十九峰纵横断山脉逶迤北来。</b></p><p class="ql-block">门眉横匾<b>“锦绣苍洱”</b>。</p><p class="ql-block">门框挂一对楹联竖匾。</p><p class="ql-block"><b>楹联:</b></p><p class="ql-block"><b>斯为叶榆古郡初兴地,</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此乃史验名城第一门。</b></p> <p class="ql-block">门房檐挂竖匾<b>“正义门”</b>。</p> 二、刻字石与石碑 <p class="ql-block">正义门北侧小溪边立一块<b>“云南民族特色旅游村”</b>刻字石。</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块<b>“喜洲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b>石碑。</p> 三、十隍殿 <p class="ql-block">溪上一座石桥。</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走过,对面有座小院,院门面西,院内是十隍殿,建于1927年,是大理重要的宗教祭祀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石桥北面观潭溪、石桥、岸上的十隍殿。</p> 四、戏台 <p class="ql-block">正义门东北方有个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是戏台,坐西朝东,后面是连绵苍山。</p> <p class="ql-block">戏台看起来象一个戴着古代官帽的人的头,中间“脸”部是戏台、房檐如官帽、两侧耳墙如人耳或官帽两边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左耳墙上一只虎的浮雕、右耳墙上一条龙的浮像,一龙一虎共同守护着戏台。</p> 五、苍逸图书馆 1、石桥 <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东侧有座石桥。</p> <p class="ql-block">来到广场的东侧的桥头。</p> <p class="ql-block">小溪对岸、石桥对面是苍逸图书馆的西门。</p> 2、北亭廊 <p class="ql-block">小溪东侧、苍逸图书馆西门前北(左)侧有座亭廊。</p> <p class="ql-block">走上石桥,左望北亭廊。</p> 3、小溪 <p class="ql-block">视线左移,所见的是石桥北侧的小溪。</p> <p class="ql-block">视线右移,所见的是石桥南侧的小溪,并向东南方向延伸到远处的正义门。</p> 4、南亭廊与石桥 <p class="ql-block">走下石桥,西望可见戏台,南望可见苍逸图书馆西门前南侧的亭廊。南、北两亭廊关于西门与石桥连线对称。</p> 5、苍逸图上馆西门 <p class="ql-block">石桥东面,苍逸图书馆的西门,此门应该不是正门。</p><p class="ql-block"><b>苍逸图书馆为中式建筑,东西朝向,其主体建筑是喜洲地方传统的木构架两层建筑,屋顶模仿大理地区寺庙建筑常采用的“一主二从”的屋顶形式,中部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南北两侧接两坡悬山顶,歇山顶屋面翼角起翘,正脊两端饰以一对巨大的鳌鱼,底层和楼层檐下均有斗拱、飞檐,整个建筑端庄大气。</b></p><p class="ql-block"><b>苍逸图书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共图书馆。它由喜洲商帮著名商号永昌祥的创始人、云南省著名爱国人士严子珍先生于1938年捐资兴办。图书馆占地约5亩,馆室有19间,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因严子珍先生退隐闲居后自号苍逸老人,故图书馆以“苍逸”命名。</b></p> 6、万年青——古榕 <p class="ql-block">从西门右转南行,到了图书馆南大山。</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棵很粗的<b>“万年青—</b><b style="font-size:18px;">—古</b><b>榕”</b>。</p> <p class="ql-block"><b>万年青—</b><b style="font-size:18px;">—古</b><b>榕,白族的“风水树”,树龄500余年,每年3—10月,白鹭、池鹭、牛背鸳、夜鹭等各种鹭鹭翔集树上安生营巢,生息繁衍,多时达一二千只,是大理白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b></p> 7、苍逸图书馆东院南门与步桥 <p class="ql-block">古榕旁有座步桥通向苍逸图书馆的东院南门。白族人的房子大多面东而建,这里的东院应为正院,院内的门应为正门。</p> 8、“历史文化街区——喜洲”刻字石 <p class="ql-block">挨着古榕的街路边,有一块<b>“历史文化街区——喜洲”</b>刻字石,由此沿街路往东,将到达古镇中心——四方街</p> 六、喜洲小学 1、德馨坊 <p class="ql-block">苍逸图书馆东侧的街路边,有座四柱三洞三房的牌楼门(门坊),正面面向南方。</p> <p class="ql-block">门坊中门檐下镌刻<b>“德馨坊”</b>、右门檐下镌刻<b>“五台岚津”</b>、左门檐下镌刻<b>“凤鸣龙湖”</b>。“五台”指古镇西面的苍山五台峰、“龙湖”指古镇东面的洱海。</p> <p class="ql-block">门坊的背(北)面,中门檐下镌刻<b>“棂星和惠”</b>、右门檐下镌刻<b>“淑德灵瑞”</b>、左门檐下镌刻<b>“帏幔春风”</b>。这些文字给人的感觉,过去这里可能是一所女子学校。</p> <p class="ql-block">门坊背(北)面是<b>“喜洲小学——大理市喜洲镇中心完小”</b>南校门,从校门口可见校内一部分建筑。</p> 七、正义门(西)到四方街(东)街路 <p class="ql-block">从正义门出发,沿街路东行,前往四方街。</p> <p class="ql-block">路边大多是二层的白族建筑,都是卖百货的商铺。</p> 八、四方街中心广场 <p class="ql-block">到达四方街。</p> <p class="ql-block"><b>四方街是喜洲古镇的中心和枢纽,一个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网络地图上四方街是一条长长的街路)</b><b>。以四方街为中心,东至喜林苑,西至正义门,南至恩荣坊,北至董家大院</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西、南、北各路名称部分与网络地图不符)</b><b>,不到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合了古镇里大部分重点保护民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董、杨、尹四大家的宅院也尽在其中。据说在喜洲历史上,是先有了四方街,然后才有了喜洲古镇,喜洲古镇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就是围绕四方街这个中心布置和扩展的。</b></p> 1、广场正中——题名坊 <p class="ql-block">四方街中间有一座“三滴水”的石牌坊——题名坊。</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滴水”指的是石牌坊的屋顶有三层逐级向内收缩的檐口,形似三滴水依次滴落,因此得名。屋顶通常采用歇山顶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屋角起翘,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有效排水。三层檐口,每一层檐口都比下一层更小,形成阶梯状的视觉效果。</b></p> (1)正面(面东) <p class="ql-block">正面面向东方洱海方向。(背面可见苍山上的玉带云)</p> <p class="ql-block">正中高檐下横刻<b>“题名坊”</b>三个大字,中柱竖刻楹联<b>“题开汉武叶榆县,名拓南诏史睑地”</b>。</p> <p class="ql-block">右(北)侧中檐下竖刻明代14位进士的名字与官职。</p> <p class="ql-block">左(南)侧中檐下竖刻清代18位进士的名字与官职。进士共34人。</p> <p class="ql-block">右(北)侧低檐下竖刻7位<b>“喜洲近现代名人”</b>的名字与官职。</p> <p class="ql-block">左(南)侧低檐下竖刻<b>“喜洲商帮著名商号”——“八中家”</b>的创办人与商号。</p> (2)背面(面西) <p class="ql-block">背面面向西方的苍山。</p> <p class="ql-block">正中高檐下横刻<b>“光前励后”</b>三个大字,中柱竖刻楹联<b>“苍山含笑迎宾客,洱海飞帆庄(通“妆”)画图”</b>。</p> <p class="ql-block">右(南)侧中檐下竖刻清代20位举的名字与官职。</p> <p class="ql-block">左(北)侧中檐下竖刻明代14位举的名字与官职。举人共34人。</p> <p class="ql-block">左(北)侧低檐下竖刻<b>“喜洲商帮著名商号”——“四大家”、“十二小家”</b>的创办人与商号。</p> 2、广场北面——“翰林”坊 <p class="ql-block">四方街北街口有座“两滴水”木牌坊——“翰林”坊,是一座重修的“翰林”坊,小巧玲珑。</p><p class="ql-block"><b>原来的翰林坊明代时的建筑,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建筑独具白族特色,比现在的牌坊高大雄伟,是喜洲四方街标志性的建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扫四旧”中被拆除。翰林坊是为了纪念喜洲的第一位翰林——明代白族著名学者杨士云修建的。杨士林(公元1477年——1554年)字从龙,号弘山,大理喜洲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4年)应云南乡试中举,获第一名解元。正德十二年丁丑科(公元1517年)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后转给中事。</b></p> <p class="ql-block">翰林坊正面面南、面向四方街,中檐下横刻<b>“翰林”</b>。中柱挂楹联竖匾,楹联<b>“仙郎高议留青锁,学士新诗满碧山。”</b></p> <p class="ql-block">背面面向四方街北面的街市,中檐下横刻<b>“翰林”</b>。中柱挂楹联竖匾,楹联<b>“七尺书楼遗翰墨,一枝兰萼销春风。”</b></p> 3、广场四周的商铺 (1)北侧 <p class="ql-block">广场北翰林坊西侧,有云南小粒咖啡店、服装店、银店。</p> <p class="ql-block">翰林坊东侧,有大长和银府。</p> <p class="ql-block">喜洲文创店。</p> (2)东侧 <p class="ql-block">广场东有饭店、文具店、彩票店、药店。</p> (3)南侧 <p class="ql-block">广场南边东侧与南街口,大多是小吃店,其中“喜洲破酥粑粑”——大理很有名的面食——肉馅的烤饼,这种店居多。</p> <p class="ql-block">南边西侧,有花饼店与茶店等。最西边的是“严家大院”博物馆。(没参观)</p> <p class="ql-block"><b>严家大院是一进五院,由“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院落多院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严家大院的主人叫严子珍,号镇圭,别号苍逸老人,喜洲“永昌祥”商号的创办人,“苍逸图书馆”捐资兴办人。</b></p> (4)西侧 <p class="ql-block">西边有风味小吃店与喜洲破酥粑粑店。</p> 九、四方街(东)到正义门(西)街路 <p class="ql-block">从四方街原路西行返回,前往正义门。</p> 十、大丽线公路西侧 1、五台中学 <p class="ql-block">回到正义门。正义门与大丽线公路西侧路边,有一所中学——五台中学,因背(西)面是苍山五台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b>五台中学是1939年8月由喜洲的白族资本家严金成、董万川、杨显成集资创办的大理私立中学 ,现在是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云南省大理市第二中学,喜洲古镇遗址西边界。</b></p> 2、白族民居楼院 <p class="ql-block">五台中学北侧,大丽线路边的一座二层白族民居楼。</p> <p class="ql-block">再往北,路口的一座白族民居院落。</p> 3、白族民居群与转角客栈 <p class="ql-block">五台中学南侧,大丽线路边,白族民居群。</p> <p class="ql-block">路口的建筑——转角客栈。</p> 十一、喜月客栈与菜地苍山 1、喜月客栈 <p class="ql-block">这是喜月客栈,距离五台中学不远,随团到喜洲古镇旅游的大巴车就停在这里。</p> 2、玉带云与苍山 <p class="ql-block">客栈附近是玉带云笼罩下的连绵苍山。</p> <p class="ql-block">苍山脚下与路边是白族民居群、菜地。</p> 十二、中午吃饭的地方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大理喜洲镇蝴蝶泉景区附近的宇杨饭庄。</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一家大型的可以停大巴车的客栈。</p> <p class="ql-block">在去喜洲古镇之前在这里吃的中午饭。</p> <p class="ql-block"><b>接下来:双廊观景台与两家茶馆</b></p>